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80篇“ 气候变迁“的相关文章
- 气候变迁
- 本书生动地描写了气候变迁史中的主要事件,世界及中华文明的产生与气候的关系;介绍了气候变化理论的诸种观点。
- 柳又春
- 关键词:气候变化普及读物
- 气候变迁中的身体现象学之身体心智、气候危机与人类共识
- 2024年
- 漫长的气候变迁为产生人类身体心智创造了条件,人类的身体图式和身体意象也是适应气候环境变化而形成的有形状、有大小的身体心智。科学排斥可知可感的主体性视角,身体离场使得科学把同一性世界切割成功能化的碎片。人的身体就是时间的主张认为,赛博格人不具有身体内时间的连续性,是与身体无法紧密互动的外来物。身体欲望、生育能力、气候病与末日大洪水,是人造气候对具有历史性和共在性等属性的身体造成的不利影响。主体间性是身体化的主体之间的共识关系,在理论上使形成气候共识成为可能。本文观点是在身体现象学框架下推演出的初步结论。
- 王积龙吴馨竹
- 关键词:气候变迁主体间性
- 提高历史教师史料实证能力的途径探究——以气候变迁与王朝更迭的关系为例
- 2024年
-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20修订)》指出:“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史料实证是历史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五大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
- 杨建清
-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程气候变迁去伪存真
-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诺利—瑞替期之交气候变迁及其驱动机制
- 2024年
- 【目的】晚三叠世诺利—瑞替期之交(Norian-Rhaetian Transition,NRT)的古气候—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且伴随着全球性的碳同位素负漂和生物绝灭事件。目前多数NRT研究均聚焦于特提斯域的浅海相地层,而关于NRT时期陆地的气候与环境变迁及其驱动机制的研究还非常缺乏。【方法】为了解决这一科学问题,对四川盆地西北部以河流相和沼泽相沉积为主的诺利—瑞替阶剖面(须家河剖面)进行研究。利用主、微量元素分析,重建了四川盆地须家河组NRT时期的古气候演化过程并探讨了其驱动机制。【结果】须家河组诺利末期(剖面:105.5~129.5 m)古气候指数CIA、Rb/Sr相对较高,R值相对较低(平均值分别为73、1.2、8.2);诺利—瑞替期界线处(剖面:129.5~135 m)CIA、Rb/Sr相对较低,R值相对较高(平均值分别为61、0.5、13.5)。【结论】四川盆地须家河组NRT时期气候波动频繁,诺利末期以温暖湿润的气候为主,到了诺利—瑞替期界线附近,发生了一次短暂的降温事件。须家河组NRT时期湿暖—干冷的古气候变化和诺利—瑞替期界线处的降温事件主要受到晚三叠世盛行于泛大陆中的超级季风控制,但不排除同时期的火山活动和野火事件对古气候系统的影响,然而火山活动、野火事件以及气候环境变化三者间的互馈机制,需要进一步明晰。
- 陈俞超金鑫杜怡星张云望李滨兵时志强
- 关键词:晚三叠世须家河组古气候四川盆地
- 新一代曾天依:漫步世界顶级学府 探索全球气候变迁
- 2024年
- 曾天依的研究不仅涉及风向和洪水风险的探索,还致力于帮助社会适应天气变化带来的挑战。2024年2月5日,在斯坦福大学举办的一场前沿科技研讨会上,一位华裔女生的演讲获得了在场教授们的热烈掌声,而这些教授,大多是全球机器学习领域的顶级研究者,这位女生名叫曾天依,是麻省理工学院的人工智能专业博士,她演讲的主题是《多模态机器学习与全球气候适应》。
- 胡嘉琦
- 关键词:人工智能全球气候
- 中国历史气候变迁与中医学派
- 2023年
- 考镜源流,从新视野窥探中医学派发展脉络,探讨近两千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迁与中医学派的关系。认为气候变迁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医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寒冷时期多出现用药偏温热的学派,如伤寒派、温补学派、火神派,温暖时期常出现用药偏寒凉的学派,如河间学派、温病派。
