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371篇“ 飑线“的相关文章
一次线初始阶段的极端大风成因分析
2024年
利用常规天气图、多普勒天气雷达、风廓线雷达、自动气象站等多源气象观测资料和现场勘查情况,对2022年7月26日发生在江苏中南部一次线初始阶段的极端大风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发生在冷涡天气背景下,前倾槽东移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南退,显著的上下层温差、中层异常干的层结、大的环境温度直减率,加上前期积聚较大的不稳定能量,为雷暴大风强对流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对流环境。随着近地层冷空气侵入,低空急流范围扩大下移,边界层垂直风切变陡增,对流回波进入江苏后由地面中小尺度辐合线触发的初始对流在扬州—镇江加强为组织化的线线顶端出现强烈的辐合旋转,12级极端大风处于超级单体风暴核心区前侧的暖湿上升入流区,风向由暖区指向强回波,中气旋表现出强烈旋转和向上拉伸,并伴随龙卷涡旋特征(Tornado Vortex Signature,TVS),大量水汽和能量也随入流气流向对流系统输入,风暴的垂直环流倾斜和拉伸涡度进一步加大,预示着线将强烈发展。
徐莎莎朱欢蒋启进殷俊张渊
关键词:飑线地面辐合线
哈尔滨市区一次线天气过程特征分析
2024年
利用地面、高空等常规观测资料,结合多普勒雷达、地面自动站等非常规观测资料,对2020年6月28日哈尔滨市主城区一次线造成的雷雨大风、超短时强降雨、局地小冰雹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这次线过程发生在高空槽后与850-925 hPa高度自西南向东北伸展的暖温度脊叠置的大环流背景下,由地面温度锋区和中尺度辐合线触发的动力强迫产生线、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强降雨主要集中发生在15~20 min内,分钟降雨量较大值一般持续10~20 min,哈尔滨市不同行政区域降雨大值间隔在10~15 min左右,同时表现出气压陡增、温度骤降、风速变大的天气实况特征。在雷达拼图上表现出明显的线弓形回波特征。通过对本次天气过程的成因、雷达回波演变进行分析,并探讨本次线过程的预警着眼点及其可预警性,可以提高专业气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姜兵于凯旋高梦竹曹蕾欧娜音董学贤
关键词:飑线短时暴雨强对流
华北地区深井水位对线天气过程的水力响应
2024年
为探讨华北地区线天气对深井水位干扰的特征和影响机制,以2017年9月21日发生在华北中部的一次线事件为例,使用时频分析和线性回归等方法系统地诊断了此次线对无极、辛集、永清和宁晋等四口千米级深井的水位扰动特征。结果表明:在宏观层面,线过境各深井时会引起气压快速涌升,在气压的激励下,深井水位出现了即时的脉冲状波动,该干扰的持续时间可长达127 min;此次线过程中周期性气压波动的主频段为15—25 cpd,在该频段内,各深井水位与气压扰动的形态高度负相关,相关系数均低于-0.95,气压系数主要集中在-4.9—-6.9 mm/hPa之间。
杨小林冯静苏利娜杨锦玲
关键词:深井水位水位波动飑线气压气温
线天气过程对云南洞体应变干扰的特征与机制
2024年
2016年4月19日云南地区爆发了一次强线天气,并相继对楚雄和昆明台的洞体应变观测产生了显著干扰.那么其扰动的全貌和机制究竟如何?截止目前,还鲜有研究.有鉴于此,本文结合多普勒天气雷达和地面气象观测要素数据,对楚雄和昆明台洞体应变的响应历程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线过境时的“雷暴鼻”是洞体应变呈脉冲状张性变化的主因,由此产生的最大应变量为19.04×10^(-9);(2)各台洞体应变的扰动形态与“雷暴鼻”高度相似,说明其台基岩体均能以线弹性变形的方式响应线过程中的气压剧变;(3)“雷暴鼻”中周期性气压的能量主要集中在8~20 cpd频段内;(4)洞体应变对“雷暴鼻”的响应存在一定的相位超前现象.以上结果,不单有助于辨识云南地区洞体应变时序曲线线噪声,而且还能为高频段气压效应的精确改正等提供观测证据.
