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8669篇“ 社会政策“的相关文章
- 社会政策
- 当代中国正处于走向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并重的新时代,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已然成为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其关键是加快社会政策体系的构建,建立健全与当代中国经济社...
- 何子英著
- 关键词:社会政策
- 社会政策
- 本教材吸收了国内同类教材的很多优点,着重介绍了社会政策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主要领域。主要内容包括:社会政策的概念、性质、功能,社会政策产生、发展、变革的历史和趋势,社会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估、调整的过程,社会保险政策、卫生政策...
- 王思斌主编
- 社会政策
- 收有《职业介绍所论》(君实译述),《劳动者失业保险制度》、《劳动者疾病保险制度》(杨端六译),《养老年金议》4篇文章。
- 胡钧著
- 关键词:社会政策
- 社会政策
- 分社会政策的性质暨其伦理的意义。指导社会政策所采用的方法,实行社会政策所遵循的途径3章。
- 朱亦松著
- 关键词:社会政策
-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政策之社会政策蕴涵初探
- 2024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农村集体经济在推动我国乡村社会的组织化和农业经营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关于农村集体经济政策的讨论都被置于经济学研究范式下,集中于产业经营和利益配置等内容,从而忽视了对其社会性内涵的发掘。从社会政策的研究视域出发,我国农村集体经济政策蕴含了发展性、治理性和保障福利性等社会政策内容,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其独特的社会性意蕴也经历了从新中国成立之初集体化时期的初步形成,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期间政策中家户主义过度凸显导致的社会性衰解,再到新世纪以来乡村振兴背景下基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社会性重构复归的阶段演进。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对农村集体经济政策之社会政策蕴涵的回应既是我国集体制传统构建完善的本质所在,也是农村社会发展转型的内在需求。
- 田毅鹏夏可恒
- 关键词:社会政策
- 中国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法制70年历史轨迹、制度特征和基本经验被引量:1
- 2024年
- 1949年以来,我国经历了国家职能的历史性转变,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制度发展亦呈现鲜明的阶段性特征。2021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了绝对贫困,标志着我国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建设进入了新阶段。本文以社会政策与社会立法为切入点,选择现代、广义社会福利理论视角,将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法制建设划分为六个主要阶段,概括社会福利政策与社会福利法制九大结构性特征,总结六大基本历史经验。总体来看,70余年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走过曲折坎坷、波澜壮阔的历程,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蕴含现代法治的普遍性规律。主要启示包括:家庭化保护应升级为国家层面的福利制度;现代社会发展应避免社会政策被经济政策化;最佳的社会政策也是最佳的经济政策;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关键在于推动现代社会福利财政制度建设。
- 刘继同周京
- 关键词:社会政策社会立法
- 社会政策视域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的演进及路径转向
- 2024年
- 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价值理念依托与实践行动导向,农村人居环境政策在多个维度上体现出突出的社会政策蕴涵。首先是治理主体维度的“社会性”,即在政府、市场、社会框架下,由政府主导,村集体组织,企业、社会组织、村民对农村人居环境主动参与的治理过程。此外,通过农村人居环境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治理内容的“生活性”维度直接体现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社会政策蕴涵,并在此基础之上,将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政策划分为萌芽、初创和形成等不同历史阶段,较为全面地分析了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政策的演进特点和历史性评价。同时,揭示出中国农村人居环境政策由“运动式”治理到“常态式”治理,推动主体由地方实践探索向中央主抓、央地协动,治理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以及技术治理与社会治理密切结合的路径转向。
