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8164篇“ 转化生长因子-Β“的相关文章
转化生长因子被引量:18
2004年
龚伟郑敬民
关键词:转化生长因子-Β细胞因子成纤维细胞表皮生长因子肾脏疾病肾脏纤维化
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与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4信号通路的关系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狭窄与转化生长因子(TGF)-β1/Smad4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20年2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AVF的60例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50例因外周血管疾病行血管切除的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血钙、血磷、血红蛋白、血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β2微球蛋白、C反应蛋白(CRP)水平、Smad4及TGF-β1蛋白水平。结果两组患者年龄、血钙、血磷、血红蛋白、血iPTH、β2微球蛋白、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mad4蛋白表达量低于对照组,TGF-β1蛋白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GF-β1、Smad4在透析患者AVF狭窄组织中异常表达,并在静脉内膜增生引起瘘管狭窄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冯志鹏马燕李博廖凯徐翔宋文玉史飞龙彭红英
关键词:动静脉内瘘狭窄信号通路
孕早期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铁蛋白水平预测妊娠期糖尿病孕晚期骨质疏松的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孕早期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1,TGF-β1)、铁蛋白(ferritin,SF)水平预测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患者孕晚期发生骨质疏松的价值。方法纳入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于青岛市市立医院建卡、检查及分娩的162例GDM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孕晚期时是否发生骨质疏松,将所有GDM孕妇分为骨质疏松组(28例)和非骨质疏松组(134例)。检测并记录孕妇的孕早期血清TGF-β1及SF水平,孕晚期的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25-维生素D3[25-(OH)D3]、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typeⅠcollagen carboxy-terminal peptide,CTX),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typeⅠprocollagenamino-terminal peptide,PINP)水平,采用ELISA法检测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CP)水平。结果骨质疏松组孕妇的25-(OH)D3水平为21.45±3.62,相较于非骨质疏松组的25.61±3.84显著降低(t=5.37,P<0.001);骨质疏松组孕妇TRACP为4.72±0.63,相较于非骨质疏松组的4.24±0.71显著升高(t=4.35,P<0.001)。相较于非骨质疏松组,骨质疏松组孕妇的血清TGF-β1水平显著降低(8.42±1.30 vs.9.67±1.45),SF水平显著升高(192.25±20.21 vs.178.36±22.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4、3.98,P<0.001)。骨质疏松孕妇血清TGF-β1水平与25-(OH)D_(3)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43,P=0.007),与TRACP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55,P<0.001);血清SF水平与25-(OH)D 3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38,P=0.016),与TRACP、PINP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44、0.34,P=0.004、0.028)。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TGF-β1、SF水平预测GDM孕妇孕晚期骨质疏松的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5(0.748~0.901)、0.808(0.730~0.885),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6%和75.4%、96.4%和60.4%,两者联合预测的曲线下面积为0.880(0.810~0.951),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7%和84.3%。结论孕早期血清TGF-β1及SF水平对GDM患者孕晚期发生骨质疏松有关,并有一定预测价值,应重视骨质疏松�
师凌云苏金换李大鹏宁辉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骨质疏松铁蛋白
哮喘小鼠肺组织Smad2和Smad7及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表达与气道重塑的关系
2024年
目的观察哮喘小鼠气道重塑过程中肺组织Smad2、Smad7、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蛋白表达变化,分析其与气道重塑的关系。方法SPF级Balb/c雌性小鼠48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对照组各24只,模型组实验第0、14天腹腔注射含20μg卵清蛋白和100μg氢氧化铝的生理盐水混悬液致敏,第21天起给予质量分数2.5%卵清蛋白溶液雾化吸入激发(隔天1次,每次30min)制备哮喘模型,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分别于激发2、4、8周后的24h内2组各随机处死8只小鼠,取左肺组织及主支气管,采用HE染色行组织病理检查,测定气道形态学参数支气管总管壁面积(WAt)/支气管基底膜周径(Pbm)、支气管内壁面积(WAi)/Pbm、支气管平滑肌面积(WAm)/Pbm;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肺组织Smad2、Smad7、TGF-β_(1)蛋白表达,测定光密度值。采用Pearson相关法分析模型组肺组织Smad2、Smad7、TGF-β_(1)蛋白光密度值与WAt/Pbm、WAm/Pbm的相关性。结果(1)模型组激发2、4、8周时可见支气管壁及血管周围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部分细支气管上皮细胞脱落不全,杯状细胞增生伴黏液大量分泌,气道平滑肌细胞增生,基底膜增厚;随激发时间延长,气道平滑肌细胞增生及基底膜增厚越明显。(2)模型组激发2、4、8周时WAt/Pbm[(71.8±15.2)、(68.8±10.2)、(101.1±6.9)μm^(2)/μm]均大于对照组[(44.9±6.1)、(39.9±4.1)、(45.7±8.3)μm^(2)/μm](P<0.05),WAi/Pbm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激发4、8周时WAm/Pbm[(8.2±1.4)、(10.9±2.9)μm^(2)/μm]均大于对照组[(6.2±1.0)、(6.0±1.4)μm^(2)/μm](t=3.291,P=0.005;t=4.302,P=0.001),2周时[(7.2±1.1)μm^(2)/μm]与对照组[(6.6±0.6)μm^(2)/μ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激发8周时模型组WAt/Pbm、WAm/Pbm均大于2、4周时(P<0.05),2周时与4周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激发2、4、8周时模型组WAi/Pb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激发2、4、8