- 郭瑞刘梦娇杨骏李巍
- 关键词:气候变迁中医学派
- 竺可桢曲线 揭秘中国近5000年气候变迁
- 2023年
- 一个简单的数学坐标、一条弯曲起伏的温度曲线,串起了中国近5000年的气候变化,这就是著名的竺可桢曲线。它将中国的历史气候演变与历史年代相对应,是最早对中国各个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的定量分析成果。史海钩沉古为今用研究人员通过寻找古气候的“蛛丝马迹”,古为今用,可以掌握和揭示气候变化的规律。
- 邵鹏程
- 关键词:气候变迁古为今用气候演变温度曲线
- 因应气候变迁水资源调适系统的高强度道路
- 一种因应气候变迁水资源调适系统的高强度道路,包括设有中空单元体的结构系统模板经混凝土浆灌注凝固结合成地下结构空间,再于地下结构空间上方铺设为道路或铺面而成,所述中空单元体至少设有一片结构模板及多个侧板结合而成;该模板上表...
- 陈瑞文
- 两汉之际气候变迁与丝绸之路长安—洛阳路段的繁荣
- 2023年
- 生态条件是文明发育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自西汉晚期到东汉,气候由温暖湿润转为干燥寒冷。气候变迁导致草原民族内附而汉王朝北边居民南下,大量移民转徙江南。这一历史演变对丝绸之路史的动态进程也发生了影响。由于关东地区经济地位的提升,洛阳成为行政中心和文化中心,丝绸之路长安—洛阳路段交通具有了影响世界史的作用。河洛地区基础雄厚的文明积累对远国异族产生了影响,而中原社会生活也因此显现出积极接受由丝绸之路西来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诸多迹象。丝绸之路史、河洛地方史与生态环境史研究,都应当就此有所关注。
- 王子今
- 关键词:丝绸之路西汉晚期生态环境史气候变迁草原民族
- 两汉之际气候变迁与丝绸之路长安—洛阳路段的繁荣
- 2023年
- 气候变迁作为基本生态条件的变化影响社会生产与社会生活,也在一定意义上影响历史走向。两汉之际的气候变迁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向东南方向移动的背景。当时,北方大量移民南流。王莽设定“五都”,而“洛阳称中”,已经承认关东的经济地位。王莽经营“东都”的规划因新莽王朝的覆灭而终止,却在东汉王朝建立之后由刘秀实现。于是东汉一代,丝绸之路长安—洛阳路段空前繁忙。大量胡商真正进入中原,洛阳成为他们贸易活动的中心。胡商活跃的历史记录,洛阳已经远远超过长安。洛阳因此成为国际化都市。北匈奴使团请求与“西域诸国胡客”一同前来洛阳,是贸易史及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史上的重要信号。在执政集团上层的带动下,洛阳士民在消费生活中也喜爱来自西北异域的产品,诸多考古发现证明了这一现象。这一情形,体现了丝绸之路长安—洛阳路段的历史作用,而中原河洛地方长久的文明积累,也影响了世界史的走向。
- 王子今
- 关键词:两汉之际气候变迁胡商国际都市
相关作者
- 徐钦琦

- 作品数:78被引量:368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 研究主题:中更新世 更新世 气候变迁 第四纪 哺乳动物群
- 王苏民

- 作品数:197被引量:4,488H指数:39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 研究主题:古气候 湖泊 气候变化 湖泊沉积 青藏高原
- 程捷

- 作品数:78被引量:432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研究主题:早更新世 黄河源区 气候变迁 旅游地学 哺乳动物
- 朱大岗

- 作品数:212被引量:1,206H指数:24
-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 研究主题:札达盆地 西藏纳木错 青藏高原 西藏阿里札达盆地 西藏札达盆地
- 赵希涛

- 作品数:156被引量:2,035H指数:28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 研究主题:第四纪 西藏纳木错 全新世 湖相沉积 古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