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76篇“ 氮肥效率“的相关文章
- 不同时期一次性施肥对夏玉米产量和氮肥效率的影响
- 2024年
- 在河南省鹤壁和原阳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不施氮(CK)、种肥同播(T1)、5叶期一次性施肥(T2)和10叶期一次性施肥(T3),对夏玉米生长发育、氮素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明确夏玉米包膜尿素1∶1配施普通尿素适宜的一次性施肥时期。结果表明,鹤壁和原阳T1处理产量最高,分别为12700 kg/hm^(2)和10945 kg/hm^(2),但与T2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较T3处理分别提高14.2%和10.9%;干物质积累量较其他处理分别提高5.6%~25.1%和1.6%~21.2%。不同生育期T1处理叶片SPAD值和叶面积指数均达最高。鹤壁和原阳T1氮肥表观利用率最高,分别为35.2%和35.5%,较其他处理分别提高5.6~14.7个百分点和3.2~13.6个百分点;氮素积累量较其他施氮处理分别提高13.8%~34.5%和14.5%~41.5%。T1处理土壤氮素依存率低于T2和T3处理。综上,种肥同播提高了夏玉米产量、氮肥效率、叶片SAPD值和叶面积指数,保持较高的氮素吸收速率,降低了土壤氮依存率,满足夏玉米整个生育期的氮素需求,实现了夏玉米高产和高效施肥。
- 石纹碹谭金芳李岚涛张倩王宜伦
- 关键词:夏玉米包膜尿素一次性施肥氮肥效率
- 一次性施肥对不同生态区夏玉米产量和氮肥效率的影响
- 2024年
- 为研究一次性施用缓(控)释肥对黄淮夏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于2021年在河南省6个试验点开展一次性施用控释尿素或缓释尿素配施普通尿素的田间试验。共设置9个处理:不施氮肥(CK),单施普通尿素(U1),农民习惯施肥(U2),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CRU)包括3∶7(CRU1)、5∶5(CRU2)、7∶3(CRU3)3种比例,缓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LCU)包括3∶7(LCU1)、5∶5(LCU2)和7∶3(LCU3)3种比例。研究控释尿素或缓释尿素配施普通尿素对夏玉米产量、氮素利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处理较不施氮增产11.6%~49.1%,平均产量表现为CRU>LCU>U(U1、U2),CRU和LCU平均产量较U分别提高23.3%和9.7%,其中CRU2产量最高,为9444.0 kg·hm^(-2),较其他施氮处理提高8.0%~33.6%,LCU2产量次之。CRU和LCU干物质积累量、穗粒数、千粒重较U均显著提高。CRU2氮肥表观利用率最高,为36.9%,LCU2次之,为33.2%。与U相比,CRU和LCU 0-40 cm NO_(3)^(-)-N含量较高,深层土壤(40-100 cm)NO_(3)^(-)-N含量明显降低,分别平均增收2186和995元·hm^(-2)。夏玉米产量可持续性指数与产量高低、变异系数均相关,CRU2和LCU2产量较稳定,可持续性较好。综合产量、氮素利用和经济效益,推荐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5∶5配施的施肥模式在黄淮夏玉米生产上一次性施用。研究结果可为夏玉米轻简化生产和氮肥高产高效提供依据。
- 石纹碹谭金芳张倩李岚涛王宜伦
- 关键词:夏玉米一次性施肥控释尿素缓释尿素
- 缓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对双季稻生长、氮肥效率和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
- 2024年
- 通过田间试验,设置无氮肥(PK)、常规施肥(NPK)、缓控释尿素一次基施(T1)、80%缓控释尿素+20%尿素一次基施(T2)以及80%缓控释尿素基肥+20%尿素施追肥(T3),共5个处理,研究不同氮肥施用对双季稻的籽粒产量及其构成、氮肥利用效率和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施缓释肥水稻产量明显提高,尤其是T2处理效果更好。T2处理早稻和晚稻有效穗数均是最高的,其次是T1、T3和NPK处理,PK处理最低。早稻缓释肥处理比NPK处理的籽粒吸氮量显著提高了18.5%~26.0%,秸秆吸氮量显著提高了12.7%~20.9%;晚稻缓释肥处理比NPK处理的籽粒吸氮量显著提高了24.4%~28.8%,秸秆吸氮量显著提高了18.4%~39.1%。T3处理晚稻秸秆吸氮量分别比T1处理和T2处理显著提高了17.5%和16.1%。施氮肥引起氮素在土壤中的累积,尤其是NPK处理,其氮素盈余量远高于施用缓释肥处理。无论是早稻还是晚稻,T3处理的氮肥表观利用率最高,其次是T2处理、T1处理,NPK处理最低。与NPK处理相比,施缓释肥处理的土壤水解性氮含量显著提高了12.8%~25.4%,铵态氮含量提高了177.7%~217.8%、硝态氮含量提高了94.2%~120.0%。T1处理水解性氮含量和硝态氮含量比T3处理分别显著提高了11.1%和13.3%,铵态氮含量比T2和T3处理分别提高了10.0%和14.5%。总之,在秸秆还田基础上,在施氮量相同的条件下,与常规一基二追氮肥施用方式相比,施用80%的缓控释尿素,配施20%的普通尿素一次性基施的施肥方法,能够保证水稻籽粒产量不下降的前提下,显著提升土壤供氮能力。
