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342篇“ 腔内介入“的相关文章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并血栓形成及腔内介入治疗编码质量 分析
- 2025年
- 目的通过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并血栓形成及腔内介入治疗的编码错误原因,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并血栓形成作为主要诊断的编码及血腔内介入治疗的不同术式编码,提高编码准确率。方法检索某三甲医院2023年1月1日-12月31日出院病案中主要诊断编码为I70~I74、I77.1并伴有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病案首页,对主要诊断编码以及手术编码中的错误,进行分类和解读。结果在满足筛选标准的924份病历中,主要诊断的编码错误有41份,缺陷率为4.43%。其中,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编码错误率最高,占比为1.30%;主要手术编码错误46份,缺陷率为4.98%,其中经皮下肢动脉取栓术编码错误率最高;经过分析,造成编码错误的主要原因为编码员阅读病案不仔细。结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并血栓形成主要诊断及腔内介入治疗手术编码错误率较高,需从学科和病种层面加强对临床医生和编码员的编码培训,加强两者的沟通交流,同时建立并完善质控和考核体系,以提高主要诊断及手术的填写和编码的正确率。
- 李汶嘉孔德莹苟瑜坤张欣欣许莹
- 关键词:腔内介入治疗疾病编码手术编码
- 一种用于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导管体外防弯曲装置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机器人的导管体外防弯曲装置,属于手术机器人技术领域,包括:固定安装座、推送安装座、弹簧、软管及导管;所述固定安装座固定在手术机器人上;软管的一端固定在固定安装座的通孔A内,另一端穿过推...
- 肖楠王凯迪曾昱雯袁杭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介入术后再狭窄发生情况及多因素分析
- 2025年
-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OD)腔内介入术后再狭窄发生情况并进行多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9月在长沙市第四医院行LEAOD腔内介入术的80例患者,根据患者术后6个月检查结果将其分为发生组28例与未发生组52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LEAOD术后再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80例患者术后6个月内,28例发生术后再狭窄,52例未发生术后狭窄。发生组LEAOD患者的NLR和FPG水平较对照组高,TASC分型C、D型比例更高、手术方式为截肢/截趾比例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升高和TASC分型为C、D型是LEAOD腔内介入术后再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LEAOD腔内介入术后再狭窄发生和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升高和TASC分型为C、D型有关。
- 魏伟许顺驰李深基
-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介入治疗再狭窄
- 腔内介入技术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进展
- 2025年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一种常见、具有致命性的临床疾病,可以导致下肢血液循环受阻,进而引发肢体坏死;血栓一旦脱落可能引发肺栓塞等严重后果。长期而言,可能会出现慢性并发症,如下肢静脉功能障碍和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显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该疾病的治疗依然具有挑战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常规治疗方法包括抗凝药物保守治疗和外科手术取栓。然而,随着介入手术技术的进步,多种介入方法已应用于DVT治疗,并展现出良好的疗效,使得目前治疗DVT更倾向于介入微创治疗。本文将从近些年临床上用于治疗下肢DVT的腔内介入手术方式逐一进行综述,旨在帮助提高DVT患者的治愈率及生存率。
- 张磊杨竹新孙震颜培升赵德信
-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治疗肺动脉栓塞
- 姿态估计模型用于识别主动脉腔内介入器具
- 2025年
- 目的建立姿态估计模型,观察其识别主动脉腔内介入器具的性能及临床适用性。方法收集45例接受主动脉介入治疗(包括单纯医师及医师在机器人辅助下介入操作)患者的48段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视频片段并经预处理拼接为1个视频、含10220帧图像,根据图像背景复杂度将其分为A~E共5种。于其中隔帧抽取5110帧作为关键数据集,并与其内划分训练集(n=4599)与验证集(n=511),以人工标注训练集各帧内所有器具,包括导丝、导管、导丝尖端及导管尖端并加以累计。利用模型主干网络提取特征,结合光流跟踪算法实现关键点邻帧跟踪;针对10220帧图像进行逐帧推理后,于训练集统计模型分类混淆性能,于验证集计算模型精度,于全部数据集获取推理速度并与U-Net进行对比。结果所获模型识别验证集导丝及导管的平均精度分别为0.832、0.808,均优于U-Net的0.767、0.793;其识别医师操作下验证集胸主动脉内导丝、导管的平均精度为0.787、0.756,识别腹主动脉内导丝、导管的平均精度分别为0.826、0.806;识别机器人辅助操作下导丝、导管的平均精度为0.855、0.834。A~E 5种背景下,模型识别验证集导丝精度分别为0.594、0.865、0.817、0.793及0.764,识别导管精度分别为0.626、0.847、0.795、0.739及0.694。模型累计于训练集正确分类7971、7026、7551及7533个实例的导丝、导管、导丝尖端及导管尖端,累计误分类1271、1357、812及863个实例的导丝、导管、导丝尖端及导管尖端。针对全部10220帧,模型平均推理帧频为20.66帧/秒。结论所获姿态估计模型识别血管腔内导丝、导管精度和实时处理能力出色,可用于临床。
- 伍尚至陆清声
- 关键词:放射摄影术
- 纤维蛋白原及血管内皮功能指标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后发生血管再狭窄的关系研究
- 2025年
-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FIB)及血管内皮功能指标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患者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后发生血管再狭窄的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5月—2022年9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16例LEASO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血管再狭窄将其分为再狭窄组(n=51)和非再狭窄组(n=65)。