- 田毅鹏吕龙
- 关键词:社会政策演进脉络
- 数字技术下的社会政策理念、类型及应用
- 2024年
- 随着数字化转型及数字技术在社会政策中的应用,探索数字技术下社会政策的发展成为重要议题。在数字技术作用于社会政策机制的背景下,基于技术驱动论、技术情境论和“技术—需求”论的视角,社会政策的发展存在三种类型,即数字技术型社会政策、为数字技术的社会政策和数字时代的社会政策。三者分别强调数字技术对社会政策的正向赋能,缩短了需求评估、组织实施与效果评估等政策执行周期;数字技术对社会政策的负向赋能,主张赋予基层政策执行者适度自由裁量权并积极关注数字弱势群体;数字时代衍生的新需求对社会政策的挑战,主张通过消解数字鸿沟发展终身教育与技能培训,构建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并进行回应。当下,我国正处于数字红利期,构筑数字中国的社会政策体系,不仅要警惕数字技术的反向赋能,还要关注数字技术带来的新社会风险。
- 卫小将卫小将
- 关键词:数字技术社会政策类型学分析
- 社会政策变革:一个认知社会学分析框架的提出
- 2024年
- 变革是政策研究的一个经典议题。本文尝试在认知社会学视域下发展一种解释社会政策变革的认知分析方法,探究变革背后政策的认知过程,明晰政策变革的内在逻辑。长期以来,政策研究大多集中于对变革的外生解释,倾向政策的内稳态假设,对变革的内生性根源的思考相对受限。认知社会学为解释政策的变革提供了一个前沿“解题”思路:政策变革基于众多缘由,但变革必然通过政策的认知调整来实现。基于此,本文发展了聚焦政策认知过程的认知分析框架,从理论立场、基本假设和分析要素三方面进行具体的理论提出。政策认知分析框架为政策变革研究提供了一般意义上的理论解释,其边际贡献在于将政策变革理论拓展为一种聚焦社会制度反身性的社会理论,阐明社会政策作为社会的认知系统及其对现实赋意的多极建构,揭示了政策变革伴随的政策认知过程动态。本文对政策认知过程的关注,也为理解政策变革与其思想、话语转变之间的关联提供了一个衔接的理论观点,为发展政策的强认知分析方法提供了一个讨论的起点。
- 柳静虹
- 关键词:社会政策
- 我国社会政策公平性的理论思考与提升路径
- 2024年
- 维护和提高社会分配的公平性是社会政策的重要功能之一。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需要通过社会政策助力共同富裕,要完成这一任务,就要进一步提升我国社会政策的公平性。这是一个既重要又复杂的任务。其重要性体现在公平性是由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公共资源的性质、人民群众的诉求等方面决定的,并且在社会政策水平提升和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新要求下公平性显得更加重要。其复杂性则体现在公众对公平性理解的差异、主体责任的复杂、运行机制的多样、社会政策目标与功能泛化以及社会政策公平性标准的复杂等方面。在过去20多年里我国社会政策的公平性有了较大提升,但目前在公共资金支出、服务提供水平和待遇获得水平等方面的均衡性仍存在不足。其原因既包括历史遗留和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客观原因,也有对公平性重视不够等主观原因。对此,首先要确定提高社会政策公平性的基本努力方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革社会政策的主体责任和资源供给体制,努力缩小社会政策的城乡差异与地区差异,重点加强和提升基础性民生保障体系,加强社会政策体系整合,通过社会政策各个领域的具体行动去积极提升社会政策的公平性。
- 关信平
- 关键词:社会政策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
相关作者
- 林卡

- 作品数:77被引量:784H指数:16
-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 研究主题:社会政策 社会质量 社会工作 社会管理 社会保障
- 唐钧

- 作品数:602被引量:2,660H指数:27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
- 研究主题:社会政策 长期照护 社会保障 老年服务 中国社会
- 王思斌

- 作品数:397被引量:5,940H指数:41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 研究主题:社会工作 社会政策 专业社会工作 社会 社会治理
- 刘继同

- 作品数:353被引量:2,482H指数:27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政策与管理学系
- 研究主题:社会福利 福利 社会政策 儿童福利 社会福利制度
- 李迎生

- 作品数:166被引量:2,800H指数:29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
- 研究主题:社会政策 社会工作 社会保障制度 中国社会 社会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