搜索到1833篇“ ECOTONE“的相关文章
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荒漠过渡带宽度动态分析
2025年
本研究采用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并辅以Google Earth Pro 4800像素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确立解译标志,将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荒漠过渡带划分为三种类型:绿洲与石质裸山、沙质荒漠、砾质荒漠。在4个不同尺度(30、60、90、120 m)上,绿洲边缘的NDVI呈现出两条线性变化趋势,这两条趋势线的交汇点与绿洲边界之间的距离被确定为过渡带的宽度,同时运用缓冲区分析以及针对不同尺度的焦点分析方法对1994—2020年塔里木盆地北缘过渡带的宽度、尺度依赖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北缘NDVI线性变化趋势均极显著(P<0.01),绿洲-石质裸山过渡带宽度1994—2020年稳定在540 m;而绿洲-砾质荒漠过渡带宽度在逐年减少,1994年为540 m,2009年下降到420 m,2020年为360 m;绿洲-沙质荒漠过渡带宽度也在显著减少,1994年为600 m,2009年减少为420 m,2020年缩减为300 m。这主要是由于近30 a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砾质荒漠和沙质荒漠边缘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同时气温和降水量减少,人为活动和自然气候两者变化导致绿洲-砾质荒漠和沙质荒漠过渡带宽度逐渐萎缩;然而,裸岩石质地面积未发生变化,绿洲-石质裸山过渡带宽度稳定。塔里木盆地北缘绿洲化进程显著加速,绿洲-砾质荒漠和沙质荒漠过渡带宽度减小趋势明显。因此,该地区绿洲-荒漠过渡带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
刘笑笑缑倩倩王国华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北缘
西天山自然保护区森林-草原交错带-土壤动物群落分布特征
2025年
选择西天山自然保护区森林-草原交错带中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灌木+草本植物4种典型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用手捡法采集大型土壤动物,用干漏斗法采集中小型土壤动物,分析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植被类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为等节跳虫科、辐螨亚目、甲螨亚目、革螨亚目;乔木林土壤动物类群数、密度以及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数为各生境最高。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动物在垂直方向上呈表聚性;土壤有机质、全磷、含水量等因子与土壤动物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RDA分析显示铵态氮、全氮、速效钾等是影响土壤动物群落组成的主要限制因素。
闫江超崔东吕立琴江智诚张敏如刘江慧曹敬王巧莉
关键词:土壤动物植被类型群落特征
吉兰泰荒漠绿洲过渡带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养分恢复状况研究
2025年
[目的]探究不同下垫面土壤养分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的变化特征,阐明植被演替与土壤性状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而为该区域的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野外取样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以吉兰泰荒漠绿洲过渡带4种下垫面(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和防护林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0—30 cm浅层土壤容重(BD)、土壤含水量(SM)、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从而揭示不同下垫面土壤养分含量和生态化学计量比分布特征以及与土壤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1)吉兰泰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下垫面土壤指标均符合正态分布(p>0.05)。从变异系数来看,BD和土壤孔隙度(STP)属于弱变异性,其余指标属于强变异性。(2)除TP和BD外,其他指标大小均表现为:防护林地>固定沙地>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说明绿洲化过程有利于土壤养分蓄积;(3)各下垫面土壤C∶N,C∶P和N∶P随土层深度变化各异。不同下垫面C∶N,C∶P和N∶P分别介于2.94~70.00,6.89~240.95,0.64~23.22。(4)不同下垫面土壤养分恢复指数表现为:防护林地>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结论]人工植被建植更有利于土壤养分蓄积,研究结果为荒漠绿洲过渡带植被恢复和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韩彦隆魏亚娟左小锋左轶璆康帅童国利李建媛王永平
关键词:土壤养分下垫面荒漠绿洲过渡带吉兰泰
北方农牧交错带干旱高精度估算模型构建
2025年
