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827篇“ 药味“的相关文章
藏医学与中医学之药味理论比较研究
2024年
通过查阅藏医学与中医学相关文献,从药味的含义、味源、种类、功效四个角度比较藏学与中学的药味理论,发现藏医学与中医学的药味理论有一定的共性也有显著的区别。两者均认为“药味”即舌头遇到物时所感受到的滋味。在藏医学中有甘、酸、咸、苦、辛、涩等六味,皆由四源所生;在中医学中把涩味归为酸味,有甘、酸、咸、苦、辛等五味,皆由五行产生,根据天文历算五行可归属于四源。因此两者在药味含义、味源、种类上具有共性。在六味功效方面,甘味在藏医学中具有延年益寿、滋养机体、缓解中毒、医治隆病与赤巴病、诱发培根病等功效,在中医学中具有“能补、能和、能缓”功效。藏医学认为酸味生热开胃、顺气、克制培根病、诱发血液病和赤巴病;中医学认为酸味“能收、能涩”。藏医学认为咸味消除淤积、疏通孔道、生热开胃、克制隆病与培根病、诱发赤巴病及血液病;中医学认为咸味“能软、能下”。在藏医学中苦味主要开胃、解渴、解毒、止吐、治疗麻风病与赤巴病、诱发培根病及隆病;中医学认为苦味“能泄、能燥”。藏医学认为辛味生热开胃、疏通孔道、去腐生肌、消除水肿、克制培根病与隆病、诱发赤巴病;中医学认为辛味“能散、能行”。藏医学认为涩味可提亮肤色、祛除油脂、克制赤巴病和血液病、诱发培根病与隆病;中医学中无涩味。因此两者在六味功效上既有共性也有异性。
夏吾卓玛占堆顿珠卓玛措
关键词:藏医学中医学药味
历史系统论视域下中药味标定原则探讨
2024年
文章采用历史与系统结构主义分析方法对中药味的标定原则进行探讨,指出:中药味的记载首见于《黄帝内经》与《神农本草经》,宋以前本草典籍中所记载的药味基本上是以口尝为主进行标定与修改的。北宋末年《本草衍义》的出现,标志着中五味的“口尝药味”正式向“理论药味”过渡。理论药味则由于其推导理论的不同主要分为五行属性反推、毒性反推、以类相推和功效理论反推4种具体标定方式。中药味的标定应同时标注“口尝药味”和“理论药味”,口尝药味的标注应以主流权威性的本草著作《嘉祐本草》中记载的药味为主要参考文献。理论药味应主要参考宋代以后本草文献如《汤液本草》《品化义》《本经疏正》等书籍,理论药味的标注一定选择有明确理论来源的药味,并注明其相关理论及对应的主治功效。文章最后以香附(莎草根)为例对其药味进行标注示范。
张卫杨应战王嘉伦曾子玲宋浩民
关键词:结构主义历史研究
赋形剂、药味数对浙派膏方成型工艺的影响
2024年
目的:采用量化指标,优化三类(不同药味数)浙派膏方的收膏成型工艺,并比较工艺参数。方法:采用多指标综合评分法结合正交试验设计,以辅料用量(A)、清膏相对密度(B)和成品膏相对密度(C)为3个因素,膏方的性状特征、含量以及检出情况为评价指标,优选膏方收膏成型工艺参数并进行对比。结果:优化后3种膏方不同辅料的收膏成型工艺如下。以阿胶为辅料,<30味中:A 5%、B(1.19±0.01)g/c m^(3)、C(1.24±0.01)g/cm^(3);30~60味中:A 5%、B(1.17±0.01)g/cm^(3)、C(1.27±0.01)g/cm^(3);>60味中:A 5%、B(1.15±0.01)g/cm^(3)、C(1.21±0.01)g/cm^(3)。以冰糖为辅料:<30味中:A 15%、B(1.19±0.01)g/cm^(3)、C(1.38±0.01)g/cm^(3);30~60味中:A 15%、B(1.17±0.01)g/cm^(3)、C(1.30±0.01)g/cm^(3);>60味中:A 15%、B(1.15±0.01)g/cm^(3)、C(1.34±0.01)g/cm^(3)。结论:优选的膏方收膏成型工艺参数均准确可行,不同药味数的浙派膏方收膏成型工艺参数上无显著性差异,量化后的工艺参数可应用于不同的药味数的膏方收膏成型。
吴含章朱顺耀楼招欢石森林张光霁
关键词:多指标综合评分法正交设计赋形剂
某院中饮片处方单剂药味量点评结果分析
2024年