娄春艳李敏李丽吴星
关键词:哮喘气道重塑SMAD2SMAD7小鼠
转化生长因子-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2024年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取81例食管癌患者的食管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免疫组化法检测TGF-β1、IGF-1的表达情况,比较不同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食管癌患者食管癌组织中TGF-β1、IGF-1的表达情况。食管癌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食管癌组织TGF-β1、IGF-1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浸润深度为T_(3~4)、发生淋巴结转移食管癌患者食管癌组织中TGF-β1、IGF-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明显高于浸润深度为T_(1~2)、未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为Ⅲ~Ⅳ期、浸润深度为T_(3~4)、发生淋巴结转移、TGF-β1阳性表达、IGF-1阳性表达均是食管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食管癌组织中TGF-β1、IGF-1阳性表达率较高,其表达与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密切相关,且是食管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姜琨荆琼珊刘争李文海
关键词:食管癌转化生长因子-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预后
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与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分级的关系分析
2024年
目的 对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与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分级的关系进行探讨,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8月庆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纳为观察组,另回顾性分析同期于庆阳市人民医院进行体检的30例健康体检者的临床资料纳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血清VEGF、CTGF和TGF-β1水平。按照肝功能分级的不同把观察组患者分为Child-Pugh A级组(18例)、ChildPugh B级组(20例)和Child-Pugh C级组(12例)。比较3组患者血清VEGF、CTGF和TGF-β1水平,并分析血清VEGF、CTGF和TGF-β1水平与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血清VEGF、CTGF和TGF-β1水平均更高(均P<0.05)。与Child-Pugh A级组和Child-Pugh B级组比较,Child-Pugh C级组患者血清VEGF、CTGF和TGF-β1水平均更高,与Child-Pugh A级组比较,Child-Pugh B级组患者血清VEGF、CTGF和TGF-β1水平均更高(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VEGF、CTGF和TGF-β1水平与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分级均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血清VEGF、CTGF和TGF-β1水平与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分级呈正相关,可反映疾病严重程度,临床应密切监测上述指标。
闫嘉茗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功能分级
二甲双胍对转化生长因子-β_(2)(TGF-β_(2))诱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迁移及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
2024年
目的研究二甲双胍对转化生长因子-β_(2)(TGF-β_(2))诱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LEC)增殖、迁移及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永生化人LEC(HLEB-3细胞)作为细胞来源;将细胞融合度80%的人LEC置于含10 mg·L^(-1)TGF-β_(2)的DMEM低糖培养基中培养24 h作为对照组,经TGF-β_(2)处理再加入不同浓度二甲双胍进一步作用后的细胞作为实验组。处理后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的形态变化。采用CCK-8实验检测细胞毒性,计算细胞存活率,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辅助激活因子Yes相关蛋白1(YAP1)、大肿瘤抑制因子1(LATS1)、波型蛋白(Vimentin)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YAP1、LATS1、哺乳动物STE20样激酶1(MST1)、Vimentin、E-钙黏蛋白mRNA的表达。结果二甲双胍细胞毒性检测结果显示,当二甲双胍浓度大于15.0 mmol·L^(-1)时,人LEC的存活率明显降低,表明二甲双胍浓度对LEC存活影响较大,因此选择15.0 mmol·L^(-1)进行后续实验。二甲双胍对TGF-β_(2)诱导的人LEC增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均为P<0.001)。15.0 mmol·L^(-1)二甲双胍作用于人LEC 24 h后细胞中YAP1和Vimentin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均为P<0.05);LATS1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5)。15.0 mmol·L^(-1)二甲双胍作用于人LEC 24 h后细胞中YAP1和Vimentin mRNA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LATS1、MST1、E-钙黏蛋白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二甲双胍在体外能够对TGF-β_(2)诱导的人LEC增殖、迁移及上皮间质转化产生抑制作用,同时可下调YAP1和Vimentin mRNA的表达,上调LATS1、MST1、E-钙黏蛋白mRNA的表达;该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激活Hippo信号通路有关。