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LEASO患者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后发生血管再狭窄的影响因素;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分析探讨FIB、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与LEASO患者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后发生血管再狭窄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再狭窄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CAR)、FIB、ET-1高于非再狭窄组,白蛋白、NO低于非再狭窄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NF-α、CRP、白蛋白、CAR、FIB、ET-1、NO是LEASO患者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后发生血管再狭窄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限制性立方样条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IB、ET-1、NO与LEASO患者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后发生血管再狭窄风险均具有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P=0.614,P_(非线性)=0.012;P=0.285,P_(非线性)=0.003;P=0.417,P_(非线性)=0.005),随着FIB、ET-1的升高、NO的降低,LEASO患者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后发生血管再狭窄风险呈非比例的增加。结论FIB、ET-1升高是LEASO患者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后发生血管再狭窄的危险因素,NO升高是LEASO患者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后发生血管再狭窄的保护因素;FIB、ET-1、NO与LEASO患者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后发生血管再狭窄风险均具有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
- 赵峰邓默
- 关键词:闭塞性动脉硬化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纤维蛋白原内皮素1血管再狭窄
- 一种密网式血管腔内介入止血系统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密网式血管腔内介入止血系统,属于介入式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它包括导管,以及固定在导管上的密网组件;所述密网组件包括设置于腹主动脉腔内的第一密网结构,设置于患侧髂总动脉腔内的第二密网结构,设置于患侧髂外动脉腔...
- 张雷张昊马德鑫黎佳思
-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腔内介入治疗被引量:1
- 2024年
-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严重的阻塞性疾病,在深静脉系统中因血液凝集而导致血栓形成,可引起肢体的肿胀、局部疼痛、行走障碍等,随着DVT的进展可引起肺栓塞(PE)、血栓后综合征(PTS),从而导致严重残疾甚至死亡。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腔内介入技术已成为治疗DVT的主要方法之一,根据DVT发生症状的持续时间、受累的血管位置、临床症状不同,其治疗方式也不尽相同,本文就DVT有效的腔内介入治疗技术进行综述及讨论.
- 周尔豪张立伟黎小龙张郁林
-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腔内介入治疗肺动脉栓塞血栓后综合征
- 血管腔内介入治疗肾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肾动脉瘤(renal artery aneurysm,RAA)的临床疗效及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3年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4例采用腔内治疗的RAA患者手术资料和临床结果。记录术前与术后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肾功能变化以及术中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4例患者中Ⅰ型RAA有2例,瘤体位于肾动脉主干;Ⅱ型RAA有7例,瘤体位于肾动脉分叉处;Ⅲ型RAA有5例,瘤体起源于肾内血管。瘤体平均最大径为11~57 mm,平均(21.8±11.4)mm;基底宽度为4.0~15.0 mm,平均(6.9±2.7)mm;载瘤动脉直径为1.8~5.1 mm,平均(3.9±1.0)mm。14例RAA患者均成功行腔内介入治疗,采用瘤腔栓塞12例,覆膜支架置入1例,载瘤动脉栓塞1例,手术成功率100%。腰腹痛患者术后症状缓解5例,高血压患者术后血压降至正常5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20.1±18.4)个月,随访期间动脉瘤无复发,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腔内治疗RAA安全有效,弹簧圈栓塞可联合支架置入、球囊等手段治疗更为复杂的病例。
- 徐啸阳张帅仲斌演沈健朱晓黎
- 关键词:肾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支架置入介入治疗
- 血管腔内介入联合腹腔镜外科治疗急性肠系膜动脉缺血
- 2024年
-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介入联合术前腹腔镜探查治疗急性肠系膜动脉缺血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NCT04686981),自2020年10月1日至2022年10月1日共入组急性肠系膜动脉缺血患者31例。男26例(84%),年龄(67±13)岁,发病时间(21±8)h。于杂交手术室先进行腹腔镜探查,如存在肠道坏死,患者接受开腹手术(肠系膜动脉切开取栓+肠切除、造口术);如果腹腔镜未发现肠坏死,患者接受血管腔内介入手术。本研究主要观察终点是30 d内可经口饮食完全脱离肠外营养的患者比例及全因死亡率;次要观察指标是30 d内肠系膜血管通畅率,介入中转为开腹手术的比例。结果6例患者接受了开腹手术,25例患者接受了腔内介入治疗,其中单纯血栓减容13例,减容后同期植入支架3例,单纯植入支架9例。术后30 d内24例(77%)患者完全脱离全肠外营养,全因死亡3例(9.7%);术后30 d内肠系膜动脉通畅率82.1%,介入术后中转开腹率16%。结论血管腔内介入联合术前腹腔镜探查,可以尽早明确急性肠系膜动脉缺血患者肠道坏死情况,经多学科会诊后采取个体化治疗策略,有可能会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
- 赵克强张鹏赵俊来张童曹战江杨宇蒋超朱融融吴巍巍
- 关键词:肠系膜缺血腹腔镜血管腔内治疗
相关作者
- 余朝文

- 作品数:194被引量:868H指数:15
- 供职机构: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介入治疗 布加综合征 血管外科手术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腔内治疗
- 聂中林

- 作品数:130被引量:664H指数:14
- 供职机构: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血管外科手术 介入治疗 腔内治疗 布加综合征 血管外科
- 陈世远

- 作品数:95被引量:441H指数:11
- 供职机构: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 研究主题:布加综合征 腔内治疗 介入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 李晓强

- 作品数:292被引量:1,726H指数:20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 研究主题:腔内治疗 介入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髂静脉 内皮祖细胞
- 张希全

- 作品数:92被引量:558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
- 研究主题:介入治疗 介入放射学 深静脉血栓形成 介入性 静脉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