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29篇“ 钉螺分布“的相关文章
长江滩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微生物与理化性质及其对钉螺分布的影响
2024年
目的 调查长江滩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理化性质及钉螺分布特征,探索土壤微生物与理化性质对钉螺分布的影响,从而为长江滩地抑螺防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1年4月选取杨农复合、芦苇地、农业耕地、沟渠4种土地利用类型长江滩地为研究对象,调查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滩地钉螺分布、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中细菌16S核糖体RNA(16S ribosomal RNA,16S r RNA)基因V3~V4区、土壤中真菌内转录间隔区1(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1,ITS1)基因、土壤中藻类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ribulose-bisphosphate carboxylase,rbc L)基因进行高通量测序。比较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滩地活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究土壤微生物、理化性质与活螺密度间的关系,采用方差分解分析估算土壤微生物、理化性质对活螺密度的贡献率。结果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滩地中,沟渠活螺框出现率[(4.94±2.14)%]和活螺密度[(0.070±0.026)只/0.1 m^(2)]最高,农业耕地活螺框出现率[(1.23±1.23)%]和活螺密度[(0.016±0.019)只/0.1 m^(2)]最低。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共检测到2个门、5个纲、8个目、9个科、11个属藻类,其中绿藻门为优势藻门、拟新绿藻属为优势藻属;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共检测到44个门、134个纲、281个目、338个科、516个属细菌,其中变形菌门、酸杆菌门为主要优势菌门,未培养的酸杆菌属、MND1属、硝化螺旋菌属、赭黄嗜盐囊菌属、鞘氨醇单胞菌属为优势菌属;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共检测到11个门、41个纲、108个目、223个科、408个属真菌,其中子囊菌门、担子菌门、被孢霉门相对丰度较高,枝鼻菌属、被孢霉属、腐质霉属相对丰度较高。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活螺密度与变形菌门相对丰度(r=-0.965,P <0.05)及土壤电导率(r=-0.962,P <0.05)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r=0.951,P
何欢周金星高梓欣陆子淳代仁龙胡兴宜庞宏东
关键词:钉螺微生物群落理化性质
2009—2023年上海市松江区林地钉螺分布趋势
2024年
目的 分析2009—2023年上海市松江区林地螺情变化,为制定松江区螺情监测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09—2023年上海市松江区螺情监测工作报表,提取林地钉螺调查数据,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别对有螺面积比、活螺框出现率及活螺密度进行建模分析,计算2009—2023年各指标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年均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AAPC)。结果 2009—2023年,上海市松江区累计在4个镇14个行政村发现林地螺点40个;累计调查钉螺39 065框,调查面积609 600 m^(2),其中有螺框6 084框、有螺面积151 250 m^(2);捕获钉螺22 210只,最高钉螺密度260.00只/0.1 m^(2);解剖钉螺6 262只,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2009—2023年,上海市松江区林地有螺面积比呈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APC=AAPC=24.9%,P> 0.05),趋势曲线无连接点;最高在2009年(53.81%)、最低在2011年和2013年(均为0),平均24.81%。2009—2023年,上海市松江区林地活螺框出现率呈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APC=AAPC=41.5%,P> 0.05),趋势曲线无连接点,总体呈单调递增趋势;最高在2009年(53.81%)、最低在2011年和2013年(均为0),平均15.57%。2009—2023年,上海市松江区林地活螺密度呈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APC=AAPC=55.0%,P> 0.05),趋势曲线无连接点;最高在2023年(0.96只/0.1 m^(2))、最低在2011年和2013年(均为0),平均为0.57只/0.1 m^(2)。结论 2009—2023年上海市松江区林地钉螺控制难度及输入风险呈逐年增加趋势,建议采取苗木移植前监管评估、移植后加强监测频次等措施,以降低钉螺输入及扩散风险。
