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850篇“ 血管造影诊断“的相关文章
- 冠状动脉疾病采用放射CT血管造影诊断的价值
- 2024年
- 此次研究主要围绕冠状动脉疾病采用放射CT血管造影诊断的价值方面展开调研。方法 此次主要纳入2020年7月-2023年9月到院的患者进行了临床调研,将其进行了随机分组,分别为薄造影组(79例)与厚造影组(79例),对此次参与调研的病患均实施放射CT血管造影方法进行了临床诊断方法,根据调研,显示此次检查小钙化斑块及钙化斑块情况,薄造影组分别是97.47%、98.73%,厚造影组各为50.63%,69.62%,组间对比显示,薄造影组检出率更高;诊断各小组诊断效能方面相比,薄造影组各指标更优。结论 在临床疾病诊断当中,放射CT血管造影技术有着突出的应用价值,尤其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方面,重建厚度有所区别,形成的结果也存在差异性,运用1mm重建效果最为突出,斑块检出率及能效方面,均具有相应的优势,能够让血管闭塞情况观察更为清晰,帮助医生更好地识别病症,确保临床诊断准确性,能够抓住治疗时间,保证患者得到良好的治疗,早期转归正常生活。
- 吕汉超李红玉
- 关键词:冠状动脉CT造影
-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诊断心肌桥的临床价值
- 2024年
-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诊断心肌桥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我院接诊的疑似冠心病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接受CT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出院诊断结果为参照,对比两组心肌桥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结果CT血管造影心肌桥检出率高于DSA(45.0%vs.30.0%,P=0.026)。CT血管造影心肌桥诊断准确率高于DSA(95.0%vs.76.7%,P=0.027)。结论相比DSA,CT血管造影诊断心肌桥的检出率更高,诊断结准确率更高,临床应用价值较好。
- 赵岩孙书杰
- 关键词: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心肌桥
- 血管超声与脑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对比研究
- 2024年
- 分析血管超声在诊断颈动脉狭窄方面的作用以及与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的差异性。方法 研究对象为明确诊断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样本量为120例,收集病例时间在2021年8月~2023年8月,120例患者在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A方法)后通过脑血管造影检查(B方法)确认,依据颈动脉狭窄临床诊断结果评价不同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 在颈部斑块检出率、斑块分布位置方面,A组略低于B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A、B方法对颈部血管狭窄评价结果差异较小(P>0.05);根据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计算出血管超声诊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率为94.58%、特异性为84.21%、灵敏度是95.47%。结论 血管超声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效能较高,且在颈部斑块检出、斑块分布位置、颈部血管狭窄等诊断结果方面与脑血管造影高度接近,可为颈动脉狭窄、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 向俊杰
-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血管超声脑血管造影
- CT血管造影诊断肠系膜上动脉壁间血肿的价值分析
- 2024年
- 目的:分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血管造影诊断肠系膜上动脉壁间血肿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2019年3月—2024年4月收治的70例血管源性急腹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超声以及CT血管造影检查,以DSA为金标准,分析比较超声和CT血管造影诊断肠系膜上动脉壁间血肿的效能。结果:以DSA为金标准,超声诊断检出肠系膜上动脉壁间血肿阳性40例,阴性30例,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5.00%、81.82%、77.14%、90.00%、60.00%,Kappa值=0.517,与DSA结果一致性尚可。CT血管造影诊断检出肠系膜上动脉壁间血肿阳性45例,阴性25例,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58%、90.91%、90.00%、95.56%、80.00%,Kappa值=0.776,与DSA结果一致性良好。结论:CT血管造影在肠系膜上动脉壁间血肿诊断中具有良好效能。
- 王安力孙鹏程张鑫郭亚潘
- 关键词:肠系膜上动脉夹层CT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超声
- 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肺动脉栓塞的护理配合
- 2024年
- 探讨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肺动脉栓塞的护理配合。方法 2023年1月-2024年6月,择取医院进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诊断的100例肺动脉栓塞患者为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均等分组,共计2组,是对照组(n=50例,常规护理)、观察组(n=50例,护理配合)。结果 观察组图像优良率、临床医师满意度、患者服务满意度大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小于对照组,观察组检查后的不良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可见比较差异(P<0.05)。结论 应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肺动脉栓塞期间实施护理配合,可提高图像优良率、临床医师满意度、患者服务满意度,可减少不良反应与不良情绪,应用价值显著。
- 李瑾曹坤
-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肺动脉栓塞常规护理护理配合
- 颈部血管超声及CT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狭窄病变的临床价值
- 2024年
- 目的:比较颈动脉狭窄患者应用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TA)、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检查的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10月临沭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CDUS、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CDUS、CTA检查的图像质量评分、对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的检查情况、诊断效能及颈动脉斑块显示情况。结果:CDUS、CTA检查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DUS、CTA检查患者颈动脉不同狭窄程度的准确率分别为84.00%、96.00%(P <0.05);CTA检查对患者颈动脉狭窄检查的诊断效能各指标高于CDUS检查(P <0.05)。100例患者经DSA检查,共有65例患者颈动脉狭窄≥70%,35例患者颈动脉狭窄<70%;CDUS、CTA对患者颈动脉狭窄检查诊断的一致性分别为0.648、0.912;CTA检查对患者颈动脉狭窄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CDUS检查(P <0.05);CDUS、CTA对患者颈动脉斑块显示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颈动脉狭窄病变患者经CDUS、CTA在图像质量、斑块显示方面效果相当,而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CTA的应用价值更高,因此,临床可应用CTA检查的结果及其影像学特征进行评估、诊断颈动脉狭窄的病情,以提高诊断颈动脉狭窄病变的准确率。
- 李梅
-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血管造影超声
- 人工智能技术在头颈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价值
- 2024年
