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602篇“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的相关文章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 2025年
-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3年1月—2024年4月兴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TBI患者,均进行DTI检查,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估患者的病情,将患者分为中重度组(GCS≤12分,n=33)、轻度组(GCS>12分,n=37),比较两组DTI相关参数并分析其对TBI患者病情评估的价值。结果:中重度组内囊各向异性分数(FA)、脑桥FA、胼胝体FA低于轻度组,内囊平均弥散率(MD)、脑桥MD、胼胝体MD高于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内囊FA、脑桥FA、胼胝体FA与TBI患者病情程度呈负相关,内囊MD、脑桥MD、胼胝体MD与TBI患者病情程度呈正相关(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图,结果显示,内囊FA、脑桥FA、胼胝体FA、内囊MD、脑桥MD、胼胝体MD评估TBI患者病情程度的AUC分别为0.776、0.749、0.776、0.760、0.763、0.799,有一定诊断价值。结论:DTI在TBI患者病情评估中显示出显著的应用潜力,相关参数FA、MD与TBI患者的病情程度密切相关,可以作为评估TBI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辅助手段,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
- 黄发友黄霖张勇曾骅
- 关键词:创伤性颅脑损伤磁共振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病情评估
-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诊断价值研究
- 谢思民
- 基于脑脊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IBS疼痛上行传导通路的研究
- 杨麒民
- 磁共振的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鉴别诊断皮肌炎和肌营养不良的价值
- 2024年
- 目的:探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MR)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鉴别诊断皮肌炎和肌营养不良的价值。方法:纳入经病理证实的皮肌炎患者42例和肌营养不良患者23例。所有患者均行双侧大腿常规MR及DTI成像,分别比较皮肌炎和肌营养不良患者大腿肌群的信号强度(signal intensity,SI)、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对所有参数进行分析。结果:皮肌炎与肌营养不良患者大腿肌群的ADC和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S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DTI的参数ADC对鉴别皮肌炎和肌营养不良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723、54.1%和78.1%。结论:功能序列DTI作为常规MR的补充技术,有助于鉴别皮肌炎和肌营养不良的鉴别。
- 唐东彭丹冉君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弥散张量成像皮肌炎肌营养不良
-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联合白质纤维束成像技术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诊断价值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联合白质纤维束成像(DTT)技术各项参数对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前瞻性选取20例接受手术的CSM患者(CSM组)和2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接受颈椎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及DTI扫描,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得到DTI和DTT参数值,主要指标包括分数各向异性(FA)、平均弥散系数(DC-avg)及白质纤维束密度(DTT-density)值,并记录每位CSM患者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及脊髓受压程度,同时根据JOA评分对CSM患者进行分级,以脊髓受压程度与JOA评分分为影像学典型表现组及影像学非典型表现组。比较CSM组患者与对照组健康志愿者DTI、DTT参数的差异,通过Pearson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影像学典型表现组及非典型表现组CSM患者DTI、DTT参数与JOA评分间的相关性。结果 CSM组患者(除C1/2的FA、DTT-density值及C7/T1的DC-avg、DTT-density值外)FA及DTT-density值较对照组健康志愿者明显降低,DC-avg较对照组健康志愿者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M组患者(除C3/4、C6/7的DTT-density值外)受压迫节段的FA、DC-avg、DTT-density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典型表现组脊髓受压程度与患者JOA评分相关(P<0.05),而影像学非典型表现组脊髓受压程度与JOA评分不具有相关性(P>0.05)。影像学典型表现组患者及非典型表现组患者的FA、DC-avg、DTT-density值与患者JOA评分相关(P<0.05)。结论 在CSM患者的术前诊断中,FA、DC-avg、DTT-density值与患者的JOA评分密切相关,可有效判断患者的实际神经损伤。
- 谢思民樊淋胡亦劼唐可权正学
-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磁共振成像弥散张量成像
- 视神经磁共振高清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活动性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 2024年
- 目的 探究视神经磁共振高清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活动性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在阳江光明眼科医院接受治疗的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临床活动性评分系统对患者的活动性分期分为活动期(26例)和非活动期(34例)。60例患者均接受眼眶常规MRI序列扫描、视神经磁共振高清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序列扫描,对双侧视神经的各向异性分数、表观弥散系数、轴向弥散率、径向弥散率进行测算,并将活动期与非活动期患者的各项测算结果进行比较,同时分析各定量参数值与临床活动性分期的相关性。结果 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活动性分期患者的各向异性分数小于甲状腺相关性眼病非活动性分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活动性分期患者和甲状腺相关性眼病非活动性分期患者表观弥散系数、轴向弥散率、径向弥散率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性眼的视神经临床活动性评分是(3.94±0.22)分,非活动性眼的视神经临床活动性评分是(1.33±0.14)分,各向异性分数与临床活动性评分呈负相关,临床活动性评分与表观弥散系数、轴向弥散率、径向弥散率之间不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 视神经磁共振高清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于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患者的相关数据可为甲状腺相关性眼病活动性分期辅以可靠客观依据。
