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859篇“ 西秦岭“的相关文章
- 利用精密水准资料研究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的垂向运动特征
- 2025年
- 利用精密水准测量数据,结合改进的倾滑位移模型,系统分析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各区段的垂向运动特征。结果表明,西秦岭北缘断裂带正经历左旋走滑与逆冲挤压的复合变形机制,且不同区段的活动性存在显著差异。垂向倾滑速率呈现从西段的0.24 mm/a向东增大到2.31 mm/a后,又减小到1.51 mm/a的空间变化趋势。通过反演获得的闭锁深度与地震精定位所揭示的小震活动深度高度吻合,说明该断裂带各区段处于不同的闭锁状态。结合地震活动性发现,天水-宝鸡段发震危险性最紧迫。
- 赵勃季灵运郝明邱江涛朱良玉蒋锋云刘雷
- 关键词:西秦岭北缘断裂带
- 基于双差层析成像研究西秦岭及周边区域的地壳结构
- 2025年
- 秦岭造山带在南北方向受华南块体和华北块体碰撞挤压,东西向受青藏高原的东向挤压和太平洋板块的西向俯冲,使得该地区地震活动剧烈、深大断裂广泛分布。对地壳结构精细化有利于进一步认识该地区的地壳构造变形和深部动力学过程。本文利用2009-2020年记录的P波(纵波)走时信息,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对区域(30°N-36°N,103°E-113°E)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西秦岭和青藏高原东缘的中下地壳内存在大范围的低速异常,而在西秦岭与青藏高原东缘相连的区域(北纬34°、东经106°)存在明显的柱状高速异常体,由上地幔顶部向上延伸到上地壳。结合地质资料,推断青藏高原的中下地壳流在西秦岭高速异常体的阻挡下并未向东延伸,而在受到四川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的阻挡后,沿深大断裂带在龙门山和六盘山发生向上和向下运动。
- 江世宇孙娅黄基文柳建新沈平
- 关键词:秦岭造山带纵波
- 西秦岭天水地区猴家沟金矿水系沉积物特征及成矿条件浅析
- 2025年
- 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以及水系沉积物金综合异常测试资料对研究区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地质、化探、工程揭露等手段系统开展金矿普查工作。从猴家沟地区1∶50000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来看,区内Au元素背景值为4.9×10^(-9),高于地壳丰度值4.0×10^(-9),呈高背景分布,元素浓集中心明显,与目前发现的金矿体相吻合,认为震旦-奥陶系丹凤群木其滩组第二岩性段((Z-O)m^(2))为主要的矿源层;构造破碎带是金成矿的先决条件,燕山期侵入岩为Au元素的活化、迁移提供了热源;进而提出了该区找金以中低温热液构造蚀变岩型为主要远景矿化类型;综合分析了金矿的控矿因素及成矿远景,推测其成矿条件,为后续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 张栋梁吴德海吴赞华胡昊费磊穆玖清
- 关键词:成矿条件西秦岭
- 西秦岭洛坝外围铅锌矿中金、锑的成矿作用:来自硫化物原位微区和C-O-S同位素的证据
- 2025年
