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16篇“ 间作小麦“的相关文章
- 一种宽幅玉米间作小麦带间轮作栽培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宽幅玉米间作小麦带间轮作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宽幅玉米间作小麦,3月中下旬先在前茬玉米带上播种若干行小麦,播种后立即耙平耱细,以防土壤失墒,4月中下旬在前茬小麦带上间作播种玉米后覆盖地膜,并定期进...
- 赵财范虹何蔚
- 安宁河流域地区露天蓝莓间作小麦品系比较试验初探
- 2024年
- 安宁河流域位于凉山州,是四川省第二大平原,耕地总面积15.10 hm2,近年来露天蓝莓、葡萄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越来越大,耕地锐减,为了协调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之间的矛盾,确保粮食安全,防止土地非粮化,提高土地利用率,特探索露天蓝莓粮经高效复合种植技术。根据当地种植粮食作物的特点,选择“20h-77”“12γ-358”“20h-47”3个小麦新品系与条带式种植的露天蓝莓复合种植,试验结果表明:间作在蓝莓行间的3个参试小麦品系提高了单位土壤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最高的是20h-77,每667 m2增产244.87 kg,每667 m2增值310.10元,其次是20h-47,每667 m2增产229.91 kg,每667 m2增值265.24元;小麦株高70~80 cm,对蓝莓光热资源没有任何影响,小麦种植在种植槽外,施肥对蓝莓根系生长没有影响。另外,小麦的面积超过50%,园地变耕地,防止土壤的非粮化、非农化。
- 王云梅马英杨央娟卓玛付立会吉克呷呷
- 关键词:小麦栽培
- 秸秆地膜带状覆盖延缓间作小麦玉米衰老的光合生理机制
- 李盼
- 间作小麦光合性能对地上地下互作强度的响应被引量:22
- 2021年
- 本研究旨在探讨地上地下互作强度对间作小麦光合性能的影响,为进一步揭示间作体系作物产量优势的光合机制提供依据。2015—2017年连续3年在河西绿洲灌区进行田间试验,以小麦间作玉米为研究对象,设置地下部3种互作强度:根系不分隔(完全地下互作处理, W/M)、300目尼龙网分隔(部分地下互作处理, NW/M)和0.12 mm塑料布分隔(无地下互作处理,PW/M),以及地上部高、低玉米密度(M1、M2)2种互作强度,同时设置相应单作处理。结果表明,小麦间作玉米共生前期和后期完全地下互作处理促使小麦净光合速率(P_n)显著提高,且共生后期玉米密度的提高促使完全地下互作效应增强,进一步提高了小麦P_n。小麦间作玉米共生前、中和后期,完全地下互作处理可显著提高小麦叶片气孔导度(G_s)、胞间CO_2浓度(Ci),且玉米密度提高对共生前期完全地下互作处理和部分地下互作处理小麦Gs的增加起到促进作用。在共生前期、后期完全地下互作和部分地下互作处理保持了较低的Tr。间作完全地下互作处理有助于小麦叶日积(LAD)的增加,且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提高比率越大。完全地下互作处理使共生中期间作小麦叶片相对叶绿素含量值(SPAD)显著增加,有利于光合强度的提高。间作小麦具有显著的增产效应,完全地下互作处理中小麦籽粒产量达到相应单作产量的76.8%,具有显著提高间作群体籽粒产量的优势,且地上部互作强度增强有利于完全地下互作处理正效应的发挥。地上地下互作强度是影响间作小麦光合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生产实践中可通过调节地上地下互作强度的强弱来优化低位作物光合性能。
- 王一帆殷文胡发龙范虹樊志龙赵财于爱忠柴强
- 关键词:间作小麦光合性能
- 西北地区豆科绿肥间作小麦、玉米时的生物固氮及氮素转移特征
- 为应对资源环境压力,探索应用小麦、玉米与豆科绿肥间作技术。该技术模式下,通过豆科绿肥生物固氮、压青还田,既为小麦、玉米提供养分,也能有效提升耕地地力。作为创新实践,小麦、玉米与豆科绿肥间作的相关效应及作用机制缺乏研究。箭...
- 刘蕊
- 关键词:豆科绿肥间作套种生物固氮氮素转移
