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6篇“ 暖湿气候“的相关文章
2019/2020年冬季我国暖湿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被引量:14
2020年
2019/2020年冬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显著偏高,降水异常偏多,气候总体表现为"暖湿"的异常特征。异常成因分析表明:2019/2020年东亚冬季风强度较常年同期偏弱,西伯利亚高压异常偏弱,季节内冬季风强度阶段性变化特征显著;北极极涡收缩于极地,强度偏强,AO为异常偏强的正位相,乌拉尔山阻塞高压活动偏弱,东亚槽偏弱,欧亚中高纬以纬向环流为主;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位置偏西偏北,印缅槽阶段性活跃,二者有利于太平洋和印度洋水汽向我国输送。受北半球环流异常的影响,我国冬季出现了"暖湿"的异常特征。进一步对东亚冬季风偏弱的可能原因分析表明:2019年秋冬季赤道中太平洋暖海温发展,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Nino3.4指数均大于0.5℃,这种类中部型El Nino海温异常有利于激发偏强、偏北的西北太平洋反气旋,进而抑制了东亚冬季风的发展和南下;此外,冬季北半球极涡收缩于极地,强度偏强,AO持续异常偏强的正位相,均不利于乌拉尔山阻塞高压的发展,且东亚大槽明显偏弱,共同导致了欧亚中高纬地区以纬向环流为主,东亚冬季风偏弱。
赵俊虎宋文玲柯宗建
关键词:东亚冬季风大气环流海温异常
暖湿气候区植被恢复的种籽配方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暖湿气候区植被恢复的种籽配方,该种籽配方由基础配方和功能配方构成,其中,基础配方由以下组分的重量百分比组成:云南松20%,旱冬瓜20%,马桑10%,旋叶香青20%,介质‑粘壤土30%;功能配方由以下组分的...
方震东
文献传递
青藏高原30—40ka B.P.暖湿气候事件对川西河谷地质环境的影响被引量:13
2016年
青藏高原在末次冰期晚期(30—40 ka B.P.,相当于MIS3a阶段)出现的暖湿气候事件强烈地影响了川西高原东缘河流地质生态环境。表现在深切河谷中普遍发育大型滑坡、泥石流、冲洪积扇体等灾变事件和古堰塞湖沉积。本文重点剖析了岷江上游、大渡河中游大型堵江事件的地形地貌特点、沉积物发育特征、沉积年代学、新构造背景等,同时分析了黄河上游玛曲段大型冲-洪积扇体的沉积特征与时代。结果表明在川西高原东缘深切河谷普遍存在距今30—40 ka时期的堵江事件,而这一时期在黄河上游发生大型冲-洪积事件和黄河袭夺若尔盖古湖事件,二者均与青藏高原末次冰期暖湿事件同步。研究认为这期急剧气温变化增强了河谷侵蚀和卸载能力,而东缘强烈的地震断层活动又触发了突发事件的发生,暖湿气候事件与新构造运动在时空上的耦合共同塑造了晚更新世晚期川西高原东缘深切河谷系统特殊的地质生态环境及其演变。
张岳桥李海龙李建
关键词:KA川西高原
黑龙江2012年后由暖干转暖湿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一个全球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关注与重视。研究气候变化及预测,就是更好掌握气候变化规律趋利避害,制定长远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特别对农业、水利、生态环境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1-3]。1降...
林谦潘华盛
关键词:气候变化
文献传递
暖湿气候爬上“世界屋脊”
2014年
过去拉萨往往是半夜下雨白天晴,现在则出现了连日细雨绵绵的江南景致;过去当地人穿着厚衣服度夏,现在则换上汗衫短裤;过去湖泊大量萎缩,近年来则大肆扩张以至淹没草场……多种迹象表明,青藏高原“暖湿化”加剧。而这背后的“推手”指向全球气候变暖。
黄兴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暖青藏高原湖泊
柴达木盆地暖湿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由于全球气候显著变暖和水循环加快,柴达木盆地中东部于1987 年气候发生由暖干向暖湿转型变化。随着气温上升,降水量和盆地中东部径流量连续多年增加,潜在蒸散量下降,湖泊水位显著上升,降水日数明显增加,植被覆盖率增加,沙尘暴...
戴升申红艳李林王振宇肖建设
关键词:气候转型柴达木盆地
文献传递
柴达木盆地暖湿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由于全球气候显著变暖和水循环加快,柴达木盆地中东部于1987年气候发生由暖干向暖湿转型变化。随着气温上升,降水量和盆地中东部径流量连续多年增加,潜在蒸散量下降,湖泊水位显著上升,降水日数明显增加,植被覆盖率增加,沙尘暴日...
