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50篇“ 氮素吸收量“的相关文章
- 不同栽培方式番茄氮素吸收量及理论施氮量
- 2024年
- 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及茬口下番茄产量、地上部氮素吸收量和生产1 000 kg果实需氮量的差异,根据目标产量给出田块尺度理论氮素推荐量,为不同栽培条件下番茄氮肥的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指导。收集国内外有关番茄氮素利用的文献43篇,统计分析露地、设施冬春茬和设施秋冬茬栽培条件下番茄的产量、地上部氮素携出量和形成1 000 kg果实需氮量;根据不同产量水平,计算1 000 kg番茄果实需氮量的变化;用理论施氮量的方法计算不同目标产量下番茄的理论施氮量。分析表明,露地、设施冬春茬和设施秋冬茬番茄的产量、地上部氮素携出量和形成1 000 kg果实需氮量存在明显差异。设施冬春茬番茄的产量最高为98.5t/hm^(2)(n=159),是露地和设施秋冬茬番茄产量的1.3倍。设施冬春茬地上部氮素携出量为239.3kg/hm^(2)(n=126),高于露地和设施秋冬茬。与产量和地上部氮素携出量不同,设施秋冬茬形成1 000 kg番茄果实的需氮量最高,为2.75 kg(n=99),设施冬春茬和露地相接近,分别为2.43 kg(n=126)和2.44 kg(n=123)。番茄产量和地上部氮素携出量之间有显著的线性相关性,番茄产量随地上部氮素携出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番茄产量和地上部氮素携出量受水肥投入影响,灌溉量对番茄产量的影响极显著,随灌溉量增加产量先缓慢上升后下降,但灌溉量对番茄地上部无显著影响。番茄产量水平在<55、55~85、85~115、115~145、>145t/hm^(2)时,生产1 000 kg果实的需氮量分别为3.17、2.38、2.27、2.25和2.25 kg。番茄形成1 000 kg果实的需氮量随着产量水平的增加反而呈现降低的趋势。理论施氮量的计算简单易推广。番茄目标产量在50~150 t/hm^(2)时,露地、设施冬春茬和设施秋冬茬番茄的理论施氮量范围分别在182~547、183~549和206~619 kg/hm^(2),露地番茄和设施冬春茬番茄的理论推荐施氮量相近。不同栽培形式和岔口�
- 邓小芳程于真杨明霞陈竹君周建斌
- 关键词:番茄
- 一种估测迟菜心封行期地上部氮素吸收量的高光谱反演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估测迟菜心封行期地上部氮素吸收量的高光谱反演方法,涉及高光谱数据在种植业的应用技术领域。本发明的方法通过采用近红外光谱仪或高光谱相机在特定波段测定封行期迟菜心的光反射率,并计算光谱参数Sec值和Sabd值...
- 彭智平黄继川陈水森涂玉婷许杨贵彭一平钟文亮李珠娴梁健仪
- 小麦蚕豆间作提高氮素吸收量的优势及其相关环境因子的贡献分析
- 2024年
- 在明确间作作物提高氮素吸收利用的基础上,探讨间作体系氮素的种间关系以及相关环境因子的贡献,为阐明间作养分高效利用优势提供一定数据支撑。通过两年(2021—2023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在不施氮(N0)、低氮(N1,N 90 kg/hm^(2))、常规施氮(N2,N 180 kg/hm^(2))和高氮(N3,N 270 kg/hm^(2))4个施氮水平下,研究了小麦蚕豆间作对氮素收获指数、系统氮素生产力及其氮素种间关系的影响,并基于ABT(aggregated boosted tree)和network分析,结合相关环境因子综合探讨其对间作促进氮素吸收利用的作用贡献。结果表明,与单作处理相比,两年的间作小麦氮素收获指数平均增幅5.30%,间作蚕豆显著性增加15.55%,间作体系的氮素系统生产力均值达到66.47 kg/hm^(2)。不同处理下小麦和蚕豆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氮素种间竞争,其相对种间竞争强度分别为-0.83和-0.73,其氮素种间相对关系指数范围分别为0.087~0.11(小麦)和0.047~0.12(蚕豆),体现出了不同程度的间作互利效应,较蚕豆而言,间作小麦氮素相对种间竞争力平均达到了0.43,表现出明显的种间竞争优势。对于土壤环境因子和氮素种间关系指标对氮素收获指数的贡献率,单作小麦和蚕豆的第一贡献因子均为速效钾和氮素相对种间竞争强度,间作小麦的第一贡献因子为碱解氮和氮素种间相对关系指数,间作蚕豆为碱解氮和氮素相对种间竞争强度。小麦蚕豆间作提高了氮素收获指数,在氮素种间竞争的同时保持了体系的氮素互补作用以及小麦的氮素竞争优势地位,并通过改善土壤碱解氮以及氮素种间相对关系指数等因子的相对贡献,稳定了间作体系的氮素系统生产力和氮素吸收利用的优势。
- 张晓怡吴润娟杨欢冯瑞宋志姣谢雯颖任家兵
- 关键词:小麦蚕豆间作