- 文献传递
- 有机菌渣肥对芍药间作小麦产量及土壤改良的影响被引量:5
- 2021年
- 在芍药与小麦间作模式下,设置7个有机菌渣肥不同施用量处理,分别为每666.7m^(2)施1 000 kg(T1)、2 000 kg(T2)、3 000 kg(T3)、4 000 kg(T4)、5 000 kg(T5)、6 000 kg(T6)及不施肥对照(CK),研究有机菌渣肥不同施用量对芍药、小麦农艺性状、产量、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及N、P、K、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T5处理下,芍药和小麦的农艺性状均表现出较高水平,666.7m^(2)芍药根鲜重和小麦籽粒产量最高,分别为1 865.6、669.7 kg;土壤中的有机质、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综合表现较好,分别为60.3 g/kg、224.6 mg/kg、351.0 mg/kg、312.0 mg/kg,比CK分别高出458.33%、203.51%、267.15%、110.81%。本试验初步得出,666.7m^(2)施用5 000 kg为芍药间作小麦地块的最佳有机菌渣肥施用量。
- 高秋美孟庆峰任丽华米真如董秋颖田北京韩金龙王志芬解心景
- 关键词:芍药小麦间作施用量
- 一种紫花苜蓿间作小麦和玉米的粮草复合种植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紫花苜蓿间作小麦和玉米的粮草复合种植方法。本发明提出了紫花苜蓿与小麦和玉米间作复合种植的方法,规定了配套的间作带幅宽度调控、耕作方法、施肥量和粮草收获利用等技术。本发明专利利用紫花苜蓿生物固氮和覆盖地...
- 王自奎吴玉环马龙帅沈禹颖杨倩马千虎王立
- 文献传递
- 不同施氮水平对间作小麦、蚕豆磷吸收的影响被引量:8
- 2020年
- 【目的】为了揭示在不同施氮水平下,间作小麦蚕豆各生育期磷养分吸收累积规律。【方法】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氮水平(N/2、N、3N/2)对间作小麦、蚕豆的磷养分动态累积吸收变化和养分竞争规律的影响。【结果】推荐施氮水平下(N),小麦、蚕豆生物量最高;相同施氮水平下,与单作相比,间作提高了小麦、蚕豆生物量。随施氮量增加,小麦、蚕豆磷养分吸收量增加。与单作相比,间作小麦提高了磷养分吸收量,间作小麦灌浆期至成熟期磷养分吸收量分别提高了20%~72.8%和20%~28.12%,蚕豆差异不明显。同时,随施氮量增加,小麦磷养分吸收速率增加,蚕豆磷吸收速率减少。与单作相比,间作提高了小麦磷吸收速率,3个施氮水平下,间作小麦抽穗至成熟期磷养分吸收速率分别提高了0.1~5.3倍、21.9%~90%和2%~242%;常规施氮和高氮水平下,间作蚕豆分枝期至鼓粒期磷养分吸收速率分别增加了38.4%~89.8%和8.7%~48.6%。【结论】氮肥施用量和间作种植方式同时改变了小麦、蚕豆生物量和磷素吸收累积。
- 刘英超刘英超郑毅
- 关键词:氮水平小麦蚕豆间作
- 间作小麦秸秆还田对地膜覆盖玉米灌浆期冠层温度及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被引量:30
- 2020年
- 【目的】作物的光合生理特性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冠层温度反映作物冠层的能量平衡状况,与作物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形成密切相关。研究不同覆盖方式下作物冠层温度与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形成,旨在优化耕作制度,提高干旱内陆灌区作物生产潜力。【方法】2014—2016年,在西北干旱灌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小麦秸秆还田及地膜覆盖利用方式下,小麦间作玉米模式中玉米灌浆期的冠层温度及光合生理特性。