- 林雪雷陈小权张哲刘红宣
- 关键词:GRAVES眼病视神经弥散张量成像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联合补阳还五汤对自发性基底节区出血患者肢体康复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联合补阳还五汤对自发性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肢体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68例基底区自发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试验组(38例)。对照组被诊断为高血压性脑出血并接受常规治疗,试验组采用DTI结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总体治疗效果,以及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erg平衡量表(BBS)、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6.8%(33/38)比56.7%(17/30),P<0.05〕。治疗4周后,两组FMA、BBS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试验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FMA评分(分):74.21±9.07比66.73±12.76,NIHSS评分(分):15.16±3.73比20.27±6.15,MBI评分(分):69.29±14.68比60.63±19.10,BBS评分(分):43.55±4.30比36.90±3.86,均P<0.05〕。结论基于DTI的康复训练结合补阳还五汤能改善基底节区出血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张磊宋杰谢晶军钟兴明蔡勇
- 关键词: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基底节区出血补阳还五汤肢体康复
-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评估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后受压神经根微观结构改善的效果分析
- 2024年
- 目的分析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用于评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PTED)后受压神经根微观结构改善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行PTED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3例,手术前后为患者进行DTI扫描,比较神经根受压侧与正常侧的各向异性分数值(FA)及表面弥散系数值(ADC)。结果术前,神经根受压侧FA显著低于正常侧(P<0.05);术后,FA受压侧显著高于术前(P<0.05),ADC受压侧显著低于术前(P<0.05),但与正常侧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DTI评估PTED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受压神经根的微观结构改善情况,可获得良好的评估效果。
- 赵海泉
- 关键词: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腰椎间盘突出症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脑梗死慢性期患者康复治疗效果及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评估中的应用
- 2024年
-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脑梗死慢性期患者康复治疗效果及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评估中的应用。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2022年8月南京市溧水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1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经综合临床评估将患者分为治疗好转组(n=6)和治疗一般组(n=5),测定每个感兴趣区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容积比(VR)值、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并计算出rFA、rVR、r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例脑梗死患者中,康复治疗好转组6例,一般组5例。治疗前,两组脑梗死患者患侧FA、VR、ADC值及rFA、rVR、r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治疗后1~2个月患侧部分区域FA、VR、rFA、rVR值及康复治疗后3~9个月内囊后肢患侧FA、rFA、VR值、放射冠区患侧ADC值,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好转组患者内囊后肢FA值、VR值升高率均高于一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arthel指数及内囊后肢ADC值升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脑梗死患者康复治疗后末次复查CST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能精确显示脑梗死慢性期患者皮质脊髓束走行区患侧FA值、VR值、ADC值的变化及神经纤维束的形态学改变,可以作为评估脑梗死慢性期患者康复治疗效果及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的参考。
- 嵇卫英徐朱烽黄哲
- 关键词:脑梗死康复治疗
-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针刺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 2023年
- 弥散张量成像(DTI)是利用水分子弥散的各向异性,定量显示脑白质结构重塑的一项无创性脑功能成像技术,具有高效便捷、直观可视、可重复、可量化的优势,被逐渐用于针刺效应的研究。现就弥散张量成像技术的原理及特点、针刺穴位效应特异性、针刺在临床及实验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概述,进而从针刺时脑白质纤维束微结构的定量变化,揭示针刺作用效应的中枢机制,为针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临床指导。
- 薛宇晗安军明赵晶纪昌春
- 关键词:弥散张量成像针刺研究针刺效应
相关作者
- 邹元杰

- 作品数:208被引量:530H指数:11
-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 研究主题:神经导航 脑磁图 胶质瘤 显微手术 外科治疗
- 王书强

- 作品数:77被引量:15H指数:2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 研究主题:电子设备 医学图像 网络 存储介质 终端设备
- 吕粟

- 作品数:101被引量:247H指数:8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 研究主题:磁共振成像 精神分裂症 MR 磁共振 弥散张量成像
- 唐子人

- 作品数:62被引量:322H指数:10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 研究主题: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后 心肺复苏 亚低温治疗 脑损伤
- 王如密

- 作品数:516被引量:1,218H指数:15
- 供职机构: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
- 研究主题:手术治疗 颅内动脉瘤 显微解剖 外科手术 垂体腺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