为构建区域干旱的高精度简化估算模型,以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区域,选择该区域12个气象站点,计算不同站点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标准化降雨蒸散指数(SPEI-3、SPEI-6、SPEI-12),以表征区域干旱,使用时间卷积神经网络模型(TCN)来提取序列数据的特征,同时输入到双向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模型(BiLSTM)中进行进一步的处理,构建组合模型(BT),采用麻雀搜索算法(SSA)和Attention机制对组合模型进行优化,构建SSA-BiLSTM-TCN-Attention模型(SBTA),同时计算了SBTA模型精度,基于均方误差(MSE)、决定系数(R^(2))和效率系数(E_(NS))以及GPI指数的模型精度评价体系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SBTA模型MSE值仅为0.041~0.200,R^(2)和E_(NS)在全区取值均在0.9以上,在全区的误差最低、一致性最高,在所有模型中精度排名第1,可推荐SBTA模型用于北方农牧交错带干旱估算当中。
刘洪伟李鹏程张敏孙燕飞
关键词:北方农牧交错带
北方农牧交错区碳排放时空演变及减排路径
2025年
农牧交错区在我国能源供给和生态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探究其碳排放时空变化特征有助于深入了解我国能源生产基地的历史碳排放信息,为推动区域节能降碳和制定差异化的减排政策提供数据参考,对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土地利用、夜间灯光及省级能源消费碳排放数据构建碳排放空间化模型,运用全局莫兰指数(Morans I)和热点分析探究北方农牧交错区1995~2020年碳排放时空变化及聚集特征,并结合2010~2020年各城市的碳排放效率和减排潜力指数对城市分类后提出差异化的减排路径.结果表明:①多源数据构建的碳排放空间化模型在市级尺度的估算结果线性拟合R2可达0.92.②农牧交错区的碳排放总量从1995年的17629.13万t增加到了2020年的101450.8万t;但碳排放强度和增长速度均有所降低,与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效率提升有关.在空间分布上,高碳排放城市随时间变化依次为大同、包头和榆林.③研究区碳排放在县域尺度上呈现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热点区主要分布在晋陕蒙交界处,冷点区在2010年后由延安扩展到了庆阳和固原.④各城市基于碳排放效率和减排潜力指数的差异,可划分为:“高效率高潜力型”、“低效率高潜力型”、“高效率低潜力型”和“低效率低潜力型”这4类来实施有针对性的减排策略.
孙景妍罗佳琪杜国红郭晋伟汤媛媛齐雁冰
关键词:碳排放农牧交错区减排潜力
基于PLUS模型的典型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驱动力分析与多情景模拟
2025年
[目的]实现农牧交错带地区破碎化土地利用变化的精准预测,为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预测与结构调整提供重要工具。[方法]研究针对性构建了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模拟方法(APE-PLUS),引入土地扩张分析策略(LEAS)、基于多类型随机斑块种子的CA模型(CARS)、Markov模型和土地利用情景设计,解决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模拟中斑块零散、景观破碎、变化机制复杂的问题。采用二调、三调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2014-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模拟了2032年科左后旗自然增长、生态优先、耕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格局。[结果](1)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模拟方法(APE-PLUS)精度较高,Kappa系数为0.87,总体精度达到0.92;(2)科左后旗2014-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显著,全旗47.85%的土地类型发生改变,14.65%的土地由耕地转变为草地,DEM和水资源是这一时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3)2032年多情景预测中,可持续发展情景耕地面积增长1.31%,林地和草地分别减少了0.77%和1.72%,其他用地面积减小28.4%,相比于其他3种情景,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与空间格局更合理。此情景有助于减缓耕地扩张趋势和草地缩减趋势,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土壤沙化问题,提高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结论]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模拟方法(APE-PLUS)对科左后旗的土地利用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可以对农牧交错带斑块级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高精度的预测。
张启扬刘仁志栾朝旭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农牧交错带
北方农牧交错区滴灌梯度对玉米吐丝期光合特征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2025年
为探究北方农牧交错区滴灌梯度对玉米吐丝期光合特征变化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以玉米先玉335为材料,以在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开展的水分定位试验为基础,设置315(W1)、645(W2)、945(W3)、1275(W4)、1605(W5)m^(3)/hm^(2)共5个滴灌梯度,研究不同滴灌梯度对玉米吐丝期光合特征、光响应曲线、干物质积累量及经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滴灌量增加,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曲线变化,胞间CO_(2)浓度呈“V”字形曲线变化,且光响应曲线拟合较好,W4处理的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光响应曲线表现均优于其他处理。随着滴灌量增加,玉米植株干物质量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W4和W5处理均表现良好,W4和W5处理下干物质积累量分别为16625.25、18525.00 kg/hm^(2),经济产量分别为17650.54、17829.49 kg/hm^(2)。结合收获指数及水分利用效率可以看出,W4处理表现更优;从干物质积累和产量上来看,北方农牧交错区种植玉米时,采用1275 m^(3)/hm^(2)滴灌量较为适宜。
