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958篇“ 种群数量“的相关文章
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流浪猫种群数量和繁殖调查
2024年
流浪猫已对全球生物多样性带来严重威胁,然而,中国对流浪猫的基础生物学研究却很少。2018—2022年,以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约195 hm2)为研究区域,开展了基于个体识别的校园流浪猫种群及繁殖等基础生物学研究。通过连续20 d的样点调查,构建了流浪猫的种群数量累积曲线,发现即便在熟知流浪猫种群分布的基础上,一天调查中流浪猫的发现率仅为51.22%(44.51%~53.66%),而累积6 d的重复调查,发现率可达到84.15%(81.10%~86.59%)。2018—2022年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流浪猫数量快速增长,从2018年的51只增加至2022年的220只。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每月6次调查,期间共记录到273只流浪猫,其中成年猫149只,幼猫124只,雌雄性比约为1∶1。在此期间流浪猫的一年留存率约为58.71%,且绝育流浪猫的留存率显著高于未绝育的流浪猫。流浪猫全年均可繁殖,但产仔高峰集中在3—6月。65窝幼猫中,有84只存活超过6个月,若家猫的平均产仔数为3~4只,则南京大学仙林校区的流浪猫幼仔6月龄成活率约为36.92%(32.31%~43.08%)。上述结果说明,低强度的样点调查可能低估了流浪猫的种群数量。同时,在人类提供庇佑的环境中,流浪猫的生存不受食物、住所以及疾病的限制,其生存率和繁殖成功率较高,高存活率和高繁殖力将为流浪猫种群数量的控制带来困难。
孙桃柱吴琼张振伟李忠秋
关键词:流浪猫种群数量种群动态繁殖参数
西双版纳野象谷亚洲象个体识别及种群数量特征
2024年
以西双版纳勐养地区野象谷出现的野生亚洲象(Elephas maximus)为研究对象,利用2002—2023年拍摄积累的影像资料,对亚洲象开展基于形态特征的个体识别,共识别出个体152头,并分析了种群数量特征。研究发现:该地活动的亚洲象种群数量由2002年的36头增长到2023年的112头,且主要增长来源于出生而非迁入,平均年出生率为8.29%,平均种群年增长率为5.78%。该种群大部分个体为未成年,为增长型种群。2023年的种群,在低龄阶段雄性比例略高于雌性,但随着年龄增加,雄性比例降低,最终成年雌性多于成年雄性,同时还对野生雌性亚洲象的部分繁殖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野生种群繁殖状况较好。研究表明,在全球亚洲象种群呈下降趋势的大背景下,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勐养地区的亚洲象得到了有效保护。
保明伟韩泳熊朝永陈继铭王斌李富明周方易
关键词:亚洲象种群数量种群结构
一种基于GAN模型的柑橘红蜘蛛种群数量动态预测方法
本发明涉及害种群数量动态预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GAN模型的柑橘红蜘蛛种群数量动态预测方法,包括数据收集:收集柑橘红蜘蛛的历史观测数据;数据预处理: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特征提取、归一化等;GAN模型设计...
王自然毛加梅杨建东郭俊岳建强王绍华杨帆赵俊杨石早
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种群数量与分布
2024年
贵州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野生种群的重要集中分布地之一,为查清当前该区域黑叶猴的种群数量与分布,于2021年7月—2022年12月采用访问调查、直接观察猴群计数和夜宿地调查法对保护区及周边的黑叶猴种群数量和分布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沙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共有黑叶猴27群166只,群体密度为0.10群/km^(2),种群密度为0.62只/km^(2),最小群仅2只,最大群为16只,猴群平均为(6±4)只,成年个体总体雌雄性比约为2∶1。黑叶猴集中分布于保护区内的梅江—水翠河—铁厂河片区(22群154只),97.00%的群体分布于自然保护区管辖范围内,其中所调查猴群中86.75%分布在距河流轴线缓冲距1 km的区域内。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后续黑叶猴的长期监测和保护管理提供数据基础。
胡淋正勾伟王万海冯育才杨雄威粟海军
关键词:黑叶猴种群数量种群分布野外调查
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树林潮沟海陆蛙种群数量调查
2024年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树林潮沟海陆蛙(Fejervarya cancrivora)种群数量及其动态变化,2020—2022年,在保护区不同片区潮沟内共设置34条样线,对海陆蛙种群数量进行调查和监测,分析保护区海陆蛙种群的致危因素,并提出保护和管理建议。调查表明:海陆蛙主要分布在管理局、道学和三江片区,而塔市和博度片区海陆蛙分布基本处于空白状态;3个年度海陆蛙种群密度基本一致,由高到低依次为三江、道学和管理局;2020年度三江种群密度为221.6只/hm^(2)、道学164.7只/hm^(2)和管理局137.4只/hm^(2),明显高于2022年度(三江151.2只/hm^(2)、道学144.8只/hm^(2)和管理局116.3只/hm^(2))和2021年度(三江113.2只/hm^(2)、道学99.6只/hm^(2)和管理局51.9只/hm^(2));2020—2022年三江、道学和管理局片区总的海陆蛙种群数量分别为6498、3357、4847只。盐度高、水体污染、牡蛎附生和潮汐裸滩面积少等是导致海陆蛙在塔市和博度分布缺失的主要因素。非法捕捉、周边养殖塘包围及其导致的繁殖生境减少和污染是影响海陆蛙种群的致危因素。
冯尔辉罗战朱萧文施雪岩梁笑杨卓吴庭天王力军
关键词:红树林种群数量
河北省康保牧场小型鼠种群数量及结构调查分析
2024年
