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53 篇“ BAR基因 “的相关文章
bar 基因 被引量:2 1999年 本文介绍了bar 基因 的克隆、结构和功能,并较为详细地阐述了bar 基因 的应用。 李明关键词:BAR基因 PPT 基于实时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快速检测玉米转bar 基因 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实时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快速检测玉米转bar 基因 方法,具体检测方法步骤如下:步骤一:选取试验设备和转基因 检测原料及辅料,检验人员对原材料进行检验,并且对试验设备及转基因 检测设备进行试运行,并且向工作人员进行... 徐亚维 王俊玲 胡延生 薛健 楚海娇 张馨予 邓川转BAR 基因 农作物的可视化检测盒及检测方法 本发明公开的转BAR 基因 农作物的可视化检测盒及检测方法,转BAR 基因 农作物的可视化检测盒包括盒体、盒盖、试纸盒和收纳架,所述盒盖铰接设于盒体开口一侧,所述试纸盒设于盒体内一侧,所述试纸盒用于盛放转BAR 基因 检测试纸条,所... 张卫国Bt和Bar基因 转化对水稻不同组织生态位微生物群落组成及潜在功能影响 2024年 【目的】转Bt基因 和Bar基因 植物的微生态效应是环境安全评价的重要因素,但关于Bt基因 和Bar基因 转化引起的水稻基因 型改变对水稻不同组织生态位微生物群落组成和潜在功能的影响还无系统研究。【方法】以转Bt基因 和Bar基因 水稻T1C-1及其亲本对照Minghui63为研究对象,基于细菌16S rRNA基因 和真菌ITS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抽穗期T1C-1和Minghui63根际土壤微生物以及根、茎、叶内生菌的群落结构和潜在功能。【结果】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在水稻不同组织生态位之间发生显著变化,地下部分组织生态位(根际土壤和根系)微生物多样性显著高于地上部分(叶和茎)。T1C-1显著影响叶片内生真菌的香农指数和辛普森指数,而对茎和根的内生菌以及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无显著影响。叶片内生真菌曲霉菌属(Aspergillus)和篮状菌属(Talaromyces)相对丰度在T1C-1显著增加,推测其参与碳素代谢、能量代谢和转录作用酶合成等过程。T1C-1和Minghui63微生物群落关联网络分析表明,T1C-1的平均聚类系数和平均度显著高于Minghui63,因而T1C-1提高了相关微生物群落网络复杂程度。通过重建未观测状态对群落进行系统发育研究(phylogenetic investigation of communities by reconstruction of unobserved states,PICRUSt2),对叶片内生真菌功能酶基因 进行功能预测,相对于Minghui63,T1C-1显著改变了碳素代谢、脂类代谢和能量代谢等途径。【结论】相较于根际土壤,叶片内生真菌的群落组成和潜在功能对T1C-1更敏感。尽管如此,T1C-1并未导致叶片内生真菌的多样性指数降低。为了更准确地评估转基因 植物的微生态效应,我们需要加强对不同组织生态位内生菌多样性的关注。 葛蕾 王璐瑶 郭官清 宋丽莉 王翠 汪小福 毛婵娟 李鹏关键词:内生菌 生态位 根际微生物 BT基因 转cry2A*/bar 基因 水稻与杂草稻杂交后代的苗期生长特性 2023年 【目的】考查转cry2A*/bar 基因 水稻T2A-1与杂草稻的杂交后代苗期特性,为评估T2A-1抗性基因 向杂草稻漂移可能引起的生态风险提供参考。【方法】在水培条件下,以T2A-1、受体水稻明恢63(MH63)、来源于江苏泰州、广东茂名、湖南益阳的3种杂草稻(分别命名为WRTZ,WRMM,WRYY)及其杂交F_(1)~F_(4)为试验材料(以T2A-1为父本或母本的携带转基因 的为抗性杂交后代,以受体水稻为父本或母本的为非抗性杂交后代),测定供试材料种子发芽力,幼苗在正常氮(40 mg/L)和低氮(20 mg/L)下的株高、整株干物质量以及根长、不定根数、平均直径等8个根系指标,计算根系总体发育指标,评价T2A-1与杂草稻抗性杂交后代的苗期生长特性。【结果】抗性杂交后代的发芽力与非抗性杂交后代相当,但较杂草稻弱。在正常氮条件下,T2A-1与MH63以及抗性杂交后代与非抗性杂交后代的苗期生长指标相当;抗性杂交后代与相应杂草稻相比,WRMM杂交后代的株高显著低于WRMM,但整株干物质量与根系总体发育指标相当;WRYY杂交后代各苗期生长指标均与WRYY相当;WRTZ杂交后代株高显著高于WRTZ,但整株干物质量及根系指标均显著低于WRTZ。