杨小林危自根王军
关键词:飑线气压迁移地壳形变
近地面冷池在线过程中对对流大风的预判作用浅析
2024年
利用江苏省气象观测站地面观测所观测的极大风、气温数据对2022年7月10日、7月26日、7月28日江苏先后发生的3次线过程进行分析。3次线均出现了大范围对流大风,极端大风不仅出现在水体山地附近,还出现在人员密集的城镇。线的移动方向主要取决于500 hPa引导气流的方向,7月10日线发生在暖区中,7月26日和28日线发生在冷暖气流的对峙中,其中7月10日和26日动力条件起主导作用,28日850 hPa水汽为线的产生提供了能量,线的发生是动力条件和能量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冷池在近地面的活动对陆上极端大风的出现有一定的提前指示意义,在线影响下,站点气温的变化与风速的变化呈反相关,利用降温预判对流大风的提前量可以达到40 min以上。
王蓓元王艺橙张梦
关键词:飑线
辽宁地区线特征和形成条件
2024年
应用2015—2020年5—9月辽宁地区的雷达组合反射率拼图产品,在制定线识别标准的基础上,识别出36次线过程,在总结线时空分布等特征的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组织特征下的辽宁线环境特征条件。结果表明,辽宁西北部及赤峰市区至敖汉旗一带是影响辽宁地区线形成频率最大的区域,其次为渤海西部到渤海海峡海面,形成频率最小的区域为河北东部的唐山、秦皇岛沿山一线。绝大多数的线过程出现在6—8月,5月出现的最少。线主要形成于12—21时,而14—17时为出现线的集中时段。线的长度介于114~273 km,最大反射率为65 dBz,平均生命史为3.2 h,平均移动速度为59.4 km· h^(-1) (16.5 m·s^(-1))。辽宁地区的线过程33.3%为断线型,19.4%为后部生成型,36.1%为碎块型,11.1%为层云嵌入型。主要组织形式是层状云尾随型(TS)、平行层状云型(PS)及层状云超前型(LS),LS出现次数较少。55.6%的线以反转断线形式消散,8.3%的以收缩线型消散,36.1%的以颠倒破碎面型形式消散。辽宁地区线形成环流形势中冷涡前部型最常见,其次为低槽前部型;比较特有的线形成环流形势为冷涡后部型,占比为16.7%。每个环流型的对流有效位能和下沉对流有效位能都呈“双1000”的特征,不同的环流型在水汽、层结不稳定、垂直风切变等物理量的特征都各有不同。
蒋超陈传雷张凯班伟龙杨磊曹世腾陈宇
关键词:飑线统计分析
江苏沿海“7.26”线大风过程诊断模拟分析
2024年
利用加密自动观测资料、EAR50.25°×0.25°再分析资料、常州和盐城SA天气雷达资料等和基于三维变分技术(3DVAR)的多雷达风场反演技术,并利用WRF数值模式,对2022年7月26日发生在江苏的一次大范围线大风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此次线大风过程中,高空出流区辐散、低层低涡切变辐合,上干冷下暖湿的环境并且配合低空西南急流源源不断输送水汽,为对流的触发和组织化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动力、水汽条件;线入海前,不稳定能量、垂直风切变、垂直上升和水汽条件均较好,而线入海后,众物理量配置较差,这与线在陆上的组织化发展、强度维持及入海后强度减弱的变化对应较好;线入海后,底层后侧入流减弱,使得干空气减少,不利于线维持,导致海上大风强度减弱。同时,纬向海陆热力差异变小使得海风的强度也逐渐减小,导致风场辐合效果变差,这可能是线系统入海减弱和其引发的海上大风风力变弱的原因之一,数值试验成功模拟了减小纬向热力差异会引发线对流系统的减弱。
庆涛李泽宇李超史达伟
关键词:飑线WRF模式地形
一次华南线的观测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
2024年