戴升申红艳李林王振宇肖建设
关键词:气候转型柴达木盆地
文献传递
40~30kaBP中国特殊暖湿气候与环境的发现与研究过程的回顾被引量:30
2009年
40~30 ka BP在过去被认为是末次冰期的间冰阶,温度稍高,但仍在冰期内.20世纪90年代西昆仑山古里雅冰芯记录研究首次指出,当时气温可能高出现代4℃,即为以前所不知的间冰期.追踪同期湖泊沉积,孢粉与古生物,黄土与沙漠地区古土壤,石灰岩洞穴中石笋,古河道,滨海地区海相沉积等多种记录,集成研究表明,当时青藏高原与西北干旱区有许多淡水大湖,降水量远比现代丰沛,导致外流水系扩大,如青海境内的黄河上游水系形成.暖湿气候条下,森林分布区向北向西大范围扩展,华南热带喜湿热的陆均松(Dacrydiumsp.)北界移至22°~24°N,表明当时热带气温高于现代2℃左右,降水量也有较大增加.长江下游石笋资料和北方半干旱、半湿润区的植物、古土壤、河道沉积资料均表示降水增加,森林覆盖度大.由于冰川和极地冰盖萎缩,海平面上升,给合若干地区地面沉降,海河下游、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均出现相当规模的海侵.上述涉及全中国的特殊暖湿环境的形成与地球轨道运行岁差周期变化导致中低纬度日射增强,致使温度升高,季风区与西风带降水量都有显著增加关系密切,而植被改善又对温度和湿度有正反馈作用.
施雅风赵井东
关键词:古里雅冰芯岁差周期
暖湿气候对赛里木湖的影响被引量:16
2003年
赛里木湖集水面积 14 0 8km2 ,湖面面积 4 5 7km2 ,最大水深 86m ,总蓄水量 2 10× 10 8m3 ,是新疆最大的高山湖泊 ,湖面海拔 2 0 73m ,四周高山环绕 .2 0世纪 80年代以后 ,赛里木湖及邻近地区 ,气温逐渐升高 ,降水增多 ,气候趋向暖湿 .2 0世纪 80年代气温比前 2 0a平均升高 0 .4~ 0 .6℃ ,90年代气温比 80年代升高 0 .3~ 0 .4℃ ,比前 2 0a平均升高 0 .7~ 1.0℃ ,比前 30a平均升高 0 .6~ 0 .8℃ .2 0世纪 90年代 ,切德克水文站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多 5 .4 % ;匹里青水文站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多7.0 % ;温泉气象站增加最多 ,比多年平均增加 2 0 .3% .赛里木湖相邻地区降水径流增多 ,赛里木湖区的降水径流增大 ,导致湖水位上升 .
马道典张莉萍王前进曾庆江姜逢清王亚俊胡汝骥
关键词:暖湿气候气温降水量水位
40~30ka B.P.中国暖湿气候和海侵的特征与成因探讨被引量:145
2003年
40~ 30kaB .P .相当于末次冰期 (75~ 1 0kaB .P .)中的大间冰阶或海洋氧同位素第 3阶段的晚期 (MIS 3a) ,已有测年记录的冰芯、湖泊沉积、孢粉与古生物、黄土与沙漠地区古土壤、石灰岩洞穴中石笋、古河道沉积、滨海地区海相沉积等 7种记录指示我国各区域的湿润程度即降水量高于现代 ,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尤为显著。西部和华南地区的温度明显高于现代 ,但较多的孢粉研究者认为东北、华北和长江流域的温度略低于现代。降水量的增加对内陆水系的合并和外流的黄河和长江流域等产生重大影响。渤海西侧、长江三角洲南北与珠江三角洲南部出现重大海侵 ,当时海平面高度仅低于现代海平面 8~ 1 0m。当时暖湿气候与海侵的主要动力是岁差周期导致的中、低纬度太阳高辐射所提供的热力促使冰盖消融萎缩 ,海洋扩涨 ,青藏高原热低压增强 ,吸引季风降水 ,中、低纬度区海洋加热蒸发 ,增强夏季风与西风环流的水汽含量导致我国全境暖湿。高分辨率的西昆仑山古里雅冰芯记录和南京汤山洞穴石笋记录表明气候有许多百年级高频振荡波动 ,不是稳定暖湿 ,要作更深入研究才能说明其表现和影响。
施雅风于革
关键词:暖湿气候海侵夏季风西风环流古气候太阳辐射

相关作者

白友良
作品数:21被引量:32H指数:4
供职机构:西北核技术研究所
研究主题:湖相沉积物 暖湿气候 北岸 晚更新世 湖相沉积
施雅风
作品数:162被引量:6,360H指数:43
供职机构:科学普及出版社
研究主题: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 冰川 古气候 环境变化
胡汝骥
作品数:73被引量:3,302H指数:2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气候变化 冰川 干旱区 绿洲 气候转型
于革
作品数:181被引量:1,074H指数:21
供职机构:黑龙江省科学院
研究主题:古气候 气候变化 中全新世 气候模拟 末次盛冰期
沈永平
作品数:207被引量:7,618H指数:4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研究主题: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 冰川 径流变化 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