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78 篇“ 黄土沉积 “的相关文章
乌鲁木齐周边黄土 沉积 特征及其沉积 环境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乌鲁木齐周边黄土 的沉积 环境及海拔高度对黄土 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通过统计分析和Sahu沉积 环境判别公式研究乌鲁木齐周边黄土 的沉积 特征。【结果】乌鲁木齐东侧黄土 的粒级主要由极粗粉砂、粗粉砂、极细砂、中粉砂组成,平均体积分数分别为33.89%、22.87%、14.83%、11.63%,其他组分不足7%。黄土 的平均粒径介于12.47~26.78μm之间,分选系数介于2~4之间,偏度值介于-1~-0.5之间,峰度值介于0.87~1.46之间,表明分选性差,黄土 粒度频率曲线均呈负偏态,且趋于常-较窄峰态分布,不同剖面及不同深度各项指标的波动幅度均较大,气候变化显著。乌鲁木齐周边气候整体趋势表现为越来越干旱,大致发生6次旋回。黄土 的磁化率数值介于21.17×10^(-5)~77.5×10^(-5)SI之间,平均49.35×10^(-5)SI,波动范围较大,说明不同时期西风环流强弱变化明显,且不同时间段气候变化显著。黄土 在0~80 cm处有机质量均值为1.396%,且随深度增加而降低,较适宜农作物种植。【结论】乌鲁木齐周边黄土 的沉积 环境为风力沉积 环境,且随海拔高度上升,黄土 的粒级粗组分含量相对升高,平均粒径均值增大,分选性更好,磁化率数值降低。 张勇 毛东雷 徐佳瑞 梁洪武 钟晴 赛亚热·赛都拉关键词:乌鲁木齐 黄土 粒度 磁化率 沉积环境 有机质 黄土 沉积 中化学氧化法提取黑碳流程的评估和优化2024年 第四纪黄土 沉积 物中黑碳主要为当时地表生物质燃料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系列含碳物质的连续体。由于各含碳物组分间界线不明确,采取不同的定量提取方法可能导致不同的数据结果。前人采用重铬酸钾化学氧化法提取黄土 沉积 中黑碳的研究中定量结果存在一个数量级的差异,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可解释性和可对比性,阻碍了黄土 高原区域黑碳相关研究的发展。对比分析发现,先前研究提取过程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氧化时间,这可能是数据呈现明显差异的原因。本研究选取黄土 高原段家坡剖面特征层位(S_(5)、L_(9)和S_(9))样品,并分为多组子样品采用不同氧化时间进行处理,对不同氧化时间提取物进行剩余碳含量(RC%)、碳同位素组成(δ^(13)C)及拉曼光谱测试,探究氧化时间对重铬酸钾化学氧化法提取黄土 中黑碳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提取物RC%与氧化时间的变化关系符合质量作用定律,即达到一定氧化时间后,提取物RC%趋于稳定,证明足够的氧化时间可提取黄土 中黑碳;在氧化前烘干研磨样品的条件下,仅需20 h即可使RC%稳定。但碳同位素组成测试结果显示,至少100 h后,所有实验中氧化提取物δ^(13)C均保持稳定(变化<0.5‰)。进一步通过拉曼谱图比较发现,氧化前烘干研磨样品后,黄土 样品(L_(9)层)经60 h及以上处理后的氧化提取物及古土壤样品(S_(5)层)经80 h及以上处理后的氧化提取物变为均一组成,且有明显的经历火事件的碳质材料一级模特征峰(1340 cm^(-1)及1580 cm^(-1)附近),而不烘干研磨的条件下,所有样品直接进行100 h氧化反应也可达到相同效果。综合时间效率、结果稳定性和流程统一性等各因素,提出黄土 -古土壤序列沉积 物黑碳的提取过程中,在重铬酸钾化学氧化一步采用100 h的时间进行充分反应,氧化前无须再烘干研磨。本研究优化了化学氧化法提取黄土 中黑碳的实� 王者 周斌关键词:黄土-古土壤 野火 长江下游地区中更新世下蜀黄土 沉积 的古气候意义 2023年 广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下蜀黄土 ,是反映中国南方第四纪气候与环境变化的重要载体。下蜀黄土 地层记录的多个古土壤条带与亚热带季风型湿润气候密切相关,然而古土壤形成的气候动力学机制尚不明确。文章对长江中下游位于老山山麓的2处下蜀土剖面的239个样品的磁化率进行分析,并充分结合已有的下蜀黄土 年代地层学和磁性地层学研究,将2个新剖面与长江中下游广泛分布的下蜀黄土 进行地层学比对,揭示了中更新世以来古土壤层的气候学意义。