目的:收集中饮片处方点评中“单剂药味超18味,单剂剂量超300g”的数据,以期为医院HIS系统完善前置审核,促进中临床合理用、改善监管效果提供参考。方法:在中饮片处方点评的基础上,增加单剂药味量点评,每月随机抽取5 d门诊中饮片处方,每天20张,每月100张,12个月共计1200张,统计性别、年龄、计算每张处方每剂的药味量,求和,算出超出《中饮片临床应用规范》规定的百分比。结果:1200张中饮片处方中,患者女性多于男性,平均年龄51.93岁,年龄偏大;处方单剂平均药味14.6味(<18味),处方单剂平均剂量213.76 g(<240g),从平均值看,某院医师开具中饮片处方药味量单剂使用基本合理;单剂药味超18味处方196张,占16.33%,单剂剂量超300 g处方106张,占8.83%,如果医院HIS系统完善前置审核,医师根据系统提示,再次审慎辨证选,使性与证相合,或加减或超量签字,以最合适的药味量实现最安全有效的用,超量占比将有很大下降空间。
赵旭霞王月娥吴利刚
基于用植物亲缘学的蒿属蒙古族药味性及传统功效探究
2024年
蒿属Artemisia植物是菊科用植物中最为丰富的类群之一。基于用植物亲缘学的理论基础,该研究采用系统发育分析、关联分析等方法对蒿属蒙古族材的植物亲缘关系、性、药味、化学成分、传统功效进行了系统梳理,深入讨论了其中的关联及规律。结果表明,蒿属蒙古族材依据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可分为2个主要类群。第一个类群为艾组Sect.Artemisia,该组药味以苦味为基础,且多具有辛味,温性物占比85.71%;第二个类群为非艾组,包括莳萝蒿组Sect.Absinthium、艾蒿组Sect.Abrotanum、龙蒿组Sect.Dracunculus和牡蒿组Sect.Latilobus的用植物,药味以苦味为主,且偏寒性物占比80%。化学成分与药味分析显示:蒿属用植物含有丰富的挥发油类、黄酮类、萜类、苯丙素类等成分。其中,挥发油类成分是蒿属用植物独特气味的重要来源。性与传统功效分析显示:在设定分析参数下运算,可得到8条蒿属蒙古族性与传统功效的关联规则。其中,寒性蒿属蒙古族材与感冒发烧、凉性蒿属蒙古族材与呼吸系统疾病、温性蒿属蒙古族材与妇科疾病的关联规则在各自性组内提升度分值最高。研究为建立用植物亲缘学与材的药味性及传统功效之间的新联系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参考。
黄聪颖刘昊临畅佳音孟祥玺冯潇纬庄亚风陈星雨李旻辉
关键词:药性药味茵陈蒿
芒果叶蛇油霜主要药味理作用研究进展
理作用方面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芒果叶、鬼针草、田七、白芨研究文献进行概述,为深入认识和利用芒果叶、鬼针草、田七、白芨提供有利依据,促进芒果叶蛇油霜产业化进程。
廖佳熠彭思琦王捷
关键词:芒果叶鬼针草白芨药理作用
云南红胶囊中毒性药味制黄草乌的质量控制研究
2024年
目的:探索云南红胶囊中毒性药味制黄草乌的质量控制方法,为制定质量标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显微鉴别方法筛选制剂中具专属性的显微特征,采用HPLC法对制黄草乌中滇乌碱进行限量检查。使用Eclipse Plus C_(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以甲醇-缓冲盐溶液(水-三乙胺-磷酸比例为600∶2∶1)(40∶60)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60 nm,柱温30℃。结果:制黄草乌的石细胞特征具较强专属性。HPLC法测定时,滇乌碱进样量在12.24~367.18 n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8),平均回收率为93.2%,RSD=1.96%(n=6)。15批次样品中滇乌碱的量均小于拟定限度。结论:石细胞特征可用于鉴别制黄草乌,滇乌碱限量检查方法分离效果好,可为复方制剂云南红胶囊中制黄草乌的控制提供依据。
王楠任洁林春燕付兴情董媛张雯洁
关键词:云南红药胶囊显微鉴别法
基于《辅行诀》所载“汤液经法图”的辛味毒性中炮制辅料的药味规律研究
2024年