- 氮肥对棉花产量和氮素吸收量影响的Meta分析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定量评价棉花产量和氮素吸收量对施氮的响应及其影响因素,为科学施用氮肥提供参考。【方法】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2002–2019年符合研究要求的43篇文献数据按照种植时段、种植区域、土壤类型、种植密度、施氮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全氮含量、土壤碱解氮含量、土壤速效磷含量、土壤速效钾含量等进行分组,以不施氮肥为对照,探讨施氮对棉花产量和氮素吸收量影响的综合效应。【结果】在2008–2013年棉花产量增量幅度(36%)与氮素吸收量提升幅度(51%)均显著高于2002–2007年(20%、34%)和2014–2019年(28%、33%)。施氮量为300–450 kg·hm^(−2)时棉花产量和氮素吸收量(38%、58%)显著高于施氮量>450 kg·hm^(−2)(30%、54%)和施氮量<300 kg·hm^(−2)(27%、31%)。西北区施氮肥对棉花产量提高幅度最高(45%),但氮素吸收量提高幅度最低(35%);华中区对棉花产量提高幅度最低(25%),但氮素吸收量提高幅度最高(65%);华东区居中(33%、38%)。棉花产量和氮素吸收量在种植密度<5万株·hm^(−2)(40%、62%)时显著高于5万~10万株·hm^(−2)(33%、35%)和>10万株·hm^(−2)(18%、37%)。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棉花产量和氮素吸收量有下降趋势。黏土施用氮肥后棉花产量和氮素吸收量提高幅度(40%、56%)显著高于砂壤土(25%、28%)和壤土(36%、39%)。在土壤有机质>15 g·kg^(−1)、土壤碱解氮含量50~100 g·kg^(−1)、土壤速效磷含量15~30 mg·kg^(−1)、土壤速效钾含量>300 mg·kg^(−1)情况下,施氮较不施氮棉花产量提高幅度较高。在土壤有机质10~15 g·kg^(−1)、土壤全氮含量>1.6 g·kg^(−1)、土壤碱解氮含量>100 g·kg^(−1)、土壤速效磷含量15~30 mg·kg^(−1)、土壤速效钾含量<200 mg·kg^(−1)情况下,施氮较不施氮棉花氮素吸收量幅度较高。【结论】施入300~450 kg·hm^(−2)氮肥是提高和维持棉花高产的重要措施。
- 周燕孙洋洋胡志伟迟春明
- 关键词:施氮棉花氮素吸收量META分析
- 化肥配施有机肥提高玉米产量、氮素吸收量和籽粒锌含量被引量:7
- 2022年
- 【目的】研究化肥配施有机肥的条件下,分析有机无机配施对玉米生长与营养状况,为玉米减施增效提供技术支撑。【方法】设5个处理,3次重复,CK:不施肥;PK:施用磷钾肥,不施氮肥;NPK:施用氮磷钾肥;NPKZn:施用氮磷钾肥和锌肥;NPKM:施用氮磷钾肥和有机肥。【结果】与常规施肥相比,化肥配施有机肥提高了玉米产量,平均增产6.5%,N素吸收量增加4.5%,籽粒Zn浓度增加3.25 mg/kg。【结论】化肥配施有机肥可以显著提高玉米产量、N素吸收量和籽粒Zn浓度,是化肥减施增效的有效措施。
- 李亚莉哈丽哈什·依巴提哈丽哈什·依巴提李青军
- 关键词:化肥有机肥玉米
- 一种提高作物育苗期氮素吸收量的营养添加料及其制备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作物育苗期氮素吸收量的营养添加料,由于作物苗期生长对氮素的吸收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作物后期的生长水平,因此本发明的营养添加料使用锯末、秸秆、棉籽壳等易得富氮农家废弃料作为原料,发酵得腐熟料不仅具有大量作物...
- 张波
- 文献传递
- 麦棉套作模式下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及氮素吸收量的影响被引量:2
- 2015年
- 在麦棉套作模式下,设纯氮施用量45、90、135、180、225、270和315 kg/hm^2计7个处理,以不施用氮肥处理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孕穗期小麦旗叶SPAD、植株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植株氮素含量和吸收量、籽料氮素含量和吸收量、小麦产量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施氮处理的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植株干重、植株氮素含量和吸收量基本呈增加趋势,小麦籽粒氮素吸收量、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其中,施氮量225 kg/hm^2处理产量最高,施氮量180 kg/hm^2处理次之。施氮处理的上述指标值均跃CK,除植株干重外,施氮量180-315 kg/hm^2处理的其他指标值差异均不显著,且基本显著跃其他施氮处理。施氮处理的氮素农学效率和生产效率均约CK,且随施氮量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其中施氮量270和315 kg/hm^2处理的氮素农学效率显著约其他施氮处理,氮素生产效率显著约施氮量45-180 kg/hm^2处理。综合考虑产量和成本,认为麦棉套作种植模式下小麦季的适宜施氮量为180-225 kg/hm^2。
- 王树林刘文艺祁虹王燕张谦冯国艺林永增梁青龙
- 关键词:麦棉套作施氮量小麦氮素吸收量
- 中国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量对高效氮肥响应的整合分析被引量:51
- 2014年