2个新剖面与已有研究的泰山新村剖面,在最近30万年发生的3个古土壤发生层(S1、S2和S3)上相对应,与镇江大港剖和江南老虎山剖面也十分相似,说明S1、S2和S3可作为下蜀土的标志层。基于地层磁化率与镇江大港剖面的比较,确立了地层年代控制点,进而分析古土壤层的厚度。结果显示,古土壤层厚接近甚至超过了下伏黄土 。古土壤的沉积 速率(6.2 cm/ka,n=19)大于黄土 层(5.1 cm/ka,n=17)。这与中国北方黄土 高原明显不同。结合已有对下蜀土的物源研究,古土壤的形成很可能与长江搬运作用以及河漫滩堆积过程有关。通过Sadler沉积 动力模型检验,古土壤与黄土 层在冰期和间冰期尺度上沉积 连续,物源贡献并未间断。经过沉积 速率校正,近50万年以来磁化率校正值曲线清晰显示了地球轨道偏心率10万年周期。全球冰量在轨道尺度上的变化很可能是古土壤形成的关键控制因素。 程星宇 朱晓雨 蒲阳 何同关键词:磁化率 沉积速率 古土壤 晚第四纪中国北方黄土 沉积 模式及西风-东亚夏季风气候变化集成研究 中国北方的气候变化尤其是降水变化受到季风和西风环流共同影响,研究中国北方各区域不同时间尺度气候变化的过程及驱动机制,对于理解其气候变化规律以及预测未来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分布广泛的黄土 是良好的古... 苟思懿关键词:晚第四纪 大连市西中岛地区黄土 沉积 特征与特性分析 第四纪时期全球气候发生了多次重大的变化,历经了多次冰期和间冰期的变换,气候在此过程中不断地经历着温暖与寒冷、湿润和干旱的更替。黄土 是第四纪沉积 环境中最主要的沉积 物,也是还原古环境的三大支柱信息载体之一。黄土 具有的疏松多孔... 王梦琪关键词:黄土 粒度特征 物理特性 地球化学元素 物理力学特征 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晚第四纪黄土 沉积 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1 2023年 黄土 中蕴涵着多种古气候指标,对不同地区黄土 地层中的粒度和磁化率进行测定和分析,有利于进行古气候旋回的划分和全球气候变化对比。本研究选取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三义乡全新世黄土 剖面和土城子晚更新世黄土 剖面为研究对象,对代表性黄土 样品进行14C和光释光(OSL)测年以及粒度及磁化率分析,以重建研究区晚第四纪以来的古气候环境变化过程。三义乡剖面的14C测年结果为2.32 ka、9.05 ka、9.94 ka、11.27 ka,土城子剖面的光释光测年结果为21.5 ka、23.5 ka、43.9 ka、53.4 ka。分析结果显示,三义乡和土城子剖面均属于晚第四纪,后者老于前者,形成一个较为连续和完整序列的黄土 剖面;黄土 -古土壤沉积 以粉砂(16~63μm)为主,含量占61.45%~62.4%,其次为砂粒(>63μm)和黏粒(<4μm);冰期表现为较粗的粒度和较低的磁化率值,而间冰期或间冰阶磁化率值明显增高,粒度则明显变细。三义乡和土城子剖面的粒度及磁化率记录了冷-暖、干-湿的气候旋回和至少4次夏季风强化事件,其发生时限分别为60~55 ka B.P.、34~25.6 ka B.P.、11.5~10 ka B.P.、8.6~2.2 ka B.P.。该特征与黄土 高原洛川剖面的结果基本相似,反映两地的古环境演化在冰期-间冰期时间尺度上均受控于东亚季风的强弱变化。本研究为季风边缘区晚更新世以来古气候重建提供了新材料和参考数据。 刘晓鸿关键词:磁化率 古气候 世界地质公园 青藏高原东缘湖相沉积 和黄土 高原黄土 沉积 磁化率与粒度相关性对比 被引量:1 2022年 为探讨构造稳定地区(如黄土 高原)和构造活跃地区(如青藏高原东缘)粉尘沉积 物中磁化率(SUS)与粒度的相关性及其对环境事件的指示意义,本次研究分析了黄土 高原蓝田剖面黄土 —古土壤样品和青藏高原东缘湖相沉积 样品的粒度和磁化率记录。黄土 高原黄土 —古土壤沉积 SUS与2~10μm粒度组分最强正相关,青藏高原东缘湖相沉积 的SUS与2~10μm粒度组分最强负相关,反映2~10μm粒度组分为黄土 高原和青藏高原乃至亚洲干旱—半干旱地区连续稳定敏感的背景沉积 组分。黄土 高原黄土 —古土壤沉积 的SUS与32~63μm粒度组分最强负相关,青藏高原东缘湖相沉积 的SUS与32~63μm粒度组分最强正相关,反映32~63μm粒度组分不仅是黄土 高原尘暴事件沉积 的敏感指标,也是青藏高原东缘湖相沉积 记录的地震事件敏感指标。