- 陈伟龙沈文英屠昌鹏曹雪仙
- 关键词:双季稻氮肥供氮能力
- 商品有机肥连续部分替代化肥对水稻产量和氮肥效率的影响被引量:6
- 2023年
- 为探明有机肥连续部分替代化肥对水稻生产的影响,田间试验设置连续不施肥、当年不施肥、常规施肥和商品有机肥部分替代4个处理,研究有机肥连续施用对水稻产量构成、养分吸收利用以及土壤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3年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水稻产量第一年比常规施肥略增2.7%,第二年略减2.6%,第三年增产1.1%;氮肥当季效率年际间变化大、而累积效率较稳定,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的氮肥累积利用率、累积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分别为53.5%、16.5 kg/kg和35.0,分别比常规施肥提高11.5百分点、34.1%和34.6%;表明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能稳定水稻产量、提高氮肥效率。
- 邹建祥宁运旺王孟兰苏舜
- 关键词:有机肥氮肥利用效率水稻
- 一种评估跨区域缩小冬小麦产量差与提高氮肥效率的方法
- 本发明属于农作物产量发展研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评估跨区域缩小冬小麦产量差与提高氮肥效率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先利用农业气象站点的田间观测资料,使用GLUE模块与试错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冬小麦的品种遗传参数;再根据研究区内土...
- 姚凤梅李勤英张佳华
- 缓控释氮肥施用对冷浸田单季晚稻生长和氮肥效率的影响
- 2023年
- 为明确缓控释肥在冷浸田上的应用效果,通过大田试验比较了不同地块不同水稻品种在不施肥(CK)、不施氮肥(PK)、一基二追常规施肥(NPK)、一次性基施缓控释肥(T1)和一次性基施80%缓控释肥+20%尿素(T2)条件下,单季晚稻的产量形成、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在两个试验点水稻籽粒产量平均表现均为T2>T1>NPK>PK>CK,尽管PK籽粒产量显著高于CK,T2、T1和NPK也比PK增产显著,但各施氮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施缓控释肥提高了水稻地上部氮含量和吸氮量,尤其是秸秆中氮含量和吸氮量达到了显著水平。与常规施肥相比,在月山下村和企石村T1和T2处理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了34.5%~60.4%和45.3%~49.7%。本试验条件下,缓释肥料一次基施的水稻籽粒产量与常规一基二施相近,但提高了氮肥利用率,实现了高产高效简化的施肥目标。
- 陈凯徐欣欣谢小聪王慧荣施黎云陈建民
- 关键词:氮肥吸氮量
- 氮素穗肥施用期对一季籼粳杂交稻氮肥效率、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2023年
- 2019-2020年在江西进贤以籼粳杂交稻甬优12为材料,在施氮量255kg/hm^(2)、基肥:分蘖肥:穗肥=4:3:3条件下,设置8个氮素穗肥施用期处理,研究其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剑叶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氮肥利用率和稻米品质的影响,探索一季籼粳杂交稻氮素穗肥的最佳施用期。结果表明,随着穗肥施用期的推迟,穗粒数和产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在抽穗前14d处理产量最高;抽穗后水稻剑叶SPAD值的变化则呈现不同的趋势,抽穗前35~14d施肥为逐渐降低,抽穗前7d至抽穗后14d为先升高后缓慢降低;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氮肥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以抽穗前14d或21d施穗肥处理最高。穗肥施用期对水稻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粒长和籽粒长宽比影响不显著,但显著影响垩白粒率和垩白度,随施用期推迟,垩白粒率和垩白度逐渐降低。总之,抽穗前14~21d是一季籼粳杂交稻的最佳氮素穗肥施用期,有利于提高抽穗后叶片SPAD值和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促进氮肥的吸收与利用,确保充足的穗数和较大的穗型,增产提质显著。