利用多种气象观测资料和高分辨率的数值模拟结果,对2020年5月11日华南地区一次线的初生、增强、成熟和衰亡等4个阶段的对流组织特征和模态的演变及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线发生于高空急流入口右侧的高空辐散区,伴随着南支槽的加深东移,低层暖湿平流以及地面的中尺度辐合线为其提供了有利的水汽、热力和抬升触发条件。初始阶段,线呈断线型发展,在较大的环境热力条件下具有中到强的对流有效位能和最大的对流抑制。成熟期形成拖尾层状云型线,低层风切变和冷池强度逐渐达到平衡状态。在衰亡阶段,线的组织模态发生转变,其中环境热力条件是后向新生型对流单体发生的主要原因,且低层不同的水汽和风切变条件也对模态的变异存在一定作用。在华南地区,以断线型模态生成拖尾层状云型模态的线所需的对流有效位能更高,且线的维持也需要更强的热力条件。对流有效位能、对流抑制能量、粗理查森数、风暴相对螺旋度等在对流单体形成的种类和组织模态方面均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邹宛彤李江南潘心顺曹正
关键词:数值模拟
华南前汛期珠江流域两类暖区线特征分析
2024年
利用2016—2019年4—6月雷达三维拼图资料,根据触发条件的差异,划分华南前汛期暖区线为锋面触发暖区发展(Ⅰ型暖区线)与暖区触发并发展(Ⅱ型暖区线)两类;在此基础上针对线造成短时强降水和雷暴大风的分布,对比了线发生时的大尺度环境条件和中尺度雷达回波特征。结果表明:Ⅰ型暖区线大多形成于平原地区,Ⅱ型暖区线大多生成于山脉迎风坡和海岸线;两类线发生时均伴有明显的短时强降水,易造成暴雨洪涝;Ⅰ型暖区线易产生区域性雷暴大风,Ⅱ型暖区线产生分散性雷暴大风;Ⅰ型暖区线生命史长,对流发展更旺盛,线移动速度快;Ⅱ型暖区线生命史短,线移动速度慢,回波强度弱于Ⅰ型暖区线;两类线都有较好的水汽条件和0~3 km低层风垂直切变条件,Ⅰ型暖区线发生时动力和热力条件更好。
张小雯盛杰滑申冰郑永光刘鑫华麦子
关键词:珠江流域华南前汛期中尺度特征环境参数
一次导致大风的暖区线后侧入流分析
2024年
长生命史线极易造成大范围灾害性大风天气,研究其结构及其维持机制对灾害性大风天气预报有重要参考意义。利用浙江地面加密观测和雷达资料、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FNL(Final Operational Global Analysis)再分析资料及高分辨率模式模拟结果对2018年3月4日江南地区出现的一次造成大风的暖区线后侧入流进行分析,探讨线维持机制。结果表明,线发生在南支槽前高低空一致西南气流的暖区环境中,环境具有0~6 km中等到强垂直切变、高对流有效位能、中层和近地面有明显干区的特征;3 h负变压异常指数对此次过程具有一定的指示作用。线表现为“TS”结构,但层云区相对较窄;反射率因子核位于中层径向辐合下方下沉气流中。模式模拟结果表明,后侧入流及下沉气流在系统内部、后部分别强迫出逆时针和顺时针垂直环流,构成了线最主要结构特征;后侧入流紧靠系统后缘而位于对流层中层,促使上升气流由倾斜转为垂直;此后后侧入流远离系统,与低层出流合并持续抬升暖湿空气,后侧入流与前侧入流的协同作用有利于线维持更长时间。
桑明慧竹利沈晓玲张春艳左骏
关键词:垂直风切变飑线

相关作者

马中元
作品数:187被引量:659H指数:19
供职机构:江西省气象局
研究主题:回波特征 短时强降水 回波特征分析 大暴雨 雷达回波
沈新勇
作品数:213被引量:1,783H指数:21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研究主题:数值模拟 台风 飑线 暴雨 热带气旋
伍志方
作品数:92被引量:1,113H指数:20
供职机构:广东省气象台
研究主题:强对流 强对流天气 多普勒雷达 飑线 新一代天气雷达
刘黎平
作品数:357被引量:2,837H指数:36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研究主题:雷达 双线偏振雷达 新一代天气雷达 降水 雨滴谱
吴海英
作品数:115被引量:888H指数:18
供职机构:江苏省气象局
研究主题:特大暴雨 飑线 龙卷 暴雨 中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