SUS与粒度组分的相关性在青藏高原东缘地区地震事件层开始部分高于结束部分,也较好地反映地震事件为研究区添加新鲜沉积 物后随地形地貌恢复逐步减少的过程。SUS与粒度组分相关性也受当地物源的影响。 时伟 蒋汉朝关键词:黄土沉积 湖相沉积 青藏高原东缘 尘暴事件 地震事件 临汾盆地黄土 沉积 记录的MIS3气候变化 被引量:4 2022年 关于MIS3阶段的气候问题目前仍没有完全解决,需要更多区域的沉积 记录分析。黄土 被公认为第四纪气候研究的优秀载体,选择黄土 高原东南缘的临汾盆地为研究区,通过对该区黄土 沉积 物磁化率、全铁、总有机碳和粒度系统研究,结合光释光年代学数据,初步讨论了MIS3阶段临汾盆地气候变化特征。MIS3阶段临汾盆地气候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56~45 ka BP气候为弱温湿,对应于MIS3c;45~41 ka BP呈现短暂的冷干,对应于MIS3b;41~25 ka BP表现为较强的温湿,对应于MIS3a。MIS3阶段全球气候表现出相对温湿,但临汾盆地在MIS3气候波动与其他地质记录表现出一定差异,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在北半球冰盖和地表接收太阳辐射量共同作用下,热量和水分在各区域配置不同,导致各区域间表现出较大的环境差异,具体的耦合机制还需开展进一步研究工作。 田庆春 田庆春 郝晓龙关键词:临汾盆地 黄土沉积 气候变化 雅鲁藏布江流域晚第四纪黄土 沉积 与环境演变 青藏高原是亚洲水塔、世界屋脊、地球的第三极。青藏高原广泛分布的黄土 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冰冻圈、生物圈长期强烈相互作用的产物,为研究青藏高原晚第四纪气候环境变化历史、粉尘气溶胶及其气候环境效应等科学问题提供了良好载体。... 凌智永关键词:黄土沉积 年代学 环境演变 临汾盆地黄土 沉积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气候意义 被引量:1 2022年 以临汾盆地黄土 为研究对象,对其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选取黄土 剖面中Li、Cr、Zn、Mn、Ge、Ga、Co、Rb和Sr 9种微量元素并结合黄土 磁化率、色度及平均粒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Li、Zn、Mn、Ge、Ga、Co、Rb在古土壤层和弱古土壤层(S_(1)、L_(1)S_(1))含量高,在黄土 层(L_(1)L_(1))含量较低,微量元素动态特征与磁化率、色度等指标反映的气候变化一致,在古土壤形成时期气候温暖湿润,成壤作用强,期间冷暖波动频繁;黄土 堆积时期气候干冷,降水较少,成壤作用较弱;弱古土壤形成时期气候稍有回暖的气候变化记录;黄土 -古土壤中Rb/Sr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比磁化率和色度更加明显,可作为临汾盆地气候变化替代指标。 田庆春 郝晓龙 韩军青 石小静 尹佳男关键词:临汾盆地 黄土 微量元素
相关作者
贾佳 作品数:51 被引量:348 H指数:14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 研究主题:黄土 环境磁学 磁学特征 磁化率 环境意义 夏敦胜 作品数:143 被引量:1,213 H指数:24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研究主题:环境磁学 磁学特征 环境意义 黄土 表土 丁仲礼 作品数:152 被引量:2,580 H指数:3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 研究主题:黄土 古气候 第四纪 中国黄土 气候变化 刘现彬 作品数:17 被引量:170 H指数:9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黄土 磁学特征 环境磁学 地球化学 成壤作用 赵爽 作品数:22 被引量:155 H指数:9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 研究主题:黄土 环境磁学 磁学特征 粒度 磁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