- 洛坝铅锌矿是西成矿集区内重要的大型铅锌矿田,近年来随着外围及深部找矿工作的持续推进,首次发现了金、锑矿化,但有关其矿化的相关科学问题尚未开展研究。本文通过硫化物原位微量、单矿物微量元素扫面、原位C-O-S同位素分析,确定了洛坝外围铅锌矿中金、锑的矿化类型及赋存状态,并查明了金、锑成矿流体特征。结果显示,辉锑矿、毒砂及少量车轮矿是锑的主要载体矿物,毒砂(平均Au含量917×10^(-6))及含砷黄铁矿是金的主要载体矿物,金主要以“不可见金”形式赋存,其矿化类型与类卡林型金矿基本一致。毒砂及辉锑矿均指示出Sb、Ag、As、Pb、Cu的元素富集特征,暗示研究区内金、锑成矿可能为同一地质事件的产物。方解石C、O同位素分析表明,Ⅰ阶段方解石δ^(13)C V-PDB介于-0.94‰~1.61‰,δ^(18)O SMOW介于8.14‰~12.89‰,指示出成矿流体主要受花岗岩侵入作用影响;Ⅱ阶段方解石δ^(13)C V-PDB介于0.23‰~5.17‰,δ^(18)O SMOW介于11.33‰~17.81‰,显示出成矿流体受碳酸盐溶解作用影响。此外,矿石的岩相学特征及MgO-CaO二元图解均表明成矿后期去碳酸盐化作用显著,且热液脉体中基本不含Fe或Fe含量极低(33.9×10^(-6)~0.438×10^(-6)),说明地层碳酸盐岩溶解作用释放的Fe^(2+)与含Au-Sb-(As-Hg)低温热液流体反应可能是金、锑成矿的关键因素。同时,黄铁矿、毒砂及闪锌矿的S同位素范围较广(-23.80‰~15.33‰),综合表明了研究区内铅锌、金、锑成矿多期次、多阶段的基本特征。
- 牛永杰戴霜郭东宝郭东宝曹向飞移亚龙马志涛马延忠
- 关键词:硫同位素碳氧同位素成矿流体卡林型金矿
- 西秦岭李坝金矿载金硫化物特征和成因
- 2025年
- 位于西秦岭成矿带的李坝金矿为一超大型金矿床,其成矿物质来源、金的富集和沉淀机制仍存有争议。本文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和显微镜观察,研究了矿区黄铁矿和毒砂的产出特征,将地质-成矿作用划分为沉积(-变质)期、成矿前/成矿早阶段、主成矿阶段和成矿晚阶段。不同期次黄铁矿原位主、微量元素、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沉积期的黄铁矿(Py0)为典型沉积成因,主成矿阶段黄铁矿(Py2)和成矿晚阶段黄铁矿(Py3)总体具热液成因特征,而成矿前和成矿早阶段黄铁矿(Py1)则具有沉积和热液复合成因特点。黄铁矿中Au和As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表明金多以固溶体的形式赋存在黄铁矿和毒砂中。Au、Sb、Pb、Tl在成矿前和成矿早阶段的黄铁矿(Py1)中明显以晶格中类质同象形式存在,而在主成矿阶段和成矿晚阶段则趋于从黄铁矿晶格中分离,Sb、Pb等元素以方铅矿等包裹体的形式赋存于黄铁矿内,Au可能在黄铁矿中分散微细粒状或赋存在其他硫化物中。李坝金矿黄铁矿δ^(34)S值在2.54‰~12.1‰,反映出硫主要来自矿体与围岩地层发生水-岩反应所致的岩浆热液。毒砂的地质温度计估算结果表明,成矿流体从早期到晚期,成矿温度和硫逸度均趋于降低,反映了毒砂矿物的沉淀导致了流体中硫的消耗过程。
- 陈昱王玉往罗建祥李德东王建平龙灵利张会琼耿健
- 关键词:微量元素硫同位素
- 基于GNSS的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现今活动特征研究
- 2024年
- 基于1999~2007年、2009~2013年、2013~2017年和2017~2021年共4期GNSS地壳运动速度场构建GNSS速度剖面,分析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各次级断裂现今地壳差异运动特征,并进一步建立负位错模型反演获取各次级断裂现今闭锁程度与滑动亏损速率。结果表明:1)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现今整体呈现出以左旋走滑为主、兼逆冲挤压的活动特征。2)1999~2007年,锅麻滩段和天水-宝鸡段整体处于强闭锁状态,漳县段和鸳凤段仅部分区段闭锁且闭锁程度较低,闭锁深度也较浅;2009~2013年,西秦岭北缘断裂带中段闭锁程度有所减弱,鸳凤段东部与天水-宝鸡段东部由较强闭锁转变为蠕滑状态,锅麻滩段和天水-宝鸡段中西部依然呈强闭锁状态;2013~2017年,西秦岭北缘断裂带整体处于较强闭锁状态,仅天水-宝鸡段东部呈蠕滑状态;2017~2021年,锅麻滩段中西部、漳县段、鸳凤段东部和天水-宝鸡段中部处于较强闭锁状态,鸳凤段中西部与天水-宝鸡段西部则呈蠕滑状态。3)各次级断裂滑动亏损速率整体分布特征与断裂闭锁程度基本一致。西秦岭北缘断裂带锅麻滩段和天水-宝鸡段中部现今处于较强闭锁状态,具有较强的应变能累积背景。