毛琦孙彩英黎安琪陆伟伟吕锡宏陆雪辉靳艳军余晴
关键词:钉螺林地苗木移植
长江滩地血防林建设与钉螺分布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本文以望江县国家级林业血防工程质量与效益监测点为依托,通过多年对钉螺分布、林草植物群落结构、林地经营模式、土壤理化性质、气候变化(水旱情状况)等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的定量分析,研究血防林建设与钉螺分布的内在联系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1)血防林建设显著降低了钉螺密度,监测点新造林活螺密度从0.6480~1.4250只/0.11 m^(2)下降至0.0558~0.1351只/0.11 m^(2)。(2)不同模式、季节、耕作方式和气候变化对钉螺的年际分布具有显著影响。活螺密度:遇旱下降、遇汛上升,间作<翻耕不间作<不翻耕不间作,秋季<春季及新造林<对照。(3)钉螺密度年际变化与土壤理化性质显著相关。滩地造林后,土壤含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大持水量、总孔隙度和全钾明显下降,而土壤的pH值、容重明显升高,林地土壤的诸多理化指标发生显著变化,导致钉螺密度显著降低(P<0.05)。(4)血防林建设改变了林下草本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草本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越高,抑螺效果越好;与钉螺密度显著相关的是草本植物群落物种的相对盖度。综上所述,血防林建设引起了滩地生物和非生物诸多要素的显著改变,不同要素的交互作用共同影响钉螺分布,导致钉螺密度显著降低,具有明显的抑螺效应。
方建民苏守香郭婉琳宋晶晶汪国柱周平华
关键词:钉螺分布
2011—2020年安徽省钉螺分布时空分析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分析2011—2020年安徽省钉螺分布时空特征,为全省钉螺精准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1—2020年安徽省实有钉螺面积、新发钉螺面积和感染性钉螺面积等钉螺分布指标并进行描述性分析,对实有和新发钉螺面积进行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标准差椭圆分析及时空扫描等分析,探索安徽省钉螺聚集与扩散高风险区。结果2011—2020年,安徽省实有钉螺面积逐渐降低。2020年全省实有钉螺面积26238.85 hm^(2),主要分布在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各年份间新发钉螺面积波动较大,2016年最高(1287.65 hm^(2));2020年在池州市贵池区新发现1.96 hm^(2)感染性钉螺面积。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显示,2011—2020年安徽省实有钉螺面积分布具有空间聚集性(Z=3.00~3.43,P均<0.01),热点主要集中在湖沼型流行区并沿长江南岸分布;冷点主要集中在皖南山区。2011—2020年安徽省新发钉螺面积分布在整体上不存在空间聚集性(Z=-2.20~1.71,P均>0.05),局部呈散点分布。标准差椭圆分析显示,2011—2020年安徽省实有钉螺面积分布相对稳定,与长江流向一致;新发钉螺面积分布重心逐渐从长江安徽段下游向上游移动。时空扫描分析显示,2011—2020年安徽省实有钉螺面积两个高值聚集区以从长江安徽段下游到中游的顺序出现;新发钉螺面积两个高值聚集区聚集时间和范围类似,均分布在山区。结论2011—2020年安徽省钉螺分布呈空间聚集性,存在向长江南岸、上游聚集的趋势,但山区钉螺扩散问题亦不容忽视,需加强对山区和长江沿岸新发钉螺孳生地的监测力度。
王灿许晓娟高风华张利娟吕山张世清许静
关键词:钉螺
一种基于数学模型的钉螺分布影响因素识别与预测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数学模型的钉螺分布影响因素识别与预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建立钉螺分布与属性数据的时空数据库;使用椭圆形坐标系平衡时间和空间的度量单位,参照三维空间欧氏距离计算公式定义时空距离;将距离代入二次核函数构造...
杨坤王喆蒋甜甜施亮刘璐
文献传递
2010—2021年安徽省宿松县钉螺分布特征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 了解宿松县钉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0—2021年宿松县螺情资料,统计钉螺面积、活螺密度、活螺框出现率等指标,分析全县及不同类型流行区钉螺分布及变化趋势。结果 2010—2021年,宿松县钉螺面积为1 672.60~2 171.57 hm^(2),总体平稳,其中江滩型流行区钉螺面积为985.74~1 235.64 hm^(2),波动较小;湖沼型流行区钉螺面积为181.44~284.78 hm^(2),呈下降趋势;内陆型流行区钉螺面积为399.77~750.02 hm^(2),呈上升趋势。全县活螺密度为0.16~0.75只/0.11 m2,活螺框出现率为5.11%~11.78%。江滩型流行区和湖沼型流行区活螺密度相对平稳,内陆型流行区活螺密度呈现先降后升趋势;不同类型流行区活螺框出现率年度波动较大。2013年起全县未再查获感染性钉螺。结论 宿松县螺情总体平稳,但内陆型流行区螺情有扩散趋势,今后应重点加强内陆型流行区钉螺监测与控制工作,以巩固防治成果。
孙本荣冯杏生夏武华项希鹏叶凯徐海宝操治国
关键词:血吸虫病钉螺
