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543篇“ 高周疲劳性能“的相关文章
室温及反复温下粮仓用Q460钢的疲劳性能
2024年
为研究室温(20℃)和反复温下粮仓用Q460钢的疲劳性能,通过升温、炉内降温和自然冷却模拟反复温环境,采用轴向疲劳试验对Q460钢的室温疲劳性能以及K=0.78时700℃-Ⅰ、700℃-Ⅱ和700℃-Ⅲ的疲劳寿命和断口形貌特征进行研究,以评估特定应力水平下反复温对其疲劳寿命和疲劳断口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反复温使裂纹扩展区二次裂纹的长度和数量增加,使疲劳辉纹更加清晰。裂纹扩展区面积与应力水平负相关,与最应力水平相比,最低应力水平的面积增长了4.5倍。Q460钢的疲劳寿命与反复温次数正相关,与母材相比,3次反复温后寿命增幅达33%。通过单侧容限系数法构建了室温下Q460钢的P-S-N曲线和γ-P-S-N曲线模型,为室温及反复温后粮仓用Q460钢的寿命预测提供理论指导依据。
贾盛康缑瑞宾于敏程震王念
关键词:疲劳断口
温热暴露对Ti60钛合金疲劳性能的影响
2024年
研究了温热暴露对Ti60钛合金室温旋转弯曲疲劳性能的影响,通过分析试样的表面特征和内部组织,阐明了疲劳性能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600℃×100 h热暴露后合金的室温强度升、塑性下降,室温旋转弯曲疲劳强度由470 MPa提升至543.3 MPa。疲劳性能的变化是由表面特征和内部组织变化共同引起的,热暴露导致试样表面产生由TiO_(2)及Al_(2)O_(3)组成的氧化膜,表面粗糙度增加、质量变差,对疲劳性能产生不利影响;同时,热暴露致使合金中α_(2)相和硅化物的析出数量增加,且尺寸增加,析出相的变化使得合金强度增加,并进一步提升疲劳强度。综合两方面作用,析出相对旋转弯曲疲劳强度的提升强于表面粗糙度增加所产生的不利影响,是疲劳性能的主要因素。
张少平郭会明赵子博吴晨田伟钟燕徐建伟曾卫东
关键词:热暴露高周疲劳性能析出相
LQ550冷轧强薄钢板疲劳性能试验研究
2024年
冷弯型钢具有冷加工便捷、截面效灵活、连接方便等优势,在冷弯型钢结构体系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疲劳破坏作为重要破坏形式之一,其研究对冷弯型钢的进一步推广具有重要意义。而新修订GB 50018—202X《冷弯型钢结构技术标准》(报批稿)中,尚无关于冷弯型钢抗疲劳设计的相关条文。为此,对0.8 mm和1.2 mm两种厚度、不同取材方向的LQ550冷轧强薄钢板进行了拉伸疲劳试验,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反映疲劳性能的S-N曲线,并与现行相关规范和Q690强钢已有疲劳试验曲线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沿轧制方向取材的钢板疲劳性能优于垂直于轧制方向取材的钢板疲劳性能;厚度越大,沿轧制方向取材的钢板疲劳性能越差,垂直于轧制方向取材的钢板疲劳性能越好;两种厚度的钢板合并拟合且在95%保证率下,沿轧制方向的母材疲劳极限应力分别比AISC 360-2016、AISI S100-2016、GB 50017—2017的理论计算值提192%、172%、165%,垂直于轧制方向的母材疲劳极限应力分别提103%、88%、84%,即受轧制影响,钢板的疲劳性能于普通钢的;垂直于轧制方向取材的钢板疲劳性能强钢的相近。
王雅倩李元齐
关键词:高周疲劳性能钢板厚度
显微组织对TB17钛合金疲劳性能的影响
2024年
对比研究了TB17钛合金3种典型组织形态(双态组织、网篮组织和片层组织)对其疲劳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疲劳断口形貌。结果表明:双态组织特征的TB17钛合金具有最的强塑性匹配水平,但其疲劳寿命与应力呈双线性关系,疲劳性能并不稳定;网篮组织的强塑性稍差,但具有最疲劳强度和疲劳比;片层组织的疲劳强度比网篮组织略低,但其疲劳比和拉伸塑性最差。疲劳加载应力处于低应力状态时,疲劳裂纹倾向于试样内部、单源萌生,而处于应力状态时,疲劳裂纹倾向于试样表面、多源萌生。网篮组织存在更多的二次裂纹,且疲劳条带更为清晰密集,裂纹扩展路径更曲折,在扩展时消耗的能量更多。
商国强张晓泳王新南李超甘雪萍朱知寿周科朝
关键词:高周疲劳疲劳断口显微组织
纳米/超细晶奥氏体不锈钢疲劳性能及变形机制研究
2024年
