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726篇“ 社会形态“的相关文章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多维阐释
2025年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以物质生产劳动为基础,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准确把握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成功探索了东方社会发展的独特道路,最终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深化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发展。
付巍
关键词:文明社会形态
重解马克思的“社会形态”概念
2025年
社会形态”(Gesellschafts formation)是马克思创造并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自19世纪50年代提出,直至19世纪80年代,该概念始终是他剖析现代社会、观察非西欧世界、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理论工具。在马克思的原初语境中,社会形态概念综合了“社会”(Gesellschaft)与“形态”(Formation)两个特定部分。
韩蒙
关键词:社会形态
对马克思晚年社会形态理论两种研究思路的辨析
2025年
马克思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及其草稿中所表达的社会形态理论,是研究其晚年思想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因而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有学者在将这些文本与马克思的自然科学笔记进行关联性解读时,分别从地质学和生态学的视角对马克思晚年的社会形态思想进行了阐释,以期重构其理论框架。地质学研究思路基于马克思的“地质学笔记”,对晚年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的具体划分以及演进序列作出了新的诠释;而生态学研究思路则从马克思对俄国农村公社历史命运的关注中发现了其生态意识,认为马克思晚年共产主义思想出现了“重大转变”,走向了“去增长共产主义”。辩证审视这两种研究思路的合理性与局限性,能够更好地还原马克思晚年社会形态理论的思想原貌,深化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认知,从而为深入理解马克思晚年思想的理论性质提供新的视野。
张娥刘同舫
关键词:晚年马克思社会形态地质学生态学
《德意志意识形态》文化交往与社会形态关系论析——兼论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形态现代转化的中国道路
2025年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文化交往和社会形态关系的论述构成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重要内容。马克思认为前资本主义时期,战争与征服是不同地区、民族之间文化交往的主要构成方式。在考察资本主义时期文化交往和社会形态关系时,马克思指出,在民族历史进入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一是欧洲殖民扩张,大量移民输出至北美洲,迅速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二是以印度为代表,欧洲将自己先进的生产力、社会关系引入、复制到原来的欧洲殖民者征服的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国家和地区中,促使落后国家否定和超越自身原有的社会形态,直接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中国在被动纳入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中,坚守文化的自主独立,吸取西方近代文化中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近代复苏的成分,选择了一条中国文化和社会形态转型的特殊性道路,这是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没有思考过的,进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交往和社会形态关系的理论。
康庆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文化交往社会形态中国传统文化
马克思“社会形式”概念的历史科学意义——基于“社会形式”与“社会形态”的概念考辨
2025年
学界大多将“社会形态”看作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关键核心概念,较为轻视“社会形式”的独特价值,实际上这并不符合马克思的本意。依据MEGA考证,从概念的使用和表述来看,“社会形式”被使用的频率和范围都远大于“社会形态”;从理论内涵来看,“社会形式”相较于“社会形态”具有更为丰富的理论张力;而“社会形式”与“社会形态”概念考辨所形成的理论互释则具有澄清各种思想误读的重要作用。此外,“社会形式”的唯物史观意蕴和社会认识论意蕴,共同揭示出其相较于“社会形态”更为独特的历史科学意义。可见,“社会形式”具有比“社会形态”更为重要的理论地位,这一观点可深化我们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理解。
陈洪鑫郗戈
关键词:社会形式社会形态社会认识论唯物史观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体系建构的路径探索——以“黎虎三形态说”为中心
2025年
黎虎所提出的“无君群聚”社会—“王权众庶”社会—“皇权吏民”社会“三形态说”对于新时代探索建构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体系具有极为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该理论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历史实际、学术话语本土化作为建构目标,从而科学回答了建构什么样的社会形态理论体系之问。该理论坚持以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作为古史分期的标准、在研判历史演进和社会运行机制中实现理论创新、在历史实际中检验理论等方法论原则,从而系统回答了怎样建构社会形态理论体系之问。反思此说及其他社会形态理论学说,新时代在建构中国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体系时,还要处理好学术话语本土化与话语体系共识性的矛盾,避免落入“一刀切”的窠臼。
潘静李文才
关键词:社会形态理论唯物史观社会主要矛盾
技术封建主义:真实存在的社会形态抑或技术垄断下的虚妄悖论?——对西方“技术封建主义”思潮的批判与反思
2025年
数字技术犹如资本增殖的酵母,不仅以其强大的催化力加速了资本的积累与全球扩张,还孕育出了一种被西方学者鼓吹但与数字文明背道而驰的理论思潮——技术封建主义。平台与商家之间存在数据霸权与依附关系,而商家与用户则面临平台的隐性收割。这一双重逻辑悄然触发了封建主义表象在数字洪流中的悖论式复苏,并导致了其广泛性蔓延,更触动了对资本主义“再封建化”的深刻忧虑。从所有制关系、劳动关系和剥削方式三个方面剖析技术封建主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表现,以辨清“资本”与“封建”的本质分野;同时,逐一拂去西方学者对社会形态演变的片面解读、对阶级关系演变的错误认知、对技术价值的片面理解等“迷雾”,力求超越技术领域内的种种困顿与悖论,从而构建新型人类文明形态
杨倩倩关锋
社会形态的划分被引量:1
2024年
马克思提出了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后人错误地理解了他的意思提出了三种社会形态理论。社会形态划分的依据是剩余劳动的占有和使用方式。据此,可以把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单独划为社会主义社会,从而形成六种社会形态即原始共同体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时代演进序列。社会形态的跨越问题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要在实践中发展,是要在新的实践中而不是回到旧的实践中去发展,补课论发展不了马克思主义。人类文明新形态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在根本上属于社会主义社会形态
余斌
关键词:社会形态三形态说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研究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进行剖析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整套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学说,它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为开展社会形态研究提供理论前提。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诠释,纵向上...
薛立森
关键词:社会形态
马克思与社会形态概念
2024年
文章论述了社会形态概念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文章指出,人们往往错误地认为社会形态概念只与阿尔都塞的著作和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有关,但实际上它可以在马克思和列宁的著作中找到,并且是充分理解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为了说明社会形态概念的重要性,文章展示了这一概念是如何为有关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争论提供新思路的。
托尼·伯恩斯夏巍(译)林艺(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历史唯物主义

相关作者

冯天瑜
作品数:312被引量:900H指数:14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研究主题:封建 封建社会 辛亥革命 辛亥首义 中国文化
冯景源
作品数:88被引量:135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研究主题: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 社会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卡夫丁峡谷
张坤晶
作品数:35被引量:217H指数:7
供职机构: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研究主题:社会主义 社会形态 工匠 教学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
杨文圣
作品数:54被引量:181H指数:7
供职机构: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研究主题:社会形态 农村 社会保障 大众化 社会形态理论
赵纪河
作品数:22被引量:25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共中央党校
研究主题:社会形态 扶贫 演替过程 关系辨析 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