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078 篇“ 颅内动脉狭窄 “的相关文章
颅内 动脉 狭窄 血管内治疗的现状及展望2024年 颅内 动脉 粥样硬化性疾病及其导致的颅内 动脉 狭窄 是全球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构成了持续的治疗挑战。在颅内 动脉 狭窄 的患者中,那些存在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患者尽管接受药物治疗和危险因素控制,仍面临再次卒中的高风险。对于这些高危患者,重新建通供血不足的区域是最合理的治疗策略,然而在随机对照试验中,血管内治疗尚未显示出足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进步重燃了对血管内治疗策略的关注,并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进一步评估这些策略在特定患者群体中的治疗作用。本综述概述了当前和新兴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并提出未来可能有前景的管理策略。 杨正宇关键词:颅内动脉狭窄 血管内治疗 缺血性卒中 Neuroform EZ支架在颅内 动脉 狭窄 治疗中的应用 2024年 目的 探讨在颅内 动脉 狭窄 疾病中采用Neuroform EZ支架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接收的60例颅内 动脉 狭窄 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支架治疗,研究组采取Neuroform EZ支架治疗。对比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脑血流灌注、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3个月,研究组的NIHSS评分、MR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研究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05,P=0.011)。结论 Neuroform EZ支架治疗颅内 动脉 狭窄 属于有效方法,技术成功率高,可降低血管狭窄 率,无病死情况,但存在一定并发症发生风险。 尹贵荣关键词:颅内动脉狭窄 安全性 Fastunnel导管在颅内 动脉 狭窄 介入治疗中的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新型输送型球囊扩张导管(Fastunnel导管)在颅内 动脉 粥样硬化性狭窄 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06—2024-02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Fastunnel导管治疗的18例颅内 动脉 粥样硬化性狭窄 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成形术,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情况、手术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8例患者均成功接受介入手术治疗,手术成功率100%。术前血管狭窄 率(78.94±5.3)%,病变血管长度(7.14±2.14)mm。手术时长21~58(43.56±9.05)min,治疗期间射线暴露时间10~28(21.3±3.56)min,辐射剂量1526~5281(3436.50±626.39)mGy。术后血管狭窄 率(13.50±4.94)%。所有患者围手术期及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Fastunnel导管治疗颅内 动脉 粥样硬化性狭窄 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可简化手术步骤,提高手术效率,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袁慧锋 马骥 李治国 李腾飞关键词:颅内动脉狭窄 球囊扩张 血管成形术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经桡动脉 入路颅内 动脉 狭窄 支架成形术四例 2024年 目的 报道4例经桡动脉 入路行颅内 动脉 狭窄 支架成形术的缺血性卒中病例并总结其治疗经验。方法与结果 回顾分析2022年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采用经桡动脉 入路行颅内 动脉 狭窄 支架成形术的4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诊断与治疗过程,狭窄 分别位于左颈内动脉 起始部、右椎动脉 起始部、左椎动脉 V4段、左椎动脉 V4段与基底动脉 起始部交界处,经桡动脉 入路颅内 动脉 狭窄 支架成形术顺利,术后狭窄 均再通,术中及术后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 经桡动脉 入路颅内 动脉 狭窄 支架成形术治疗缺血性卒中安全、有效。 史美燕 张贤军 王宪伟 张勇 王乃东关键词:桡动脉 脑动脉 血管成形术 HR-VWI对脑梗死患者颅内 动脉 狭窄 的诊断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VWI)对脑梗死患者颅内 动脉 狭窄 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4年2月湖州市南太湖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70例,均行HR-VWI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将脑梗死患者分为轻、中度狭窄 组(n=42)和重度狭窄 组(n=28),分析HR-VWI对脑梗死患者颅内 动脉 狭窄 的诊断价值。