杨芳欣张雅静张向前戎美仁赵娜赵娜郝永河马达灵
关键词:玉米光合特征光响应曲线干物质积累
联合卫星和无人机遥感的红树林-盐沼生态交错带监测——以广西丹兜海为例
2025年
红树林-盐沼生态交错带是研究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监测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区域,但其特有的动态性、过渡性和空间异质性给遥感监测带来了挑战。本研究以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入侵问题显著的广西丹兜海为研究区,基于卫星数据获取红树林-盐沼生态交错带的最佳观测时间窗口,指导无人机数据的采集,继而开展红树林-盐沼生态交错带的红树林和盐沼高精度制图。研究结果表明,密集时序Sentienl-2A/B卫星数据和时间序列谐波分析法重构的红树林和盐沼归一化植被指数能较好地指示最佳观测时间,即研究区植被的最佳观测时间是冬季,最佳观测时间组合是冬季和夏季。基于最佳观测时间组合的双时相卫星数据的随机森林分类方法能较好地抑制“同物异谱,异物同谱”导致的海岸带地物分类的错分和漏分以及卫星影像云遮档降低分类精度等问题。与拥有更多光谱波段的Sentienl-2A/B卫星数据相比,更高空间分辨率的可见光无人机数据在区分红树林、盐沼、光滩上有显著优势。
董迪黄华梅高晴张胜鹏李亢魏征孙玉超
关键词:红树林盐沼生态交错带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境质量时空演变与情景模拟
2025年
探究脆弱区生境质量变化过程及未来情景格局对于研究区生态环境科学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土地利用数据、FLUS-In VEST模型及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2000—2020年生境质量时空格局,并对2040年生境质量进行多情景模拟。结果表明:(1)草地是研究区的主要土地类型,占比超过41%。2000—2020年研究区耕地变化最为显著,面积减少10157 km^(2),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有所增加。(2)研究区东南边界生境质量相对较高;2000—2020年平均生境质量变化不大,但生境质量较低等级和较高等级的面积分别增加2281 km^(2)和1375 km^(2),退化度较高的研究区则呈现为点状集中分布在部分建设用地上。(3)2040年各情景下生境质量呈现出向好趋势,但生态保护情景下生境质量提升最为显著,较高等级面积较2020年增加2514 km^(2)。建议未来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需重点关注内蒙古东南部、河北北部等生境质量低的区域。
张莹赵媛媛刘如龙王岳丁国栋
关键词: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
藏东南林线过渡带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2025年
土壤团聚体结构对于维护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至关重要。为探究林线过渡带这一特殊区域内乔木、灌木和草甸等植被类型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本研究以藏东南色季拉山阳坡的方枝柏林线过渡带为研究区,采用干筛法研究了急尖长苞冷杉林、方枝柏林、雪层杜鹃林和草甸4种植被类型下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及土壤理化指标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种不同植被类型下,粒径>0.25 mm的土壤团聚体含量显著高于<0.25 mm的团聚体含量;草甸和灌木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始终高于乔木林,0~10 cm土层中方枝柏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最差,10~20 cm土层中急尖长苞冷杉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最差;土壤的多种理化性质共同作用于土壤团聚体的组成,进而对其稳定性产生显著影响。具体而言,土壤pH值越低、容重越小、有机质含量越高、毛管持水量越大或孔隙度越大,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就越好。本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高海拔山区土壤质量和结构提供了数据支撑。
朱思洁张波张波丁慧慧郭亮娜李江荣
关键词:植被类型团聚体稳定性

相关作者

邹春静
作品数:77被引量:1,202H指数:20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市城市化生态过程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沙地云杉 生态型 过渡带 长白松 CO2浓度升高
韩士杰
作品数:241被引量:3,977H指数:3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研究主题:长白山阔叶红松林 阔叶红松林 CO CO2通量 凋落物
徐文铎
作品数:119被引量:2,025H指数:30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研究主题:沙地云杉 沈阳城市森林 云杉 沙地 生态型
刘鸿雁
作品数:131被引量:1,283H指数:23
供职机构:教育部
研究主题:气候变化 孢粉 植被 半干旱区 全新世
程伟
作品数:19被引量:30H指数:4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
研究主题:反思性教学 教师职业发展 教师行为 教师信念 教师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