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12篇“ 感性活动“的相关文章
- 学科实践的感性活动基础与育人价值实现被引量:1
- 2025年
- 感性关涉人对外部世界的反映以及人的活动和存在方式,它既指感性认识,也指人的主观感受能力,更指实践的感性活动。人的完整性在于其实践性,形成于实践的感性活动,实践体现了感性的核心要义。学科实践是感性学习活动与理性学习活动的深度融合,它在本质上是以学科为载体、面向感性的现实世界、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实践活动。学科实践具有深刻的感性活动基础:其一,学科实践是认识性实践与改造性实践的统一;其二,作为学科实践主体的学生是具有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的感性存在;其三,学科实践是学生以外部世界和自我为对象的感性活动。深化实践育人,要求回应学科实践的感性活动基础。由感性直观到感性实践,确立学科实践的感性表达;超越知识符号,促进学生面向现实世界的学习;发展思维,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设计多样化的学科或跨学科的感性活动,丰富学生的主体经验。
- 郭元祥马晓华
- 关键词:学科实践感性活动教学改革
- “感性的活动”与“活动的感性”——马克思“感性活动”概念探析被引量:1
- 2024年
- 马克思“感性活动”概念包含着“感性的活动”与“活动的感性”双重内涵:感性是活动的,活动是感性的。借助这一概念,马克思突破了近代西方哲学的意识内在性,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之前的近代西方哲学里,由于感性与活动的抽象对立,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都无法找到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人与自然之间内在统一的现实根源。“感性活动”概念的确立使马克思超越了主客二分的思维定式,将人的因素注入对象、现实、感性之中,开启了以改变世界为目的的实践哲学的新路向。
- 张佳佳唐彦林
- 关键词:感性活动
- 论实体与主体的“感性—对象性”——兼谈唯物史观“感性活动”对“感性直观”的逻辑跃变
- 2024年
- 费尔巴哈以“感性—对象性”作为逻辑起点,拆解了黑格尔的神秘主义体系,以感性的实体活动和实体关系化解抽象的思辨活动和思辨关系。在费尔巴哈看来,“感性”是对象化的直观,“直观”是对象化的感性;“感性直观”是“感性—对象性”的“实体实践”和“实体关系”;“实体即主体”统一于“实体”。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复调叙事后,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以“感性的人的活动”重新奠基“感性—对象性”,实现对费尔巴哈实体性“感性—对象性”的逻辑跃变和彻底超越。
- 孙琳
- 关键词:感性直观感性活动唯物史观
- 马克思的“感性活动”思想研究
-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首次提出了“感性活动”的概念,从而实现了对以“意识内在性”为原则的旧唯物主义的超越,从此开辟了哲学发展的新路向,这是哲学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马克思在解读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的基础上,开启...
- 张晓楠
- 关键词:费尔巴哈感性直观感性活动
- 马克思“感性活动”原则确立的哲学基础——基于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解读
- 2024年
- 感性活动”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也是实践唯物主义的雏形,它源于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性吸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肯定了费尔巴哈反对黑格尔哲学所作出的伟大功绩,并吸收了其“感性对象性”原则的合理内核。此外,他洞察到黑格尔辩证法中“活动”原则的能动意义,强调了黑格尔哲学的可取之处——人是劳动产生的结果。因此,深入研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感性活动”原则确立的哲学基础,是全面把握和理解马克思哲学体系的关键环节。
- 胡兰周志山
- 关键词:对象性活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 历史唯物主义的感性活动原则
- 在西方哲学史上,康德第一次在认识论领域深入地阐发了活动原则,将自然科学中的经验看做由理性先天认识形式所构造,从而以先验逻辑在现象界为理性确立了获得真理的能力。在社会历史领域,康德只留下三条抽象的绝对命令。黑格尔在康德的基...
- 姚倩
-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感性意识生存论
- “感性活动”原则的生态内涵及其中国化表达
- 2024年
- 黑格尔的“活动”原则和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原则是马克思的“感性活动”原则的直接理论来源。“感性活动”原则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互主体性关系,批判人与自然关系的片面化发展,是人与自然走向和谐共生的根本依据和行动原则,有着丰富的生态内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关于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的“感性活动”原则的新时代中国化表达。作为新时代关于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重大理论创新,习近平关于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不仅深化了人与自然统一的整体关系,而且创新发展了“人与自然和解”的辩证发展观,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依据和思想指南。
- 谭斐雯
- 关键词:感性活动生命共同体
- 基于马克思感性活动原则的“共同富裕”现实解读
- 2024年
- 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以单个“现实的个人”的富裕为前提。以马克思感性活动原则构建的“现实的个人”区别于西方“原子式个人”,以感性活动原则为指导,“现实的个人”的富裕是对人的自由自觉劳动的需要、是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协同发展的需要、是对个体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的需要。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是以他人为限制,而应以他人为条件,在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路径上要以整体带动个人,个人赶上整体,要将人理解为历史的个人,正视个体差异,以逐步富裕推进共同富裕。
- 马越张丽丽
- 关键词:感性活动共同富裕
-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感性活动”的中国式现代化意蕴
- 2024年
-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感性活动是现实的人的社会物质生产活动,现实的人是感性活动的主体,现实的自然与意识的产生与发展都离不开感性活动,只有在感性活动中才能实现人的真正共同体。其历史意义在于建构了“历史的自然”与“自然的历史”的和谐统一,揭示了意识形态自身存在的本质真相,表明了实现社会真正共同体的现实基础。深入理解与把握《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感性活动理论的具体内涵和思想精髓,对解答与掌握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特色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 李文慧王刚张志咪
-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感性活动中国式现代化
- 论感性活动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哲学意蕴
- 2024年
- 马克思以对感性概念的重新审视为契机,对费尔巴哈的感性思想作了批判性继承,在其基础上提出并论述了感性活动概念。感性活动是马克思认识人的本质问题的基础,基于感性活动,马克思理解人的本质问题,超越了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感性活动是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理论内核,人的存在和发展方式在感性活动中生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感性活动中实现。立足于感性活动,人的本质才真正得以彰显。
- 谢佳倪
- 关键词:感性活动
相关作者
- 卜祥记

- 作品数:79被引量:222H指数:8
- 供职机构: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 研究主题:唯物史观 感性活动 实践唯物主义 思辨哲学 费尔巴哈
- 陈立新

- 作品数:81被引量:196H指数:7
-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
- 研究主题:存在论 资本 感性活动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性
- 李齐

- 作品数:19被引量:34H指数:4
- 供职机构: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研究主题:感性活动 资本 意识内在性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哲学
- 刘日明

- 作品数:44被引量:111H指数:6
-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 研究主题:未来社会 形而上学 社会存在论 感性活动 法哲学
- 王国坛

- 作品数:53被引量:64H指数:5
- 供职机构:辽宁大学
- 研究主题:马克思哲学 感性 和谐社会 感性活动 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