2020年洪涝灾害对长江芜湖段钉螺分布的影响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分析2020年洪涝灾害对芜湖市钉螺分布的影响,为制定芜湖市“十四五”血防规划和精准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的方法,调查芜湖市历史有螺环境、现有螺环境和可疑钉螺环境钉螺分布情况,对捡获的钉螺压碎镜检,了解钉螺死活及血吸虫感染情况,统计活螺密度等指标。结果芜湖市历史有螺面积为14475.24 hm^(2),现有钉螺境面积为4588.72 hm^(2),其中湖沼型及山丘型有螺面积分别为4210.32 hm^(2)和378.40 hm^(2)。全市平均活螺框出现率为14.59%,平均活螺密度为0.50只/0.1 m^(2)。全市钉螺孳生环境2745处(块),其中湖沼型和山丘型分别为491处(块)和2254处(块),分别占17.89%和82.11%。现有钉螺面积主要分布于滩地和沟渠环境,分别占现有钉螺面积的92.51%和6.29%,还有部分钉螺分布于塘堰、水田等环境。在全部历史有螺环境中,以Ⅱ类、Ⅲ类环境(目前仍具备钉螺孳生基本条件)居多,共1739处(块)(占63.35%)。全市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新发现和复现钉螺面积268.21 hm^(2)。结论芜湖市钉螺分布点多面广,钉螺分布于滩地,易受洪涝灾害的影响,本次调查在3个县(市、区)的30处(块)滩地环境出现钉螺扩散。要加强灾后螺情监测,并将Ⅱ类、Ⅲ类环境作为螺情监测的重点区域,及早发现、识别和评估血吸虫病传播风险,降低洪涝灾害对血吸虫病防治进程的影响,促进血吸虫病消除进程。
陈勇张世清高岚张戎
关键词:钉螺血吸虫病洪涝灾害
抑螺防病林草本植物与土壤微生物对钉螺分布的影响
血吸虫病由病原体血吸虫传播导致的乙类传染病,至今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作为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钉螺分布区域与血吸虫病流行区域基本无异,因此要控制血吸虫病需要消灭钉螺,而在滩地营造抑螺防病林就是一项有效的生态抑螺措施...
高梓欣
关键词:钉螺抑螺防病林土壤微生物
广东省英德市2019年钉螺分布现状调查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调查广东省英德市2019年钉螺分布现状,为制定科学的控螺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查阅和整理有关历史资料,在现场采用单纯环境抽查或系统+环境抽查方法开展钉螺孳生情况调查,对调查结果采用Excel 2007软件进行录入,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共调查英德市历史有螺村5个,钉螺可疑孳生环境808个,发现有螺环境23个,有螺面积为105648.94 m^(2);活螺平均密度为2.09只/0.1 m^(2),平均活螺框出现率为18.50%,解剖钉螺5413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英德市现有适宜钉螺孳生环境较多,需加强对可疑孳生环境的查螺建档及环境整治工作。
黎伟全蓝秋欣蒋贵凤杜玉忠
关键词:钉螺复现钉螺分布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运行后里运河高邮段钉螺分布和水位变化监测
2021年
目的了解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水运行后里运河高邮段钉螺分布及水位变化。方法2014—2019年,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和打捞水体漂浮物观察法,分别对里运河高邮段河岸和水体进行钉螺监测;收集、分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运行前典型水文年份以及2016—2019年里运河高邮段水位变化情况。结果2014—2019年,里运河高邮段累计开展钉螺调查235.42 hm^(2)、打捞漂浮物75.8 kg,均未发现钉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运行前,里运河高邮段水位多为汛期较高、枯水期较低,运行后呈枯水期水位抬高、汛期相对较低的状态。结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运行后,里运河高邮段改变了河岸环境原有的"冬陆夏水"状态,因此不利于钉螺孳生。
朱玉芳高金彬万众贺泳郭开忠左引萍黄轶昕
关键词:钉螺水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里运河

相关作者

姜庆五
作品数:792被引量:5,971H指数:31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研究主题:血吸虫病 钉螺 流行病学 湖北钉螺 农村
汪天平
作品数:421被引量:1,991H指数:29
供职机构: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
研究主题:血吸虫病 钉螺 流行病学 血吸虫病流行 藐小棘隙吸虫
周晓农
作品数:569被引量:5,073H指数:52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研究主题:血吸虫病 钉螺 寄生虫病 日本血吸虫 疫情
张世清
作品数:313被引量:1,331H指数:23
供职机构: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
研究主题:血吸虫病 钉螺 疫情 血吸虫病流行 日本血吸虫
何家昶
作品数:152被引量:538H指数:14
供职机构:安徽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
研究主题:血吸虫病 钉螺 疫情分析 疫情 血吸虫病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