-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AI)技术在头颈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中对颅内动脉瘤(IA)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福建中医药大学福总教学医院临床首诊137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别通过人工后处理及诊断与头颈CTA智能辅助诊断系统诊断,分析两种技术诊断对颅内动脉瘤的工作效率以及检出效能。结果:137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经DSA检查,112例患者检出139个动脉瘤,AI技术后处理时间(190.25±30.71)s较人工技术(954.37±95.68)s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020,P<0.001),且图像质量较高。人工技术动脉瘤检出102例,与“金标准”的一致性较好(Kappa=0.713),AI技术检出93例,与“金标准”的一致性中等(Kappa=0.518),人工技术与AI技术对有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准确性均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技术和AI技术诊断的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椎-基底动脉及颈内动脉动脉瘤检出率分别为80.00%vs.80.00%、92.59%vs.81.48%、100.00%vs. 100.00%、84.00%vs. 52.00%、83.33%vs. 0%、80.00%vs. 60.00%、69.23%vs. 57.69%,对小脑后下动脉病变均未检出,总体检出率为78.42%vs. 57.55%,人工技术对病变部位总检出率较AI技术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899,P<0.05)。瘤体直径<3 mm的病变DSA检出有7例、人工技术识别3例、AI技术识别1例;3~5 mm的病变DSA检出有60例、人工技术识别50例、AI技术识别43例;>5 mm的病变DSA检出有72例、人工技术识别63例、AI技术识别63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AI技术,能够显著提升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工作效率,并获得更优质的图像后处理效果。尽管AI技术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已展现出一定的参考辅助价值,但在诊断准确度�
- 左晨刘畅付丽媛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 12导联动态心电图联合CT血管造影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的临床价值
- 2024年
- 目的分析12导联动态心电图联合CT血管造影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20年6月至2022年5月本院诊治的88例疑似无症状心肌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12导联动态心电图、CT血管造影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比较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组和阴性组的12导联动态心电图结果、CT血管造影结果;以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12导联动态心电图、CT血管造影单独及联合检查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分析12导联动态心电图、CT血管造影单独及联合检查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冠状动脉造影检出阳性58例,阴性30例;阳性组的QT间期、QTc间期显著长于阴性组(P<0.05)。阳性组的斑块数、总斑块体积、总斑块负荷、血管狭窄程度和重建指数均大于阴性组(P<0.05)。12导联动态心电图、CT血管造影联合检查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准确度高于单独检查(P<0.05)。12导联动态心电图、CT血管造影联合检查与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一致性良好(Kappa=0.806)。结论12导联动态心电图联合CT血管造影对无症状心肌缺血的诊断效果良好,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 杜梦依
- 关键词:12导联动态心电图CT血管造影无症状心肌缺血
- 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老年脑动脉瘤的价值研究
- 2024年
- 目的分析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l CT angiography,3D-CTA)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诊断老年脑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3年7月淄博市淄川区医院收治的95例疑似老年脑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后均接受3D-CTA、DSA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不同检查方法对老年脑动脉瘤的诊断效能。结果95例患者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脑动脉瘤81例。3D-CTA联合DSA诊断为准确度为97.89%(93/95)、灵敏度为98.77%(80/81)、特异度为92.86%(13/14),均高于3D-CTA的78.95%(75/95)、81.48%(66/81)、64.29%(9/14)和DSA的82.11%(78/95)、86.42%(70/81)、57.14%(8/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26、12.695、14.036,P均<0.05)。结论3D-CTA在老年脑动脉瘤诊断中有较高临床价值,但与DSA联合诊断可有效提高诊断效能,为临床早期治疗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 王克枢
- 关键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 三维螺旋CT血管成像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
- 2024年
-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病例数共110例,病例选取时间为2021年4月至2023年9月。所有患者均进行3D-CTA与3D-DSA分析,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检查结果的一致性,瘤体最大直径与瘤颈径和3D-CTA对确诊的瘤体位置检出准确率。结果:两种检查方式对AN的检查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872,P<0.05),采用3D-CTA检出大脑前动脉、椎基底动脉检出符合率为100.00%,大脑中动脉66.67%,大脑后动脉为75.00%,前交通动脉为74.12%,后交通动脉为95.65%,颈内动脉颅内段为89.47%;3D-DSA与3D-CTA检查结果显示,两组瘤体最大直径、瘤颈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3D-DSA检查相比,3D-CTA其一致性较高,且对于瘤体不同位置的检出率均表现优异,值得临床推广。
- 李济民杨雪丽陈鹏
- 关键词: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颅内动脉瘤大脑前动脉
相关作者
- 戚跃勇

- 作品数:314被引量:982H指数:14
-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 研究主题: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术 多层螺旋CT 血管造影 影像诊断
- 邹利光

- 作品数:446被引量:1,435H指数:15
-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
-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X线计算机 多层螺旋CT 体层摄影术 MRI
- 朱铭

- 作品数:344被引量:1,301H指数:16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儿童 胎儿 先天性心脏病 影像学诊断
- 孙清荣

- 作品数:435被引量:1,719H指数:22
- 供职机构:山东省果树研究所
- 研究主题:离体叶片 X线计算机 不定梢再生 体层摄影术 CT
- 梁惠民

- 作品数:177被引量:1,008H指数:15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 研究主题:介入治疗 肝癌 栓塞治疗 栓塞 血管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