张昀昀郑柳王舒杨彬彬丁芝祥
关键词:二甲双胍细胞增殖细胞迁移上皮间质转化
沙利度胺联合英夫利西治疗难治性炎症性肠病效果及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转化生长因子-β1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联合英夫利西(IFX)治疗难治性炎症性肠病(IBD)的效果及对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难治性IBD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美沙拉嗪),对照组给予IFX,实验组给予IFX联合沙利度胺,连续治疗2个月。比较2组疗效、肠道菌群紊乱率、不良反应及治疗前和治疗1、2个月后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胶囊内镜评分指数(Lewis评分)、血清IGF-1、TGF-β1水平及营养状态指标[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f)]。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实验组CDAI、Lewi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血清IGF-1、TGF-β1和ALB、Tf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肠道菌群紊乱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口鼻黏膜干燥、咽喉部不适、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利度胺联合IFX治疗难治性IBD患者,可调节其血清IGF-1、TGF-β1水平,有效缓解临床表现,抑制炎症活动,改善患者营养状态与肠道菌群紊乱,且安全性高。
孟利军郭晓鹤董戴源杨艳薛耀峰周保林秦咏梅
关键词:沙利度胺英夫利西难治性炎症性肠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转化生长因子-Β1营养状态
槲皮苷通过调控转化生长因子-β/smads信号通路抑制结肠癌细胞迁移与侵袭
2024年
目的探讨槲皮苷通过调控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smads信号通路抑制结肠癌细胞迁移与侵袭。方法 HCT116结肠癌细胞分为对照组、槲皮苷低、中、高剂量组, 分别使用0、5、10、20 μmol/L槲皮苷处理48 h, 噻唑蓝(MTT)实验检测细胞活力, 迁移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 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能力, 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波形蛋白(Vimentin)、E-钙黏蛋白(E-cadherin)、TGF-β1、p-Smad2及p-Samd3蛋白表达, 采用F检验分析组间差异。结果槲皮苷低、中、高剂量组细胞活力(0.48±0.01、0.41±0.01、0.34±0.01比0.54±0.02, F=26.354, P<0.05)、细胞迁移数目[(117.62±3.49)、(43.36±2.53)、(35.56±1.32)个比(176.48±9.35)个, F=35.624, P<0.05]、细胞侵袭数目[(86.31±3.83)、(41.28±2.26)、(30.41±1.26)个比(182.43±9.21)个, F=36.520, P<0.05]、MMP-9 (0.98±0.05、0.46±0.02、0.32±0.01比0.35±0.01, F=26.546, P<0.05)、Vimentin (0.53±0.03、0.41±0.03、0.20±0.01比0.08±0.00、F=27.649, P<0.05)、TGF-β1(0.82±0.05、0.74±0.04、0.70±0.04比0.35±0.01, F=30.325, P<0.05)、p-Smad2(1.78±0.09、1.56±0.10、0.84±0.05比0.41±0.03, F=33.654, P<0.05)及p-Smad3蛋白表达量(1.94±0.12、0.87±0.07、0.56±0.04比0.28±0.01, F=35.674, P<0.05)低于对照组, 槲皮苷低、中、高剂量组中TIMP-1(0.21±0.01、0.31±0.02、0.46±0.03比0.64±0.04, F=28.413, P<0.05)、E-cadherin蛋白表达量(0.09±0.00、0.22±0.01、0.43±0.02比0.89±0.07, F=28.561, P<0.05)高于对照组。结论槲皮苷能抑制HCT116细胞迁移及侵袭, 可能与抑制TGF-β1/smad2/3信号通路有关。
李丹张宏博郝旭雯徐新生
关键词:槲皮苷结肠癌迁移
保妇康栓联合聚甲酚磺醛溶液治疗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患者的效果及对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和微小RNA-145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分析保妇康栓联合聚甲酚磺醛溶液治疗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患者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微小RNA-145(miR-145)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1年9月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同仁医院门诊收治的宫颈HPV感染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患者。对照组给予聚甲酚磺醛溶液治疗,观察组给予聚甲酚磺醛溶液和保妇康栓联合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并记录两组疾病转归情况,测定HPV-DNA载量、TGF-β1、miR-145、T淋巴细胞亚群及降钙素原(PCT)、干扰素-ε(IFN-ε)水平,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相比对照组,观察组腹部坠痛、腰部酸痛、接触性出血、白带增多等症状缓解时间均较短(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HPV-DNA载量为(1.12±0.26)copies/ml,低于对照组的(2.60±3.31)copies/ml,HPV转阴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60.00%(均P<0.05)。治疗后,两组TGF-β1和miR-145水平,CD3^(+)、CD4^(+)、CD4^(+)/CD8^(+)水平,PCT、IFN-ε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50%(χ^(2)=5.165,P<0.05)。结论保妇康栓联合聚甲酚磺醛溶液治疗宫颈HPV感染患者可有效降低HPV-DNA载量,调节TGF-β1、miR-145水平,减轻机体炎症状态,提高免疫功能,疗效确切。
刘袁静陈静陈毛兰韩建香
关键词:保妇康栓聚甲酚磺醛溶液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转化生长因子-Β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