在低氮环境下,抗性杂交后代各苗期生长指标均显著低于或相当于非抗性杂交后代;抗性和非抗性杂交后代的相对根系发育指标均显著低于相应的杂草稻。【结论】T2A-1与杂草稻的抗性杂交后代的苗期生长特性在正常氮条件下相当于或低于亲本杂草稻,但在低氮条件下,总体上均显著弱于杂草稻。 肖乐铨 李雷 戴伟民 强胜 宋小玲关键词:杂草稻 杂交后代 苗期生长特性 根系发育 海滨雀稗以hpt与bar 基因 为筛选标记的转化体系比较研究 2023年 海滨雀稗作为耐盐性较强的暖季型草坪草,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为建立高效稳定的海滨雀稗遗传转化体系,本研究以海滨雀稗成熟种子为外植体,确定了筛选剂潮霉素和草丁膦在海滨雀稗的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和再生阶段的最佳筛选压。在进一步优化遗传转化条件的基础上,比较了以hpt与bar 基因 作为转基因 筛选标记对海滨雀稗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愈伤组织的再生率在继代36周后显著下降,继代48周的最高再生率为67.9%。潮霉素的最佳筛选压在继代培养阶段为120 mg·L^(-1),再生阶段为80 mg·L^(-1)。草丁膦的最佳筛选压均为1.2 mg·L^(-1)。选取继代24周的愈伤组织用于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最佳的转化条件为菌液浓度OD600=0.6,添加100μmol·L^(-1)乙酰丁香酮和0.01%的Silwet L-77,并辅以超声波处理20 min或真空处理10 min,浸染30min后共培养2 d。通过多次抗性愈伤组织和抗性再生苗的筛选,2种载体均获得了转基因 再生植株。通过PCR检测证明hpt和bar 基因 分别成功在海滨雀稗基因 组中表达。以潮霉素作为筛选剂,β-葡萄糖醛酸糖苷酶(GUS)基因 稳定表达及PCR检测的转基因 的平均效率为18.9%,最高转化效率为20.3%,均高于以草丁膦为筛选剂的转化效率。由此可见,hpt基因 更适合作为海滨雀稗遗传转化中的筛选标记,能够获得更高的转基因 效率。 姜凯 吴雪莉 刘奕君 马越 宋洋 卢文杰 王增裕关键词:海滨雀稗 外植体 离体再生 农杆菌介导 转基因植株 复合性状转cry2A^(*)/bar 基因 水稻T2A-1与杂草稻F_(1)、F_(2)、F_(3)的适合度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本文旨在评价复合性状转cry2A^(*)/bar 基因 水稻T2A-1向杂草稻基因 漂移的生态风险。[方法]在农田非竞争环境下,以T2A-1、受体水稻‘明恢63’及其分别与江苏泰州(WRTZ)、广东茂名(WRMM)、湖南益阳(WRYY)杂草稻的杂交后代(以T2A-1为父本的抗性后代F_(1)+、F_(2)+、F_(3)+,以MH63为父本的非抗性后代F_(1)-、F_(2)-、F_(3)-)为材料,评价T2A-1与杂草稻杂交后代的适合度。[结果]抗性基因 在杂交后代中的传递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外源抗虫基因 的导入显著降低抗性杂交后代的靶标虫压。虽然抗性杂交后代与相应非抗性杂交后代的部分适合度指标存在差异,但总相对适合度均无显著差异;抗性杂交后代总相对适合度显著高于或相当于相应杂草稻,且随杂交代数的增加无显著变化。抗性杂交后代与相应非抗性杂交后代的落粒率均无显著差异,除F 1TZ+、F 2TZ+与WRTZ相当外,其他杂交后代的落粒率均显著低于相应杂草稻。F 2和F 3在3和20 cm埋藏120 d后,只有27.75%~41.75%的F 2TZ+和F 3TZ+种子具有活力。[结论]在低虫压下,WRMM、WRYY的抗性杂交后代与杂草稻相比尽管具有相似或较高的营养和生殖能力,但落粒性和种子越冬能力较低,而WRTZ的抗性杂交后代种子虽然具有越冬能力,但落粒率较低,且从三代抗性杂交后代适合度变化来看,并无适合度提高的风险。因此在无除草剂选择压下T2A-1向杂草稻基因 漂移可能引起的生态风险较低。 李雷 肖乐铨 王园园 强胜 戴伟民 宋小玲关键词:杂草化 适合度 基因 枪介导BYDV-GPV-CP和Bar基因 共转化小麦幼胚愈伤组织2022年 为了优化小麦基因 枪转化技术体系,提高小麦基因 枪转化效率,分别以小麦品种小偃22、千斤早、西农979、扬麦18和扬麦12诱导9 d的幼胚愈伤组织为受体材料,使用基因 枪介导BYDV-GPV-CP基因 和抗除草剂Bar基因 进行小麦幼胚愈伤组织共转化。结果表明:5种基因 型小麦幼胚材料愈伤组织诱导效果存在显著差异,在接受基因 枪轰击后再生苗率存在显著差异。在基质中添加4 mg·L^(-1)多效唑后再生苗平均分蘖最多,数量达6.47,证实在基质中添加4.0 mg·L^(-1)多效唑,可以有效促进壮苗和增加分蘖。 