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125篇“ 教师流动“的相关文章
我国中小学教师流动的问题及对策——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的启示
2024年
教师的合理流动一直是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是实现教育振兴的必经之路。日本在基础教育阶段推行的教师“定期流动制”表现出流动的强制性、流向的多样性以及流动过程的规范性等特点,对于教育的稳定、教育质量的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基于此,为了解决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流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健全和完善教师流动制、建立主体多方受益的保障机制、采取积极的差异化策略以及注重宣传教育,增强教师流动的义务感等措施妥善解决,以推动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合理流动
朱晓东张名敏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高质量教师流动促进高校发展的域外经验与本土探索
2024年
高校教师的理性流动是以学术为志业的流动,建基于潜心钻研学术、不断产出优质学术成果的职业追求;是以学术为乐业的流动,表现为努力提高自身专业能力与自主创新力,将学术视为生活的乐趣之源和职业的幸福之源。多元、异质、开放的高校教师队伍结构有助于碰撞出学术思想火花而有效促进教师实现更大自我价值。有鉴于此,高校通过教师流动实现学术生产的持续稳步发展是国际通行做法。综观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都不难发现,教师流动与高等教育发展相伴相生,也成就了某些世界名校。然而,在我国教师流动实践过程中,明星教师流动高溢价效应与普通教师流动失灵现象并存,教师群体存在过于把金钱作为流动考量因素等现象,使得教师流动遭遇某些诟病。与此同时,为了学术生产力的持续稳定提高,几乎所有高校都试图借助挖人式教师流动来优化自身学术生产能力,致使部分高校又陷入了“对标对表”的数字迷信泥潭。因此,高校教师要转变观念并提高认识,树立科学合理的职业价值观,并借助政府规制与市场调节机制来达成有序流动;高校要明确自身定位并合理规划,实现“外引内培”良性循环,并引入多重维度、多元主体、多种方式并存的教师评价体系,全面推进高等教育整体性高质量发展。
彭拥军杨伟艺
关键词:高校教师流动域外经验本土探索
场域视角下乡村轮岗交流教师流动困境与对策——以河南省B村小学轮岗教师为例
2024年
教师轮岗交流作为城乡间教师一种社会流动,需要城乡教师双方的共同参与。通过对河南省B村小学轮岗教师展开深度访谈,询问其参与轮岗交流的主观感受,并结合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对乡村轮岗交流教师流动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发现,乡村教师参与轮岗交流的意愿总体偏低,出现了乡村教师流动难、教师单向流动的困境,这主要是受在场环境、在场资本、在场惯习、在场关系四个层面的变动的影响。因此,要纾解乡村轮岗教师的交流困境,亟须在改善在场环境、推动教师融入,聚焦在场资本、填补资本缺失,重构在场惯习、转变授课方式,疏通在场关系、促使身份认同四个方面努力,以促进城乡教育高质量融合发展。
郭祖昌
关键词:场域教师流动乡村教师
场域理论视角下乡村青年教师流动问题成因及其消解路径
2024年
乡村青年教师对于乡村教育的持续与平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确保乡村教育质量公平的关键力量。然而,伴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乡村青年教师流动现象愈发明显。针对此问题,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该理论不仅深入剖析了乡村青年教师流动的社会实践本质,而且详细揭示了其背后的成因机制。具体而言,乡村青年教师流动问题主要源于三大因素:首先,乡村教育场域的“文化脱域”现象;其次,乡村青年教师普遍存在的“向上流动”惯习;最后,他们在资本再生产和转化过程中面临重重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应从宏观层面进行政策规划与顶层设计,切实关注并满足乡村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需求。同时,我们还需整合和优化乡村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的深度融合。此外,建立完善的乡村教师教育体系以及终身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也至关重要。这些措施将共同推动乡村青年教师的高质量发展。
刘华杰吕静
关键词:教师流动场域资本惯习
“新台阶”或“岔路口”:高校教师流动对学术职业发展的多重效应
2024年
我国学术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逐渐增强,高校教师的校际流动成为常态。基于实证方法,探讨教师流动行为对其学术职业发展的影响,成为重要议题。本文采用履历法收集北京市8所高校教师流动的特征以及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构建Logit和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高校教师流动经历对其学术职业发展的影响,探讨学术流动是职业发展的“新台阶”抑或仅为“岔路口”。研究发现,高校教师流动对学术职业发展具有多重影响路径:一方面,高校教师流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科研产出的显著增加,但此正向效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受到流动周期干预;另一方面,流动经历并不利于教学发展中取得优秀教学成果。通过流动时间间隔的门槛检验发现,高校教师流动对科研发展的积极影响具有倒U型特征。基于研究发现,本文尝试性提出重视教师多元化职业发展、实施“6+1”科研型教师考核以及适当“破格”放宽部分教师流入和流出制度等建议,旨在实现教师职业发展与高校学科建设的有效融合,为高校人才管理提供有益参考。
李奕嬴徐佳伟
关键词:教师流动学术职业发展门槛效应
“县管校聘”背景下农村小学教师流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Y县为例
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重要资源,对乡村教育质量有直接的影响。合理的教师流动能够优化区域内的教师资源配置。目前,基础教育实施的县管校聘教师管理政策,对教师队伍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有效地进行教师的选拔与交...
