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40 篇“ 脊神经后根切断 “的相关文章
脊神经 后 根 切断 术结合矫形手术治疗脑瘫下肢广泛性痉挛的疗效观察2024年 目的分析选择性脊神经 后 根 切断 术(SPR)结合矫形手术对脑瘫下肢广泛性痉挛患儿下肢肌张力、运动功能及三维步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2年10月于广东三九脑科医院接受SPR结合矫形手术治疗60例脑瘫下肢广泛性痉挛患儿的临床资料,均于术后 随访1年。比较术前及术后 3、6、12个月患儿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及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评分;术前、术后 12个月三维步态相关参数。结果与术前比,术后 3、6、12个月患儿左侧、右侧MAS评分降低,FMA评分、GMFM-88评分均升高;与术前比,患儿术后 12个月的步态周期总时间、左步长、右步长、左支撑相、右支撑相均延长,步宽增大,步高、冠状面最大偏移均缩小,步速减慢(均P<0.05)。结论SPR结合矫形手术治疗脑瘫下肢广泛性痉挛,可以有效缓解患儿下肢痉挛现象,显著改善其粗大运动功能与三维步态的时空参数,对于促进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重建与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郑炳铃 徐桂豪 莫扬海关键词: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矫形手术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选择性脊神经 后 根 切断 术患儿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选择性脊神经 后 根 切断 术(SPR)患儿苏醒期躁动(EA)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在全麻下行SPR的脑瘫患儿42例,男20例,女22例,年龄6~12岁,BMI 13~24 kg/m^(2),ASAⅠ或Ⅱ级。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经皮穴位电刺激组(T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1例。T组于麻醉诱导前30 min给予TEAS双侧合谷穴及内关穴,持续至手术结束。C组在相同的穴位放置电极片,但不予电刺激。所有患儿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记录入室时、拔管即刻、拔管后 5、15、30 min的HR、MAP。记录术中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的用量、手术时间、拔管时间。记录拔管后 15 min的Wong-Baker面部疼痛表情(FPS-R)评分和儿童麻醉苏醒期躁动评估量表(PAED)评分,并计算苏醒期躁动(EA)发生率。记录术后 恶心呕吐(PONV)发生情况。结果与入室时比较,C组拔管即刻、拔管后 5、15 min HR明显增快,拔管即刻、拔管后 5、15、30 min MAP明显升高(P<0.05);T组拔管即刻、拔管后 5、15 min HR明显增快,MAP明显升高(P<0.05)。与C组比较,T组拔管即刻、拔管后 5、15、30 min HR明显减慢,MAP明显降低(P<0.05);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拔管时间明显缩短,术后 FPS-R评分、PAED评分和EA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丙泊酚用量和PONV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EAS可有效预防行SPR的脑瘫患儿EA发生,有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减轻患儿术后 疼痛,加快麻醉复苏时间。 利雪阳 吴安石 昝京伟 徐凯 刘国凯 任惠龙关键词:经皮穴位电刺激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脑瘫 儿童 苏醒期躁动 选择性脊神经 后 根 切断 术对不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等级脑性瘫痪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选择性脊神经 后 根 切断 术(SPR)治疗不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等级脑性瘫痪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差异。方法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相关文献,纳入有关SPR治疗脑性瘫痪的临床试验研究进行Meta分析。由至少2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和评估文献质量,数据分析采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结果共检索到2726篇文献,经过筛选最终纳入8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GMFCS各级脑性瘫痪患者的粗大运动能力、自理能力在术后 均改善,肌张力在术后 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SPR术前和术后 的粗大运动能力改善情况,Ⅱ级、Ⅲ级患者获益最佳,其次为Ⅰ级患者,Ⅳ级、Ⅴ级患者获益较少;在提高自理能力方面,Ⅰ级患者获益最佳,其次为Ⅲ级患者,Ⅱ级、Ⅳ级患者获益较小。