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031篇“ 晶状体后囊混浊“的相关文章
整合素β1在晶状体混浊形成中的作用及其干预研究
2013年
目的研究去整合素对发障形成的影响,探讨整合素β1在HLECs转分化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整合素βl在发障动物模型中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整合素BlmRNA的变化、酶联免疫法检测房水中TGF-132的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整合素βl在发障外模型中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整合素plmRNA的变化,去整合素(Kistrin)进行干预检测整合素βl及其mRNA的表达。结果在兔的发障动物模型及离发障模型中,整合素βl及其mRNA的表达在术6周表达最强,在术8周表达减弱。整合素B1及其mRNA在术6周的表达与术4周、8周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离发障动物模型中,使用去整合素(Kistrin)进行干预,干预组整合素β1表达免疫荧光面积为(0.03±0.02)%,对照组为(0.14±0.06)%,差异有显著性(P〈0.05);模型中整合素βl及其mRNA的表达下降(P〈0.05)。结论整合素β1参与了发障的发生,可以通过抑制整合素B1的表达来抑制发障的发生。
张枫毕馨月
关键词:后发障整合素Β1去整合素
先天性白内障术晶状体混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先天性白内障术晶状体混浊(PCO)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期间共收治的45例(63眼)先天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眼均行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摘除术,依术式将患者分为3组:A组11眼超声乳化吸出术抛光术,B组19眼行超声乳化及连续环形撕术(PCCC),C组33眼行超声乳化、连续环形撕及前部玻璃切除术(AV)。并依患者情况一期或二期植入人工晶状体。分析年龄、性别及术式选择对PCO发生率的影响。结果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18±3)个月,63眼中24眼发生PCO,总发生率为38.1%,发生时间为3周~20个月,平均6.8月。其中各组PCO发生率分别为A组7眼(63.6%)、B组10眼(52.6%)、C组7眼(21.2%)。手术年龄越小,PCO形成的几率越大(P<0.05)。结论手术年龄小、保持完整是PCO形成的危险因素。
吴志清
关键词:先天性白内障晶状体后囊膜混浊
不同药物预防晶状体混浊的相关机制及效果被引量:5
2005年
晶状体混浊(PCO)是白内障行外摘除术最常见的并发症。混浊是因术中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LEC)增殖和变性纤维化所致[1],尽管混浊膜可以通过再次手术或激光的方法改善一定视力,但这会破坏晶状体的屏障作用,增加视网膜脱离、黄斑样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如能用药物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则能预防混浊的发生。本文就不同药物预防混浊的相关机制及效果进行综述。
马楠马吉献
关键词:晶状体后囊混浊PCO细胞因子内皮素肝素
整合素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在晶状体混浊形成中的作用
本文探讨层黏连蛋白(Ln)和纤维连接蛋白(Fn)对原代培养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LECs)生长特性的影响;通过观察维甲酸(RA)对传代培养的hLECs特性的影响,探讨维甲酸抑制晶状体混浊形成(PCO)的细胞学机制;探...
王欣玲
关键词:晶状体后囊混浊整合素介导信号转导途径纤维连接蛋白层黏连蛋白蛋白激酶B
文献传递
硅胶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人工晶状体晶状体混浊影响的系统评价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 评价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硅胶 (silicone)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MMA)人工晶状体晶状体混浊 (posteriorcapsuleopacification ,PCO)影响的差异。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196 6~ 2 0 0 3)、EMBASE(1980~ 2 0 0 3)、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 (2 0 0 3年第 1期 )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 (1979~ 2 0 0 3) ,收集有关比较PMMA和Silicone两种材料的人工晶状体植入对PCO形成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 (RCT) ,由两位研究者独立进行质量评价、资料提取 ,并进行交叉核对。采用RevMan 4 2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 9篇RCT ,6 72只眼。老年性白内障亚组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 ,在PCO程度 [SMD合并=- 0. 92 ,95 %CI (- 1 .19,- 0 . 6 4 ) ]和Nd :YAG激光切开率 [OR合并 =0 .35 ,95 %CI (0. 2 2 ,0. 5 7) ]方面 ,Silicone组明显低于PMMA组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术视力方面 ,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OR合并 =1. 2 2 ,95 %CI (0 . 4 3,3 .5 0 ) ]。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亚组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 ,在术视力方面 ,PMMA组较Silicone组为好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OR合并 =0 .38,95 %CI(0. 15 ,0 .91) ];在PCO程度 [SMD =0 .2 3,95 %CI(- 0 .5
李妮刘谊张军军周勇
关键词:人工晶状体硅胶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后囊混浊
1.不同材料的人工晶状体植入对晶状体混浊影响的系统评价;2.常染色显性遗传板层白内障家系致病基因的突变筛查
第一部分:不同材料的人工晶状体植入对晶状体混浊影响的系统评价;目的:该研究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对所有比较不同材料的人工晶状体植入晶状体混浊(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
李妮
关键词:人工晶状体后囊混浊META-分析
文献传递
晶状体混浊的细胞生物学研究
2003年
晶状体混浊(PCO)是白内障术最常见的并发症。研究表明:PCO的形成与术房水中短期的蛋白水平增高和残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在自分泌机制调节下持续增生有关。对于PCO不同阶段旁分泌和旁分泌信号传导系统的深入研究将对PCO的防治工作提供有益的资料。
张瑞君孔玮张劲松
关键词:晶状体后囊混浊细胞生物学术后并发症白内障细胞调节
抑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与防治晶状体混浊被引量:4
2003年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与晶状体混浊有一定的关系。混浊是前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和迁移的结果 ,在此过程中bFGF起着主要的作用。bFGF抗、受阻断剂和反义寡核苷酸可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
刘宏伟王香兰
关键词: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后发性白内障
晶状体混浊的分子机制研究
该课题利用细胞培养、MTT测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原位细胞凋亡检测、细胞粘附实验、细胞移行实验、流式细胞术、DNA-mRNA原位杂交以及计算机图象分析等多种技术手段,重点选择TNF-α和TGF-β<,2>两种细胞因子,研...
张晓红
关键词:细胞改变晶状体后囊混浊
文献传递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预防晶状体混浊研究
李俊红王宁利张丽军冯雪亮张素华常敏
该课题从抑制细胞移行角度探讨混浊的预防,成功建立了人眼晶状体袋培养模型,发现同一供人眼白内障手术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上调;在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对兔眼白内障手术混浊有明显的预防作用...
关键词:
关键词:基质金属蛋白酶后囊混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

相关作者

常敏
作品数:39被引量:105H指数:6
供职机构:山西省眼科医院
研究主题:儿童弱视 内斜视 弱视 儿童 屈光参差
赵娟
作品数:1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研究主题:晶状体后囊混浊 动物实验
李妮
作品数:9被引量:1H指数:1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
研究主题:大鼠慢性高眼压模型 黄斑病变 细胞氧化应激 四面体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李根林
作品数:155被引量:315H指数:9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研究主题:视网膜色素变性 白内障 视网膜 视网膜神经细胞 视网膜变性
牛红霞
作品数:7被引量:43H指数:4
供职机构:北京市海淀医院
研究主题:玻璃体腔注射 康柏 光凝 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视网膜光凝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