陈敏
关键词:农村教师教师流动
乡镇中小学青年教师流动现象、原因及对策分析
2024年
教师行业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专科生只能担任小学课程,本科生甚至研究生才能任教中学课程,一些高质量中学甚至对毕业院校都有所限制。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为了先考一个编制,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就以乡镇地区为跳板,工作几年后再考进县级、市级学校,导致了很多青年教师流失,剩下的都是年龄偏大的老教师。刚入职青年教师对教育行业的满腔热忱和洋溢着的青春活力是年老教师所比不了的。正因为如此,乡镇青年教师流动问题应是给予关注和合理规划的。
赵艳君
我国“县管校聘”教师流动政策的回顾与省思
2024年
我国“县管校聘”政策实施已十余年,历经“教师流动”与“县管校用”要素孵化、“县管校聘”政策落地发展两大阶段。基于多源流理论,本研究对“县管校聘”缘何从教师交流轮岗政策演变而成进行政策过程分析。研究发现:教师流动意愿与归属感“双低”、乡村教育新闻舆论聚焦点以及教师管理体制阻力难破为问题源流;各方建言献策、地方“县管校用”改革有成效为政策源流;学生家长诉求与教师配置问题矛盾突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执政理念为政治源流。三源流在耦合时机与动力“催化”下打开“县管校聘”政策之窗。据此建议增强问题意识、配套流动量化标准、补充评价考核机制、完善各项保障机制、考虑不同县(区)实施“县管校聘”的地方特殊性,同时加强乡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以期“县管校聘”在各地实施更为合理、深入、有效。
庄岳彤欧阳修俊
关键词:教师流动教育政策多源流理论
义务教育城乡学校师资均衡高质量发展研究——基于场域理论的县域中小学教师流动样态分析
2024年
通过梳理义务教育中小学教师流动的相关研究文献发现,教师流动存在不合理现象,主要是从农村学校流向城镇学校,薄弱学校的优秀骨干教师流向重点学校和示范学校,影响了城乡学校、校际之间的师资均衡和高质量发展。场域理论为分析教师流动逻辑提供了一个新的契合视角和理论分析框架,通过对影响教师流动行为的教师场域、资本及惯习等综合因素分析,提出重塑教师场域结构和惯习、聚焦教师场域资本,提升教师场域的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均衡县域教师场域各主体利益,提升教师的文化资本、保障流动教师的合理权益等建议,以促进城乡教师双向、合理、有序流动,促进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高质量发展,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薛正斌
关键词:县域义务教育教师流动场域理论
乡村教师流动意愿影响因素叙事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重点强调“要改善乡村学校条件,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乡村教师素质能力,巩固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成果。”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普及以及城乡教育差距...
陈方方
关键词:乡村教师流动意愿叙事研究

相关作者

刘进
作品数:147被引量:898H指数:15
供职机构:北京理工大学
研究主题:一带一路 高等教育 学术职业 自主招生 教师流动
冯文全
作品数:590被引量:1,810H指数:18
供职机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研究主题:德育 高校 德育思想 教育 义务教育
杨茂庆
作品数:43被引量:164H指数:7
供职机构:广西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教师流动 影响因素 比较教育学 流动儿童 社会融入
夏茂林
作品数:82被引量:428H指数:12
供职机构:西华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义务教育 教师资源 教师流动 教师 使用效率
王艳玲
作品数:129被引量:1,224H指数:20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教师教育 乡村教师 意愿 教师专业发展 水凝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