既往文献均未报告明显不良反应。结论SPR对于脑性瘫痪患者是相对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案。GFMCSⅡ、Ⅲ级患者SPR的获益最佳,术前身体状态较差的GFMCSⅣ、Ⅴ级患者也能从中获益。 姜煜 刘港 霍路遥 白惠中 任敬佩 赵毅 胡传宇 徐林 穆晓红关键词:脑性瘫痪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META分析 自理能力 肌电图在选择性脊神经 后 根 切断 术中的应用 2023年 目的比较肌电图法和观察肢动法在脊神经 后 根 切断 术中识别神经 根 的灵敏性和准确性,讨论肌电图法在选择性脊神经 后 根 切断 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2022年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就诊的患者,全麻下,在术中对L_(2)~S_(1)神经 根 给予电刺激,分别利用肌电图法和肉眼观察肢动法来明确选择神经 根 ,对有异常反应的后 根 给予适量切除,对正常神经 根 给予保留,同时保护患者大小便功能,术后 定期随访,评价手术效果。结果肌电图出现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阈值(1.93±0.54)mA,而观察肢体震颤的最小刺激阈值(4.29±0.75)mA,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电话随访,了解到患者术后 肌张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随访未出现监测部位感染,下肢麻木、沉重感或者高热等并发症,一般1个月内可自行消失。功能改善率高达96%,未见大小便失禁。结论术中神经 电生理监测用肌电图方法对异常神经 根 的识别,以及对保护患者正常生理功能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侯保秋 孙楹 王新军 吴建珩关键词:神经电生理 脊神经后根切断 选择性脊神经 后 根 切断 术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疗效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 分析选择性脊神经 后 根 切断 术(SDR)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15年9月至2019年6月在上海市儿童医院行SDR的131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采用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和粗大运动功能评分-66项(GMFM-66)评价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粗大运动功能、改良Ashworth肌张力分级评价双下肢目标肌群痉挛程度,单因素和多因素前进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GMFM-66评分改善的影响因素。结果 与术前相比,术后 下肢目标肌群双侧内收肌(Z=-8.164,P=0.000;Z=-8.304,P=0.000)、双侧腘绳肌(Z=-7.424,P=0.000;Z=-7.123,P=0.000)、双侧腓肠肌(Z=-9.328,P=0.000;Z=-9.605,P=0.000)、双侧比目鱼肌(Z=-9.349,P=0.000;Z=-9.543,P=0.000)肌张力不同程度下降,术后 GMFCS分级总体改善率为34.35%(45/131),无一例GMFCS分级升高。不同GMFCS分级患儿手术前后 GMFM-66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5.030,P=0.000),GMFCS分级Ⅰ级(t=4.379,P=0.000)、Ⅱ级(t=3.686,P=0.000)、Ⅲ级(t=3.198,P=0.002)患儿GMFM-66评分改善程度优于Ⅳ级患儿,且Ⅰ级患儿评分优于Ⅲ级(t=2.170,P=0.03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年龄3~6岁(OR=4.917,95%CI:1.554~15.557;P=0.007)和术前GMFCS分级Ⅰ~Ⅲ级(OR=10.294,95%CI:3.522~30.092;P=0.000)是ΔGMFM-66≥6.55分的有利因素。结论 SDR可有效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目标肌群肌张力、改善粗大运动功能,尤以双下肢肌张力增高且能够配合康复训练患儿(GMFCS分级Ⅰ~Ⅲ级)术后 疗效良好,严重脑瘫患儿(GMFCS分级Ⅳ~Ⅴ级)为便于生活护理也可行SDR治疗。 魏民 蒋文彬 詹琪佳 李森 刘晨 肖波关键词:脑性瘫痪 肌张力 儿童 高选择性神经 切断 术与选择性脊神经 后 根 切断 术治疗上肢痉挛的临床对比 2023年 肢体痉挛是中枢神经 系统疾病的常见后 遗症,遗留的运动功能障碍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并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时,外科手术治疗成为临床选择。本文对解除痉挛的神经 手术“高选择性神经 切断 术”与“选择性脊神经 后 根 切断 术”两种术式展开综述,对比分析其临床应用。