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收集血流限制训练法联合抗阻训练的相关文献,依照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范式,分析血流限制训练法联合抗阻训练与抗阻训练对运动者肌肉相关指标和专项能力的不同影响,旨在为运动者在训练实践中运用血流限制训练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检索中外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PubMed、Web of Science和SPORTDiscus),应用血流限制训练法联合抗阻训练对对象为运动者中大学生运动者肢体围度、肌肉质量、肌肉力量和专项运动能力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起止时间为2000-01-01/2023-10-12。至少2名研究者采用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和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4软件进行异质性检验、数据合并、亚组分析、绘制森林图和敏感性分析,绘制漏斗图并进行发表偏倚评价和敏感性分析。评价指标为肢体围度、肌肉厚度、肌肉力量和专项能力等,对不同专项运动能力进行亚组分析。结果:①共纳入18项随机对照试验,共403例受试者,根据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估工具,纳入文献中文献质量为A级的有16篇,B级有2篇。②将血流限制训练法联合抗阻训练与抗阻训练之间的效果进行对比,在肢体围度方面,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SMD=0.03,95%CI:-0.16-0.21,P=0.78);在肌肉厚度方面(SMD=0.14,95%CI:0.01-0.27,P=0.03)及肌肉力量方面(SMD=0.37,95%CI:0.14-0.60,P=0.001)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③对专项能力指标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距离指标的分析结果存在高异质性(I2=73%),时间指标的分析结果存在高异质性(I2=55%),分析可能原因是各研究的测试方法及评估指标意义的不同导致;功率指标的分析结果显示无异质性(I2=0%);血流限制训练法联合抗阻训练对距离指标具有显著影响(P<0.01)。④合并效应结果显示,血流限制训练法联合抗阻训练比较抗阻训练对于专项能力的影响(P=0.41),提示不同训练方法�
目的探究悬吊与传统抗阻训练对关节松弛症青少年运动损伤风险的影响,以期找出一种能够有效降低关节松弛症青少年运动损伤风险的科学运动干预方式。方法于2018—2021年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招募60例关节松弛症青少年进行前瞻性研究,分别通过悬吊训练和传统抗阻训练对其进行为期12周的运动干预训练。其中传统抗阻训练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13~19岁,平均(17.13±1.20)岁。悬吊训练组30例,男11例,女19例;年龄13~19岁,平均(16.80±1.16)岁。采用功能性动作筛查(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FMS)测试法评估两种运动干预方式的效果及差异。结果抗阻训练组受试者跨栏、俯卧撑、体旋和总分与干预前比较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深蹲、单跪、肩部柔韧和下肢柔韧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悬吊训练组受试者深蹲、跨栏、单跪、俯卧撑、体旋和总分与干预前比较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肩部柔韧和下肢柔韧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悬吊训练组受试者深蹲、跨栏、单跪、体旋和总分的提高程度优于抗阻训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肩部柔韧、下肢柔韧和俯卧撑改善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吊训练和传统抗阻训练均能降低关节松弛症青少年运动损伤风险,悬吊训练相比于传统抗阻训练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