- 乐丽红刘凯丽陈忠平王斌强唐舟程飞虎张昆
- 关键词:氮素穗肥氮肥利用率稻米品质
- 施肥次数对小麦产量效益和氮肥效率的影响被引量:3
- 2023年
- 为缓解农业生产劳动力紧缺矛盾,本研究在江苏泰州姜堰高砂土上,开展减少施肥次数对小麦产量效益和氮肥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小麦产量和经济效益大小顺序为一基二追>一基一追>一次施肥,施肥成本顺序为一次施肥>一基一追>一基二追。一次施肥和一基一追的小麦产量比一基二追减少,其原因分别与每穗粒数和每平方穗数减少有关。小麦收获指数随施肥次数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较为明显。一次施肥显著降低氮肥利用效率而增加氮素盈余和氮素盈余率,与此同时偏生产力也有明显下降;一基一追和一基二追的氮肥效率和氮素盈余非常接近。相同施肥次数下,条播小麦的籽粒和秸秆生物量略高于撒播小麦,而秸秆生物量和氮素吸收量则明显高于撒播小麦。
- 许爱霞于倩倩王芹王宏泽宁运旺
- 关键词:小麦缓控释肥氮肥运筹
- 氮肥减量对连作晚稻产量及其构成和氮肥效率的影响
- 2022年
- 在高肥力条件下,研究氮肥减施对连作晚稻籽粒产量及其构成、氮素吸收及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可显著提高连作晚稻株高、有效穗数和地上部吸氮量;随着氮肥施用量的提高,不同施氮量处理间籽粒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没有显著变化,氮盈余量从71.0 kg/hm;提高到112.7 kg/hm^(2),氮素内部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显著下降。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氮肥减施15%,即施氮191.3 kg/hm;为最佳。
- 王朝贤王宝档董作为
- 关键词:连作晚稻氮肥利用率
- 缓释氮肥与尿素配施对早稻产量和氮肥效率的影响被引量:4
- 2022年
- 在2个试验地点,以早籼杂交稻陵两优0516号为试材,设不施氮肥(PK)、80%缓释氮肥+20%尿素氮肥一次基肥(T1)、70%缓释氮肥+30%尿素氮肥一次基肥(T2)及常规施肥模式基肥+2次追肥(简称一基二追)(NPK)为对照,研究缓/控释肥料和普通尿素不同比例组合一次基施对早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植株氮含量和氮肥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一基二追常规施肥模式相比,在2个试验地点缓/控释肥料与普通尿素不同比例一次基施在籽粒产量及其构成、植株中氮含量、氮素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方面无显著差异。而在仙居,T2处理籽粒吸氮量比常规施肥处理高31%,差异显著(P<0.05);水稻吸收的氮绝大部分被储存在籽粒中,而秸秆中氮累积量只占地上部吸氮量的20%~30%。在施氮肥条件下每生产100 kg籽粒,早稻平均需要吸收氮2.11 kg,需要施氮2.4 kg。本试验条件下,缓释肥料与普通尿素按不同比例一次基施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与常规一基二追相近,实现了高产高效简化的施肥目标。
- 王宝档王朝贤董作为陈庆梅
- 关键词:缓控释肥料氮素吸收氮肥效率
相关作者
- 王宜伦

- 作品数:178被引量:1,690H指数:23
- 供职机构: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 研究主题:夏玉米 冬小麦 夏玉米产量 冬小麦产量 氮肥效率
- 谭金芳

- 作品数:228被引量:2,914H指数:30
- 供职机构:河南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夏玉米 冬小麦 小麦 夏玉米产量 玉米
- 宁运旺

- 作品数:143被引量:1,180H指数:19
- 供职机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 研究主题:甘薯 水稻 施肥 养分吸收 化肥
- 陶静静

- 作品数:10被引量:70H指数:5
- 供职机构: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 研究主题:夏玉米 夏玉米产量 氮肥效率 冬小麦产量 配施
- 王海标

- 作品数:14被引量:88H指数:6
- 供职机构: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 研究主题:夏玉米 夏玉米产量 氮肥效率 冬小麦 配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