- 【目的】运用整合分析方法(meta-analysis),首次在大尺度范围定量研究高效氮肥施用对中国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量的影响,以评估高效氮肥施用的经济效益并为高效氮肥在中国推广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搜集整理国内外48篇文献的大田试验数据资料,建立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量数据库,进而应用整合分析方法,比较分析高效氮肥施用对中国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量的整体影响及高效氮肥的有利施用条件。【结果】与施用常规化肥相比,高效氮肥施用使中国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量分别增加了7.5%(95%置信区间:6.7%—8.4%)和10.5%(95%置信区间:9.5%—11.4%)。分析其影响因素,发现在碱性土壤(pH≥7.5)施用高效氮肥使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量分别提高了约10.5%和18.8%,其效果好于在酸性(pH≤6.5)和中性(pH 6.5—7.5)土壤上施用;包膜缓/控释氮肥较稳定性氮肥有效,尤其在氮素吸收量方面,硝化抑制剂与常规氮肥相比没有影响,而包膜缓/控释氮肥则使氮素吸收量提高17.9%;高效氮肥仅作为基肥一次性施入土壤使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量较分次施入土壤分别提高了4.2%和7.5%,同时可以考虑将高效氮肥与常规肥料混合施用,既节省费用,又可以取得同样的增产效果;当施氮总量为120—180 kg·hm-2时,高效氮肥的增效作用最为明显,分别使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量提高6.5%和12.1%;就地域分布而言,在中国北方施用高效氮肥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使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量较南方施用高效氮肥分别提高了3.4%和3.0%。【结论】在中国稻田中(尤其是碱性土壤)施用高效氮肥,尤其是包膜缓/控释氮肥(作为基肥一次性施入土壤),且控制施氮总量在120—180 kg·hm-2时,对提高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量效果较好。在中国稻田中,硝化抑制剂,尤其是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对提高水稻氮素吸收量效果不佳;高效氮肥在中国稻�
- 苑俊丽梁新强李亮叶玉适傅朝栋宋清川
- 关键词:水稻氮素吸收量
- 非豆科作物套种时间对减少烤烟后期氮素吸收量的研究被引量:7
- 2011年
- 采取田间原位培养和室内好气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对籽粒苋、黑麦草两种非豆科作物不同套种时间降低烤烟生长后期土壤氮素矿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籽粒苋、黑麦草两种非豆科作物与烤烟进行合理套种时,能参与竞争吸收土壤中的养分。田间试验条件下,烤烟移栽后35、49 d套种籽粒苋,49 d套种黑麦草,移栽后105 d氮素矿化分别减少了65.81%、54.57%和65.90%,与对照形成显著差异;室内培养条件下,烤烟移栽后49 d套种籽粒苋,移栽后49~77 d时显著降低了培养矿化量,有助于减少烤烟后期的氮素吸收。表明套种籽粒苋和黑麦草均对吸收植烟土壤过剩养分有一定的作用,以烤烟移栽后49 d套种黑麦草或籽粒苋效果最佳。
- 孙健李志宏张云贵夏昊
- 关键词:烤烟籽粒苋黑麦草氮素
- 不同氮素吸收量与利用率油菜品种产量及氮素分配的差异
- 本研究于2008-2010年度分别以66份甘蓝型常规油菜品种(系)为试验材料,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分别以氮素吸收量和氮素利用率(以氮素籽粒生产效率表示)从低到高分为低、中、高三种氮素吸收量类型和低、中...
- 殷璀艳
- 关键词:甘蓝型油菜氮素吸收量氮素利用率
- 文献传递
相关作者
- 刘强

- 作品数:559被引量:3,803H指数:30
- 供职机构:甘肃农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 研究主题:油菜 水稻 有机无机肥配施 APSIM模型 氮代谢
- 宋海星

- 作品数:190被引量:1,822H指数:24
- 供职机构:湖南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油菜 氮效率 养分吸收 籽粒产量 猪粪堆肥
- 彭建伟

- 作品数:229被引量:1,545H指数:21
- 供职机构:湖南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油菜 水稻 氮代谢 早稻 氮肥利用率
- 谢桂先

- 作品数:168被引量:1,463H指数:22
- 供职机构:湖南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水稻 油菜 有机肥 氮代谢 猪粪堆肥
- 荣湘民

- 作品数:331被引量:2,847H指数:29
- 供职机构:湖南农业大学
- 研究主题:油菜 水稻 有机无机肥配施 有机肥 氮肥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