目的调查康保牧场小型鼠种群结构和密度,分析其分布规律,为鼠类防治及动物鼠疫的预测预警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应用Excel 2010软件对2005—2023年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小型鼠种群数量种群结构特征及分布规律。结果2005—2023年共捕鼠825只,隶属于2科7属9种,优势鼠种是黑线仓鼠(占62.30%);林带的种群密度最高(184只,85.98%),黑线仓鼠是各个生境的优势鼠种;4、5、6、7、10月捕小型鼠数最多,占比79%以上,黑线仓鼠是各个月的优势鼠种,其中8月捕获数最高(占83.78%);小型鼠种群种类年际变化趋势为先增加后逐渐减少(y=-0.0541x^(2)+0.9607x+1.9706,R^(2)=0.5053),平均为5种(4.9±41.68),月变化趋势为逐渐递增[1.928In(x)+1.2886,R^(2)=102031],平均为5种(4.50±3.23)。结论小型鼠种群构成丰富,种群密度在不同生境、月份分布不均,种群结构整体较为稳定,应警惕其种类变化及优势鼠种对鼠间鼠疫疫情流行和传播带来的影响。
闫萍康东梅闫东陈永明牛艳芬刘广
关键词:种群结构
11月25日我国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增至近1900只
2024年
1月25日,国家林草局2024年首场新闻发布会上发布,我国大熊猫栖息地受保护面积从139万公项增长至258万公项,大熊猫野外种群总量从20世纪80年代约1100只已增至近1900只,实现了大熊猫栖息地保护面积和野外种群数量“双增长”。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大熊猫的受威胁等级由“濒危”调整为“易危”。
关键词: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野外种群濒危
凯里市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动态分析被引量:1
2024年
为黑线姬鼠预测预报、防控及自然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依据,探讨其种群数量种群组成的年度、月份、季节变化规律。在稻田、旱地耕作区采用夹夜法,对贵州省凯里市1984—2022年稻田、旱地耕作区黑线姬鼠捕获率进行年度、月份、季节种群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黑线姬鼠在该地区主要分布于稻田区和旱地耕作区,占总鼠数的62.36%,各年度间种群组成比例在50.69%~94.44%,为当地绝对优势鼠种,是主要的监测和防控对象。不同年度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存在显著差异,各年度间平均捕获率为0.70%~6.38%,相互间存在9.11倍差异,平均捕获率为3.92%;1984—1992年捕获率较高,平均为4.86%,处于种群密度较高的波动较大状态;2011—2022年捕获率较低,平均为1.20%,处于种群密度较低的稳定状态。不同月份及季节间种群数量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月份以7月最高,2月最低,捕获率分别为3.52%、0.95%;不同季节以夏季最高,冬季最低,捕获率分别为3.05%、1.29%。该分析得出黑线姬鼠是凯里市鼠类绝对优势种,近10 a来处于种群密度较低的稳定状态,7月和夏季种群数量最高;该研究为黑线姬鼠列为凯里市主要鼠类监测、防控对象,为准确做出预测预报,制定合理的综合防控措施及自然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刘毅杨通武李贵发朱莲英
关键词:黑线姬鼠种群数量
基于社会性科学议题的高中生物学教学——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一课教学为例
2024年
社会性科学议题(Socioscientific Issues,缩写为SSI)是与科学有实质性联系的开放性的、有争议的社会问题,具有争议性、时代性、跨学科性、情意性、复杂性等特点。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通称SSI教学)就是以SSI作为教学情境或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方式。实施SSI教学对学生理解科学知识、提升科学论证能力、形成道德伦理观均有重要价值,契合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要。本文基于“普氏原羚保护”这一我国独有的地域性议题,进行“影响种群变化的因素”一课的教学设计。
张秀红王雅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教学跨学科性教学情境教学设计种群变化
凯里市农区鼠类组成及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研究
2024年
为摸清凯里市农区鼠类种类,组成及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本研究在2011—2023年对贵州省凯里市农区鼠情进行连续监测。结果表明:在住宅区、稻田区和旱地区3种生境共置夹50733个,捕获鼠类915只,种类有9种,其中,住宅区优势鼠种为褐家鼠,占比为96.18%,农田区(稻田区和旱地区)优势鼠种为黑线姬鼠,占比为64.27%,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是本地区监测及防治的重点。住宅区鼠类在1、3、10月出现3个种群数量高峰,农田区鼠类在1、3、11月出现3个种群数量高峰。住宅区、农田区鼠类种群数量均以秋季最高,夏季最低。因此,在每年的3—5月和8—10月是本区域农区鼠害防治的关键时期。研究结果为农区鼠害监测及防控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朱莲英刘毅杨通武李贵发
关键词:种群数量

相关作者

杨再学
作品数:143被引量:389H指数:16
供职机构:余庆县植保植检站
研究主题:黑线姬鼠 繁殖 种群数量 年龄鉴定 种群动态
董维惠
作品数:82被引量:292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
研究主题:种群数量 黑线仓鼠 布氏田鼠 繁殖 鼠类
胡锦矗
作品数:348被引量:2,050H指数:28
供职机构:西华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大熊猫 生境选择 自然保护区 小熊猫 种群
侯希贤
作品数:70被引量:268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
研究主题:种群数量 黑线仓鼠 布氏田鼠 繁殖 小毛足鼠
杨玉平
作品数:87被引量:294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
研究主题:黑线仓鼠 种群数量 鼠类 繁殖 种群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