结果:70例脑梗死患者经DSA共检出625条血管,其中狭窄 血管共158条,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HR-VWI诊断脑梗死患者颅内 动脉 狭窄 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1.77%、89.51%、90.08%。重度狭窄 组HR-VWI参数斑块负荷、斑块总厚度、斑块强化率水平均高于轻、中度狭窄 组,RI水平低于轻、中度狭窄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曲线分析显示,HR-VWI参数斑块负荷、斑块总厚度、斑块强化率以及RI诊断脑梗死患者颅内 动脉 重度狭窄 的AUC分别为0.896、0.841、0.823、0.806。结论:HR-VWI诊断脑梗死患者颅内 动脉 狭窄 的价值较高,且有助于评估颅内 动脉 狭窄 程度。 岳悦 瞿恒娟 曾晓曦 叶永强关键词:脑梗死 颅内动脉狭窄 介入吸栓结合球囊扩张治疗颅内 动脉 狭窄 并急性闭塞的效果分析 2024年 本研究意图通过对比两种治疗方法,分析探讨介入吸栓和球囊扩张在治疗颅内 动脉 狭窄 及急性闭塞的有效性。方法 将50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人。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观察组则接受介入吸栓加球囊扩张治疗。结果 观察组在治疗依从性、生活品质及心理健康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患者心理健康评分提高,睡眠品质和护理满意度得到改善,手术后疼痛减轻。证实介入吸栓结合球囊扩张方法对颅内 动脉 狭窄 和急性闭塞治疗效果显著,患者满意度高。结论 介入吸栓结合球囊扩张治疗颅内 动脉 狭窄 并急性闭塞的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遵从性、生活质量和心理状况,改善术后疼痛程度和睡眠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薛增珍关键词:球囊扩张 颅内动脉狭窄 急性闭塞 心理状况 基于脑血管3D模型对颅内 动脉 狭窄 患者行介入诊疗宣教的效果观察 2024年 目的 探讨结合使用脑血管3D模型对颅内 动脉 狭窄 患者行介入诊疗宣教的作用。方法 选取2022年我院神经内科因颅内 动脉 狭窄 需行介入诊治患者70例,按随机数字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颅内 动脉 狭窄 部位包括椎动脉 和大脑中动脉 。观察组采用术前常规宣教模式结合3D模型进行健康宣教,对照组采用统一宣教单、幻灯片进行常规术前健康宣教。采用自制宣教效果评分量表在宣教前后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患者颅内 动脉 狭窄 认识评分、治疗方案知晓评分、就医满意度评分。结果 在进行宣教前,两组患者对颅内 血管的认知(正常颅内 动脉 的认识、颅内 动脉 闭塞的认识、血管狭窄 治疗的认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实施宣教后,两组患者对颅内 血管的认知均升高;但观察组中正常颅内 动脉 的认识评分、颅内 动脉 闭塞的认识评分、血管狭窄 治疗认识评分、治疗方案知晓评分、就医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宣教干预后,观察组内的大脑中动脉 、椎动脉 狭窄 患者宣教效果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合3D模型的健康宣教模式可提高患者颅内 动脉 狭窄 诊治的认知,提高就医满意度,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及颅内 动脉 狭窄 的介入诊治率,从而预防颅内 动脉 狭窄 导致的卒中。 吴倩 付益蕾 吴敏 胡俊关键词:颅内动脉狭窄 健康宣教 医患沟通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在颅内 动脉 狭窄 病因鉴别中的研究进展 2024年 颅内 动脉 狭窄 (ICAS)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高致残率和致死率的特点。临床上常规检查方法包括经颅多普勒超声、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和X射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上述方法都是针对血管狭窄 ,不能显示血管壁病变。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HR-VWI)是一种新出现的影像学检查手段,能够无创性显示血管壁病变,对判断ICAS病变性质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针对HR-VWI在ICAS病因鉴别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林小翼 蒋宁平关键词:高分辨率 颅内动脉狭窄 脑卒中 血管内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非急性期颅内 动脉 狭窄 或闭塞的临床疗效 2024年 本研究旨在对比血管内成形术与常规治疗方法对症状性非急性期颅内 动脉 狭窄 或闭塞患者的疗效。