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奥氏体不锈钢的屈服强度难以满足更的要求,迫切需要开发出强度的奥氏体不锈钢。近年来,纳米/超细晶材料由于其优异的力学性能,成为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材料的疲劳强度与其抗拉强度密切相关,晶粒细化也是获得优异抗疲劳性能的有效手段。通过形变诱导马氏体退火逆相变的方法制备了平均晶粒尺寸分别为400 nm(纳米/超细晶)、1.4μm(细晶)和12μm(粗晶)的奥氏体不锈钢,并对其进行了轴向拉-拉疲劳实验,研究了不同晶粒尺寸奥氏体不锈钢的疲劳性能及循环变形机制。结果表明:纳米/超细晶、细晶和粗晶奥氏体不锈钢的疲劳强度分别为811、568、501 MPa。随着晶粒尺寸的减小,奥氏体不锈钢的疲劳强度得到显著提。采用透射电镜对不同晶粒尺寸奥氏体不锈钢疲劳断口处的微观组织进行了观察,发现在粗晶钢中产生了大量的位错以及平行的变形带和层错,在循环载荷作用下,位错相互缠绕聚集形成了胞状结构。在细晶钢中,主要观察到了位错、层错以及一些细小的孪晶,位错密度明显减小。在纳米/超细晶钢中的纳米级和微米级晶粒中主要产生了位错,在冷轧过程中未发生马氏体相变的变形奥氏体晶粒中产生了位错线和变形带结构。
刘佳王昊杰黄龙马星邓想涛王昭东
关键词:奥氏体不锈钢高周疲劳性能
双层底船体典型节点疲劳性能评估方法
2024年
文中选取某大型散货船的双层底过渡区节点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基于肘板区域应力分布简化计算模型的疲劳评估方法,对不同肘板类型热点区域的应力分布进行理论推导,设计缩比模型试验,综合试验和有限元分析验证了简化计算模型的有效性.采用D曲线对节点模型进行疲劳评估,对比疲劳试验结果,证明了该模型用于船体双层底节点疲劳评估的有效性.
刘瑞严仁军游瑞章
关键词:肘板热点应力疲劳强度评估简化计算模型
提升增材制造离心叶轮疲劳性能的方法及离心叶轮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升增材制造离心叶轮疲劳性能的方法及离心叶轮,所述方法包括:建立离心叶轮的第一三维模型;在所述第一三维模型基础上向同步延伸建立离心叶轮附加体的第二三维模型,得到离心叶轮综合体的第三三维模型;根据所述...
李加强郑岩冰罗文颖贾晗晗李伟刚钱正明米栋
GH4169材料振动弯曲疲劳性能研究
2024年
目的 开展镍基温合金GH4169材料的振动弯曲疲劳研究。方法 基于频振动台和激光测振仪,搭建振动弯曲疲劳试验系统。设计2种不同固有频率的试验件,在疲劳试验中以试验件af值(尖部振幅与固有频率乘积)作为控制目标,分别采用成组试验法和逐级加载法研究2种试验件的疲劳性能。结果 疲劳试验过程中,试验件af值的控制误差低于0.5%。随着疲劳循环数的增加,试验件的固有频率逐渐下降,且下降速度先慢后快。结论 基于成组试验法的试验结果建立的GH4169材料的双参数af-N疲劳寿命关系,与逐级加载法的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证明了af-N疲劳关系的准确性。
杭超潘凯陈永辉燕群
关键词:高频振动高温合金固有频率高周疲劳
上游导叶尾缘厚度对涡轮叶片疲劳性能影响的研究
韩水华
热处理对ZM51镁合金疲劳性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采用升降法和成组法对挤压态、固溶态、T6欠时效态及T6峰时效态ZM51镁合金进行应力比为-1的疲劳性能测试,获得了ZM51镁合金在不同热处理状态下的疲劳强度(循环次为1×10^(7))和S-N曲线,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工艺对ZM51镁合金疲劳性能的影响;同时,通过疲劳断口分析获得ZM51镁合金的疲劳断裂机理。结果表明,经过固溶处理(320℃×1 h+380℃×3 h)后,ZM51镁合金疲劳强度明显下降,由挤压态的124 MPa降低为94 MPa,经过后续的T6时效处理,合金疲劳强度升,T6欠时效态(90℃×32 h+175℃×2 h)疲劳强度为107 MPa,T6峰时效态(90℃×32 h+175℃×14 h)疲劳强度为130 MPa。疲劳断口分析表明,ZM51镁合金疲劳断裂机理为“拉伸孪生-退孪生”。
张凯穆桐崔文明李铸铁臧昊良梁锡炳王纪兴岳天豪
关键词:高周疲劳

相关作者

惠卫军
作品数:309被引量:1,547H指数:22
供职机构: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
研究主题:非调质钢 力学性能 高强度钢 弹簧钢 中碳钢
陈思联
作品数:67被引量:363H指数:11
供职机构:钢铁研究总院
研究主题:非调质钢 中碳非调质钢 力学性能 合金钢 高强度钢
胡芳忠
作品数:273被引量:139H指数:7
供职机构: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主题:齿轮钢 非调质钢 重量百分比 断面收缩率 风电
张英建
作品数:41被引量:120H指数:7
供职机构:钢铁研究总院华东分院
研究主题:非调质钢 中碳非调质钢 连杆 高周疲劳性能 金相组织
张哲峰
作品数:372被引量:394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研究主题:金属材料 力学性能 低周疲劳 晶界 夹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