崔志钢 王琨 赵会芳 陈耀峰关键词:基因枪 愈伤组织 不同除草剂对转Bar基因 马铃薯田间杂草的防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2 2022年 为了安全防除抗草铵膦转基因 马铃薯田间杂草,以转Bar基因 马铃薯为试验材料,分析比较了有效成分1440 g·hm^(-2)灭草松(T1)、99 g·hm^(-2)11%砜嘧磺隆·精喹禾灵(T2)、1440 g·hm^(-2)灭草松+99 g·hm^(-2)11%砜嘧磺隆·精喹禾灵复配剂(T3)、1695 g·hm^(-2)草铵膦(T4)、923 g·hm^(-2)草甘膦(T5)和清水(CK)处理下杂草防效、马铃薯生长指标、块茎产量及品质特性和药剂残留情况。结果表明,草甘膦在杀灭杂草的同时,也杀死了马铃薯植株,受害率达100%;灭草松、11%砜嘧磺隆·精喹禾灵和草铵膦对马铃薯均未产生药害,但因对杂草的防效不同而导致达到的增产效果差异显著。药后45 d时,灭草松和11%砜嘧磺隆·精喹禾灵复配剂(T3)对阔叶杂草的株、鲜重防效较灭草松单独处理(T1)分别提高35.13和38.71个百分点,较11%砜嘧磺隆·精喹禾灵单独处理(T2)分别提高23.88和16.29个百分点,对禾本科杂草的株、鲜重防效较T1分别提高78.36和80.92个百分点,较T2分别提高11.85和8.23个百分点,马铃薯单株产量较CK、T1和T2分别增加58.39%、35.52%和11.44%。草铵膦(T4)对阔叶和禾本科杂草的株、鲜重防效都显著高于T1、T2和T3,单株产量较CK、T1、T2和T3分别增加67.40%、43.24%、17.79%和5.6%。因此,用有效成分1695 g·hm^(-2)的草铵膦可以高效防治转Bar基因 马铃薯田间杂草,但为了防止转Bar基因 马铃薯连作时,因靶标除草剂草铵膦作用单一而诱导杂草产生草铵膦抗性的风险,建议用有效成分1440 g·hm^(-2)的灭草松和99 g·hm^(-2)11%砜嘧磺隆·精喹禾灵复配剂与草铵膦轮换防治杂草。本研究为转Bar基因 马铃薯大面积种植中田间杂草的科学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贾小霞 马胜 马胜 吕和平 齐恩芳 黄伟 吕和平 曲亚英关键词:马铃薯 BAR基因 杂草防效 Bar基因 双元载体的快速构建及其在蛹虫草中的功能验证 2021年 为获得草铵膦完全抑制蛹虫草生长的最小浓度和一种快速构建Bar基因 双元载体的方法,本文首先采用浓度梯度法研究草铵膦对蛹虫草的抑制效果,其次采用双接头PCR(DJ-PCR)构建Bar基因 表达盒,然后分别采用T4 DNA连接酶法和同源重组法把Bar基因 表达盒插入双元载体pAg1-H3的T-DNA区域,以构建Bar基因 双元载体pAg-Bar,并比较T4DNA连接酶法和同源重组法的连接效果,最后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法来验证载体pAg-Bar的有效性及Bar基因 在蛹虫草中的功能。结果表明:草铵膦完全抑制蛹虫草分生孢子生长的最小质量浓度为400μg/mL;采用DJ-PCR方法可快速构建Bar基因 表达盒;采用T4 DNA连接酶法和同源重组法均可实现双元载体pAg-Bar的构建,而同源重组法更快速、高效;采用农杆菌介导转化法可把双元载体pAg-Bar中的Bar基因 表达盒整合入蛹虫草的基因 组,使蛹虫草转化子具有草铵膦抗性。本研究建立的载体构建方法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适用于抗性基因 载体、敲除载体、超表达载体等载体的构建,为蛹虫草基因 功能的鉴定提供技术支撑。 娄海伟 林俊芳 赵仁勇 叶志伟 田双起 王新伟 郭丽琼 赵玉关键词:BAR基因 选择标记基因 蛹虫草 草铵膦 农杆菌介导转化 双元载体
相关作者
黄大年 作品数:113 被引量:1,456 H指数:23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水稻 转基因 转基因植株 抗除草剂 转基因水稻 赵凌 作品数:371 被引量:2,006 H指数:28 供职机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水稻 粳稻 条纹叶枯病 优良食味 QTL 王才林 作品数:600 被引量:3,049 H指数:31 供职机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研究主题:水稻 粳稻 条纹叶枯病 杂交粳稻 优良食味 肖国樱 作品数:182 被引量:937 H指数:18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研究主题:水稻 转基因水稻 抗除草剂 杂交水稻 转基因 华志华 作品数:33 被引量:536 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水稻 抗除草剂 转基因 BAR基因 外源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