方法 实验纳入42例患者,其中24例接受血管内成形术(实验组),另24例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脑血流灌注指标显著改善,具体表现为rCBFV、rCBV明显升高,MTT显著降低。此外,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以及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和1年后术后再狭窄 发生率,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有助于优化治疗方案。两批患者在疗程完毕之后,NIHSS评分可以看到下降,实验队伍的降低幅度更大些。hs-CRP指标在治疗后下降,但两队伍间的差距并不明显。然后看一下治疗后8个月的不良反应表现,实验队伍只有4.17%的出现率,低于对照队伍的12.50%。经过一年的观察,实验组的患者并没有再狭窄 的情况,对照组却有25%的患者出现了再狭窄 。结论 由此得出,对于表现出症状的非紧急期颅内 动脉 狭窄 或闭塞的患者,内血管成形手术比起常规治疗在提高脑血流灌注指标,让NIHSS评分下降,减少不良反应,并且防止手术后再狭窄 方面有明显优势,是值得大力推广的治疗方法。 李志锋 孙永 刘永玲 安徽关键词:血管内成形术 颅内动脉狭窄 临床疗效 颅内 动脉 狭窄 合并颅内 动脉 瘤时动脉 瘤破裂及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2024年 目的探讨颅内 动脉 狭窄 合并颅内 动脉 瘤患者中动脉 瘤破裂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介入治疗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自2018年1月至2022年8月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中心脑血管病外科住院治疗的238例颅内 动脉 狭窄 合并颅内 动脉 瘤患者(共患有306个动脉 瘤)为研究对象,根据动脉 瘤是否破裂将动脉 瘤分为破裂组与未破裂组,并进一步将其中行介入治疗且具有完整随访数据的139例患者按术后是否发生并发症分为无并发症组与并发症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筛选动脉 瘤破裂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介入治疗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238例患者中,269个动脉 瘤未破裂,37个动脉 瘤破裂。单因素分析显示,破裂组与未破裂组动脉 瘤在女性比例、动脉 瘤位置分布、动脉 瘤形状不规则比例以及血液白细胞计数升高、淋巴细胞计数降低、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总胆固醇水平升高、D-二聚体水平升高比例等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 瘤形状不规则(OR=12.393,95%CI:4.114~37.332,P<0.001)以及血液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OR=18.753,95%CI:6.555~53.648,P<0.001)、D-二聚体水平升高(OR=4.410,95%CI:1.758~11.065,P=0.002)是颅内 动脉 狭窄 合并颅内 动脉 瘤患者动脉 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2)139例患者中,57例发生并发症,82例未发生并发症。单因素分析显示,无并发症组与并发症组患者在高血压史比例、动脉 狭窄 程度分布及血液D-二聚体水平升高比例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未发现该三者为颅内 动脉 狭窄 合并颅内 动脉 瘤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动脉 瘤形状不规则、血液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及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颅内 动脉 狭窄 合并颅内 动脉 瘤患者的� 刘啸 李振均 何旺青 吴磊 张炘 李西锋 段传志 何旭英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狭窄 动脉瘤破裂 介入治疗 并发症
相关作者
赵性泉 作品数:772 被引量:4,977 H指数:33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研究主题:卒中 预后 脑出血 缺血性卒中 脑血管病 缪中荣 作品数:369 被引量:3,339 H指数:26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研究主题:血管内治疗 颈动脉狭窄 血管成形术 急性缺血性卒中 介入治疗 王拥军 作品数:1,823 被引量:25,155 H指数:59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研究主题:卒中 缺血性卒中 脑血管病 脑卒中 脑梗死 刘建民 作品数:952 被引量:5,597 H指数:28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动脉瘤 介入治疗 栓塞 洪波 作品数:469 被引量:2,328 H指数:24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动脉瘤 介入治疗 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