结果显示两种术式均可有效改善中枢神经 系统损伤患者的肢体痉挛情况,高选择性神经 切断 术更适用于痉挛靶肌肉较为局限的、支配神经 明确的患者,对肢体远端关节如腕、指关节活动功能的改善更为明显。选择性脊神经 后 根 切断 术更适用于存在广泛痉挛的肢体,对肢体近端关节如肩、肘等大关节痉挛的改善效果较明显。 赵轩宇 蒋苏 邱彦群 沈云东 徐文东关键词:上肢 痉挛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选择性脊神经 后 根 切断 结合椎板复位术治疗痉挛性脑性瘫痪的并发症分析 2023年 目的探讨选择性脊神经 后 根 切断 结合椎板复位术(SPR+RL)治疗痉挛性脑性瘫痪的疗效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20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功能神经 外科行SPR+RL的785例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资料。术后 常规给予康复治疗。术后 6个月至3年进行随访。疗效评估标准为粗大运动功能评估量表(GMFM)评分和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总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 785例患儿的痉挛状态和肢体运动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前和末次随访的GMFM评分分别为(34.9±5.2)分和(58.9±8.0)分,MAS评分分别为(4.8±0.4)分和(2.9±0.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 近期(术后 1个月内)并发症包括低热(3.18%,25/785)、中度至高热(4.08%,32/785)、头痛(1.91%,15/785)、急性尿潴留(0.38%,3/785)、腹胀或排便困难(4.08%,32/785)、表浅切口愈合不良(3.18%,25/785)、切口深部感染(1.02%,8/785)、脑脊 液漏(0.25%,2/785)、肢体感觉障碍(7.77%,61/785);术后 远期(术后 1个月以上)并发症包括腰背部疼痛(2.04%,16/785)、下肢间断性无力(0.64%,5/785)、脊 柱畸形(0.38%,3/785)以及排尿、排便障碍(0.13%,1/785)。各项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后 效果满意。结论SPR+RL结合康复治疗可改善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的痉挛状态和肢体运动功能,术后 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且各类并发症经相应处理后 效果满意。 陈帅 解自行 徐金山 徐金山 张曼 丁昌红 李海天 方铁关键词:脑性瘫痪 儿童 手术后并发症 超声引导下胸腰筋膜平面阻滞在脑瘫患儿选择性脊神经 后 根 切断 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胸腰筋膜平面(TLIP)阻滞在脑瘫患儿选择性脊神经 后 根 切断 术(SPR)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行SPR的脑瘫患儿56例,男31例,女25例,年龄6~12岁,体重18~47 kg,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两组:超声引导下TLIP阻滞联合全麻组(T组)和单纯全麻组(C组),每组28例。所有患儿静脉全麻用药方案一致。T组插管翻身后 行超声引导下双侧TLIP阻滞,0.2%罗哌卡因0.5 ml/kg,最大用量小于20 ml,30 min后 开始手术。C组不行阻滞。记录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术后 24 h内镇痛泵总按压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术后 2、6、12、24 h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术后 住院时间、补救镇痛情况、患儿家属满意情况,皮肤瘙痒、低氧血症、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T组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均明显减少(P<0.05),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明显延长(P<0.05),术后 24 h内镇痛泵按压的总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术后 2、6、12 h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 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补救镇痛率明显降低(P<0.05),患儿家属满意率明显升高(P<0.05)。两组皮肤瘙痒、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TLIP阻滞可为行SPR的脑瘫患儿提供较为完善的镇痛,减少全麻药用量,加速术后 康复。 