- 瞿伟崔耀郝明李久元
- 关键词:西秦岭北缘断裂带GNSS
- 西秦岭三叠纪大河坝组砂岩构造背景与物质来源被引量:1
- 2024年
- 大河坝组是西秦岭夏河–碌曲地区出露最晚的一套海相地层,记录了印支期海退事件。笔者基于大河坝组层序特征、砂岩主微量元素成分和碎屑锆石U-Pb年龄基础上,探索其物质来源特征和构造背景指示意义。大河坝组主体为砂板岩复理石建造,包括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含砾岩屑长石砂岩等。其中,砂岩具有中等SiO_(2)(64.11%~68.27%,平均为65.45%),较高Al_(2)O_(3)(13.61%~15.19%,平均为14.51%),较低Fe2O_(3)(0.82%~1.72%,平均为1.25%)、CaO(2.39%~3.32%,平均为3.06%)、MgO(0.06%~0.10%,平均为0.08%)特征。稀土元素总量较高,ΣREE值为184×10^(-6)~434×10^(-6),平均为252×10^(-6)。球粒陨石标准化图解中显示Eu负异常,具有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相似的Th、Zr、Ti、Co、Ni等微量元素含量。砂岩中碎屑锆石U-Pb年龄主要为2204~2520 Ma、1536~2067Ma、253.3~448.7Ma等3个阶段,在2445Ma、1986.4Ma、1757.6Ma、448.5Ma、278.2Ma等5个年龄段出现峰值,锆石最小年龄为253.3 Ma。砂岩主微量元素分析和碎屑锆石U-Pb年代学谱系显示,大河坝组源区构造环境为活动大陆边缘,碎屑物质来自上地壳中性火成岩,主要物源区为研究区北部北秦岭构造带、祁连造山带东段和华北板块南缘基底,少部分碎屑来自西秦岭同期岩浆岩和多旋回沉积物。
- 李康宁汤庆艳栾晓刚王玉玺邓小华杨宗枫
- 关键词:碎屑锆石构造环境西秦岭造山带
- 西秦岭造山带晚中生代-新生代陆内构造演化被引量:2
- 2024年
- 晚中生代以来,东亚大陆处于太平洋和特提斯构造域多向汇聚的叠加区域,其陆内变形过程与陆缘板块的俯冲和碰撞作用紧密相连.西秦岭造山带位于中国大陆中部,是理解东亚大陆内部构造演化与动力学过程的关键区域.在对西秦岭造山带晚中生代-新生代陆内构造格架划分和主要构造形迹及其运动学特征观测的基础上,本文基于断层滑动矢量应力反演理论和方法,在露头尺度获取了1215组断层滑动矢量数据,共划分出四期古构造应力场序列,整体表现为最大主应力方向顺时针旋转的过程,表明西秦岭陆内变形受太平洋构造域的影响逐渐减弱,而相应受特提斯构造域的作用逐渐增强.西秦岭早白垩世以NW-SE向伸展应力场为主(D1,约145~105 Ma),造山带内部发育一系列断陷盆地,这与东亚同汇聚背景下的造山带伸展构造作用息息相关.之后,西秦岭以N-S向伸展与EW向弱挤压共存的应力场为主(D2,约105~65 Ma),造山带内部的构造变形幅度较弱,西秦岭向着稳定的克拉通方向逐渐发展,同时广泛的剥蚀作用使得区域开始形成准平原化的地貌.继而,西秦岭逐渐受NW-SE向和N-S向叠加的挤压应力场所影响(D3,约50~30 Ma),导致全区以广泛的收缩构造变形为主,揭示出区域受到太平洋和特提斯构造域多向汇聚作用的共同影响.最后,西秦岭以NE-SW向挤压应力为主(D4,约22~5 Ma),区域新生代盆地整体抬升,缺乏显著的收缩构造变形,这是由于青藏高原侧向生长导致高原中部至西秦岭的中-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挤出的构造作用所致.这种“伸展垮塌-剥蚀夷平-活化隆升”是陆内造山带受多个构造域控制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且陆内变形总是受控于最为活动的构造域,其转变过程是渐变的.