【结果】间作较单作可降低玉米灌浆期的冠层温度,以免耕小麦带25—30 cm高茬收割覆盖还田与玉米带地膜2年覆盖(NTSI2),免耕小麦带25—30 cm高茬收割立茬还田与玉米带地膜2年覆盖(NTSSI2)处理降低效果更为显著,较传统耕作每年覆新膜单作(CTM)处理分别降低10.3%与7.5%,比传统翻耕小麦带无秸秆还田与玉米带每年覆新膜(CTI)处理分别降低7.6%与4.7%。从冠气温差可知,NTSI2处理随气温变化玉米灌浆期冠层温度变化较小,可减小气温变化对玉米生长发育造成的不利影响。间作较单作可增大玉米灌浆期的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及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L),以NTSI2、NTSSI2处理提高幅度较大,较CTM处理玉米Pn提高比例分别为23.0%与18.1%,较CTI处理提高比例分别为13.4%与8.9%;同理,与CTM处理相比,Tr分别提高7.9%与5.8%,与CTI处理相比,Tr分别提高6.1%与4.1%;NTSI2、NTSSI2处理WUEL较CTM处理提高14.4%与12.0%,较CTI提高7.2%与4.9%,呈现水分高效利用的潜势。相同的净占地面积下,间作较单作玉米具有增产效应,增产幅度达到52.2%,其中NTSI2、NTSSI2处理较CTM处理分别增产57.2%与53.4%,较CTI处理分别增产17.6%与14.7%,说明免耕地膜2年覆盖与秸秆还田同步应用于间作模式可进一步加强玉米增产效应。【结论】在河西绿洲灌区,集成应用免耕秸秆还田与地膜2年覆盖技术是实现高产高效间作模式的理想耕作
- 殷文柴强于爱忠赵财樊志龙胡发龙范虹郭瑶
- 关键词:小麦间作玉米秸秆还田地膜覆盖冠层温度光合生理
- 基于LCA分析的间作小麦土壤酸化气体排放被引量:3
- 2019年
- 为综合分析小麦蚕豆间作的环境酸化效应以及产量优势,通过2个试验点为期2年(A和B试验点:2014—2016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分析比较了小麦蚕豆间作产量以及基于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的能源消耗、环境酸化等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两个试验点的间作小麦产量均显著高于单作,平均增幅达到了22.04%,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表现出明显的间作优势。与单作小麦相比,间作小麦的能源消耗和环境酸化影响指数较单作小麦分别平均减少了18.59%和17.45%,硫氧化物(SOX)、氨气(NH3)和氮氧化物(NOX)酸化气体分别平均减少了17.42%、17.68%和17.82%,间作小麦的能源消耗和环境酸化的环境影响减缓潜力平均增加了18.96%和17.45%。表明小麦蚕豆间作可显著提高产量,减少酸化气体排放,具有明显的间作优势。
- 任家兵汤利耿川雄肖靖秀郑毅
- 关键词:小麦蚕豆间作小麦产量
相关作者
- 郑毅

- 作品数:255被引量:2,301H指数:29
- 供职机构:云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 研究主题:间作 蚕豆 小麦蚕豆间作 小麦 玉米
- 汤利

- 作品数:308被引量:2,749H指数:32
- 供职机构:云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 研究主题:间作 蚕豆 小麦蚕豆间作 小麦 玉米
- 柴强

- 作品数:361被引量:2,501H指数:30
- 供职机构: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
- 研究主题:间作 绿洲灌区 玉米 豌豆 小麦
- 肖靖秀

- 作品数:78被引量:666H指数:21
- 供职机构:云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 研究主题:蚕豆 间作 小麦蚕豆间作 小麦 根系分泌物
- 刘英超

- 作品数:12被引量:38H指数:5
- 供职机构:云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 研究主题:蚕豆 间作 马铃薯 间作小麦 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