任惠龙 昝京伟 徐凯 刘国凯 吴安石 利雪阳关键词:超声 脑瘫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单侧锁孔微创椎板间入路选择性脊神经 后 根 切断 术在痉挛型偏瘫中的应用 2023年 目的评估单侧锁孔微创椎板间入路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 后 根 切断 术(SPR)对下肢痉挛型偏瘫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神经 外科2019年7月—2021年7月收治的23例痉挛型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根 据随机化分组结果分别行单侧锁孔微创椎板间入路和经典Peacock腰骶段SPR治疗,术后 12个月时进行随访,对患者一般资料、手术前后 MAS评分和GMFCS评分等进行分析。结果本组23例患者均可良好暴露脊神经 根 并进行选择性切断 ,术后 MAS评分及GMFC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单侧锁孔微创椎板间入路SPR可对神经 根 进行良好的显露,手术效果与经典Peacock术式相同,且对脊 柱结构破坏小,利于术后 脊 柱稳定性的维持,且不增加手术风险,可明显改善痉挛型偏瘫患者的患侧肌张力和运动功能。 唐楠 周迎春 王英 吴月奎 陈业涛关键词:痉挛型偏瘫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脊神经 后 根 切断 大鼠脊 髓后 角神经 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变化及白细胞介素1β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被引量:1 2023年 背景:脊 髓损伤后 星形胶质细胞过度角质化对脊 髓的修复再生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如何调控星形胶质细胞角质化到一个合适的程度,以使其充分发挥正作用是脊 髓损伤的一个研究重点。目的:观察脊神经 后 根 切断 对大鼠脊 髓后 角神经 元、星形胶质细胞及白细胞介素1β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取33只成年Wistar大鼠,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n=3)与实验组(n=30)。分离暴露实验组大鼠左右侧第3,4腰椎神经 后 根 ,切断 左侧第3,4腰神经 后 根 (实验组手术侧),右侧不做处理(实验组对照侧);对照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术后 1,2,4周麻醉后 处死大鼠,取第3,4腰脊 髓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脊 髓后 角神经 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脊 髓后 角白细胞介素1β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①苏木精-伊红染色:脊神经 后 根 切断 后 1,2周,实验组手术侧感觉神经 元的细胞核和胞浆均发生变化,术后 4周神经 元出现细胞凋亡;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细胞增多、胞体增大、突起增多,其数量于术后 2周达峰值;实验组手术侧术后 2,4周的感觉神经 纤维数量少于实验组对照侧、对照组(P<0.05),术后 1,2,4周的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多于实验组对照侧、对照组(P<0.05);②免疫组化染色:脊神经 后 根 切断 后 ,实验组手术侧白细胞介素1β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表达增强,于术后 2周达峰值,实验组手术侧术后 1,2,4周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与白细胞介素1β阳性细胞平均吸光度值均高于实验组对照侧、对照组(P<0.05);③结果表明,脊神经 后 根 切断 可引起脊 髓后 角感觉神经 元数量减少、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增殖,增强白细胞介素1β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 陈国栋 郑美妍 张鹏 王振超 金利新关键词:脊神经后根切断 白细胞介素1Β
相关作者
徐林 作品数:294 被引量:1,210 H指数:18 供职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研究主题:脑性瘫痪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脑瘫 脊髓损伤 SPR 于炎冰 作品数:495 被引量:1,275 H指数:20 供职机构:中日友好医院 研究主题:显微血管减压术 面肌痉挛 显微血管 减压术治疗 三叉神经痛 王正雷 作品数:71 被引量:150 H指数:7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211医院 研究主题: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SPR 脊柱后凸 红光照射 脊髓损伤 朱家恺 作品数:219 被引量:1,063 H指数:19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周围神经 许旺细胞 神经营养因子 雪旺细胞 神经修复 曹旭 作品数:77 被引量:286 H指数:9 供职机构: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研究主题:脑性瘫痪 脊柱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脑瘫 痉挛型脑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