- 张逸鹏张培震王岳军许斌斌王伟涛
- 关键词:中央造山带西秦岭造山带陆内变形古构造应力场
- 甘肃西秦岭地区重要金矿预测模型的建立及资源潜力预测
- 2024年
- 为满足当前形势下甘肃西秦岭地区金矿勘查开发与战略部署的要求,在甘肃省金矿资源潜力动态评价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了甘肃西秦岭地区金矿资源特征、预测模型及资源潜力,初步提出西秦岭地区金矿勘查工作部署建议。西秦岭岩金矿产地有223处,燕山期为主要成矿期。分布于甘肃南部的陇南、天水、甘南地区,矿床类型以岩浆热液型、浅成中-低温热液型矿床为主,在此基础上,修正了李坝、大桥、阳山典型矿床预测模型,建立了早子沟、加甘滩、寨上、小东沟等4个典型矿床预测模型。采用矿床模型综合地质信息预测方法,应用MRAS软件,圈定预测区179处,运用体积法,估算金矿预测量3512.107 t。相较甘肃省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果(2013年),预测区增加了18处,预测量增加了461.03 t,新增主要分布于以地南、小东沟-天子坪一带等重点找矿地段,预测成果将为甘肃西秦岭地区金矿勘查工作部署提供科学依据。
- 张家瑞高永伟张忠平谢建强杨彦余超余君鹏李通国贾志磊王晓伟
- 关键词:金矿资源特征资源潜力甘肃西秦岭
- 西秦岭北缘漳县含盐盆地成盐阶段构造演化及找矿意义
- 2024年
- 西秦岭北缘漳县含盐盆地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及演化的重要部位。该盆地的形成是喜山期以来青藏高原隆升在远端构造运动响应的结果,属内陆湖泊伸展断陷盆地。前人对盆山演化与成矿的关系研究欠缺,本次结合最新盐矿勘查成果资料,遵循盆山耦合的研究思路,对该盆地结构特征进行分解,建立盆地构造格架,重塑盆地构造演化过程及盐矿沉积阶段。研究表明:白垩系及更老地层构成了盆地的老基底,盆地成盐阶段构造演化总体分3个阶段:①初始断陷阶段。古近纪始新世至渐新世末期,漳县一带发生近NS向张裂作用,在漳县北部沉积大面积古近系粗-细碎屑岩,奠定了盆地新基底;②强烈断陷阶段。中新世,伸展活动不断增强,在盆地内沉积了一套厚度超过1600 m的含盐泥岩地层;③走滑闭合阶段。上新世早期,伸展活动明显减弱,盆地主要受NS向挤压,老构造断裂发生由张性到压扭、走滑性质的转变,漳县含盐盆地持续演化就位形成现今构造样式。
- 杨永胡晓隆林小兵
- 关键词:西秦岭北缘结构特征找矿意义
相关作者
- 裴先治

- 作品数:238被引量:2,038H指数:36
- 供职机构: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国土资源学院
- 研究主题:西秦岭 地球化学 地质意义 东昆仑东段 地球化学特征
- 刘家军

- 作品数:395被引量:3,541H指数:33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 研究主题:金矿床 西秦岭 地球化学 成矿作用 地质意义
- 李佐臣

- 作品数:156被引量:1,207H指数:30
- 供职机构: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国土资源学院
- 研究主题:西秦岭 地质意义 LA-ICP-MS锆石U-PB年龄 东昆仑东段 地球化学
- 李瑞保

- 作品数:150被引量:1,134H指数:27
- 供职机构: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国土资源学院
- 研究主题:东昆仑东段 LA-ICP-MS锆石U-PB年龄 地质意义 东昆仑造山带 地球化学
- 李永军

- 作品数:294被引量:1,458H指数:25
- 供职机构: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国土资源学院
- 研究主题:西准噶尔 地球化学 地质意义 地球化学特征 西秦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