目的用“汤液经法图”五味补泻用理论分析2020年版《中国典》辛味毒性中炮制辅料的药味规律,为中炮制理论提供新思路。方法选取2020年版《中国典》辛味毒性中,通过智网和蒲标网检索各省市历代炮制规范中所采用的辅料,对辅料的五味属性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汤液经法图”五味补泻用理论进行分析验证。结果从“汤液经法图”五味补泻用理论角度看,辛味补肝、酸味泻肝;甘味补脾、辛味泻脾。由于补泻关系相反的两种药味具有相互制约的能力,故辛味毒性中可用甘味、酸味辅料来炮制。2020年版《中国典》辛味毒性中共有48种,21种辛味毒性中采用辅料炮制,炮制辅料总共53种,其中14种辛味的毒性中炮制辅料药味以甘味、酸味为主(出现频次最高),包括附子、半夏、艾叶、吴茱萸等,与“汤液经法图”五味补泻用理论相符。结论从“汤液经法图”五味补泻用理论角度看,辛味毒性中可采用甘味、酸味辅料进行炮制,可为中炮制理论提供参考。
罗春梅李蒙蒙金锐
关键词:解毒
香果健消方药味配伍及不同极性部位理气止痛作用的谱效关系
2024年
目的:研究香果健消方药味配伍的指纹图谱与其理气止痛作用的关联性,探讨其配伍的合理性,并结合其不同极性部位的谱效关系,明确香果健消方发挥理气止痛作用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法建立香果健消方药味配伍及不同极性部位指纹图谱,采用小肠炭末推进法及冰醋酸扭体试验考察香果健消方药味配伍及不同极性部位的理气止痛作用,通过灰色关联度和Pearson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法分析其谱效关系。结果:香果健消方药味配伍指纹图谱指认出10个共有峰;效结果显示,香果健消方醇提物组理气止痛作用最好,蜘蛛香草果组、蜘蛛香木香组次之,草果木香组较差;指纹图谱关联效并综合灰色关联度和Pearson双变量相关性两种分析方法,发现与香果健消方发挥理气止痛作用相关性较大的为2,4,5,6,9,10号峰所代表的化合物,经对照品指认出3个成分,为绿原酸(峰2),3,5-O-二咖啡酰奎宁酸(峰4),4,5-O-二咖啡酰奎宁酸(峰5),并对这些色谱峰进行了归属。香果健消方不同极性部位理气止痛谱效关联结果显示,相关性较大的为峰X31、X32、X33、X34、X28所代表的化合物。经保留时间及对照品比对发现,香果健消方药味配伍中峰5与不同极性部位峰X31是同一峰,为4,5-O-二咖啡酰奎宁酸;峰6与X32为同一峰,未指认出。结论:香果健消方发挥理气止痛效是蜘蛛香草果木香共同作用的结果,4,5-O-二咖啡酰奎宁酸与峰6(X32)可能为香果健消方发挥理气止痛效的主要物质基础。
姜婕王应萍周益陈怡莹程炳铎李元增马云淑
关键词:谱效关系
《西游记》中“药味”十足的诗词
2024年
小读者们应该都很喜欢《西游记》。《西游记》中有很多用中治病的故事,尤其是孙悟空用马尿治好了朱紫国国王的病,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有意思的是,《西游记》中还有两首包含很多中名的诗词。大家是不是也很好奇?我们这就去看看。
欧阳晨煜
关键词:《西游记》孙悟空中药名诗词有意思故事

相关作者

王磊
作品数:222被引量:92H指数:6
供职机构:天津中新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主题:麝香 檀香 胃肠疾病 药味 枳壳
杨瑾
作品数:96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天津中新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主题:麝香 檀香 胃肠疾病 枳壳 药味
曲凡
作品数:43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
研究主题:药味 中医妇科 中药组合物 散剂 药物组合
王伟
作品数:98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天津中新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主题:麝香 檀香 胃肠疾病 枳壳 药味
王春晨
作品数:66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天津中新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主题:麝香 檀香 胃肠疾病 枳壳 药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