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511篇“ 对氧磷酶1“的相关文章
缺铁性贫血孕妇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膜铁转运蛋白1{1}1表达水平及检测意义
2024年
目的:探讨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膜铁转运蛋白1(FPN1)、{1}1(PON1)在缺铁性贫血(IDA)孕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IDA孕妇182例为IDA组,根据IDA严重程度将IDA组分为轻度组(80例)、中度组(61例)和重度组(41例),另选取同期健康孕妇73例为健康照组。比较各组孕妇血清sTfR、FPN1、PON1水平。比较IDA组和健康照组贫血相关指标。分析血清sTfR、FPN1、PON1水平与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血清铁蛋白(SF)水平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sTfR、FPN1、PON1孕妇IDA的诊断价值。记录所有孕妇不良结局发生情况,根据最终母婴结局将所有研究象分为母婴结局正常组(179例)和母婴结局不良组(76例)。比较不同母婴结局孕妇血清sTfR、FPN1、PON1水平。结果:与健康照组比较,IDA组sTfR、FPN1水平升高,PON1水平降低(均P<0.05)。IDA组Hb、MCV、SF水平低于健康照组(均P<0.05)。血清sTfR、FPN1与Hb、MCV、SF呈负相关,PON1与Hb、MCV、SF呈正相关(均P<0.05)。血清sTfR、FPN1、PON1孕妇IDA均有一定诊断效能,且联合检测诊断价值更高(均P<0.05)。重度组血清sTfR、FPN1水平高于轻度和中度组,PON1水平低于轻度和中度组(均P<0.05)。与健康照组比较,IDA组母婴不良结局总发生率更高(P<0.05)。与母婴结局正常组比较,母婴结局不良组血清sTfR、FPN1水平升高,PON1水平降低(均P<0.05)。结论:血清sTfR、FPN1、PON1在IDA孕妇中均呈异常表达,三者联合检测IDA诊断效能较高,且与IDA严重程度和母婴结局有关。
王敏裴巧丽朱丽红袁宁霞张小菜徐珊陈蓓
关键词:缺铁性贫血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对氧磷酶1孕妇
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血清{1}1活性与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的关系
2023年
目的探讨缺血性心脏病(IHD)患者血清{1}1(PON-1)与冠状动脉(冠脉)Gensini评分的关系。方法选择大理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年111月收治的334例IHD患者作为研究象,另外选择同期312名健康体检者作为照组。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中PON-1的活性;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方法分析PON-1活性与冠脉狭窄程度Gensini评分的关系;根据Gensini评分不同,将IHD患者分为轻度狭窄组(Gensini≤60分;254例)和严重狭窄组(Gensini>60分;80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PON-1用于筛查严重IHD的诊断效能。结果IHD患者血清PON-1活性明显低于照组[U/L:115.25(88.50,148.90)比126.40(93.27,161.93),P<0.05]。PON-1活性与冠脉Gensini评分呈负相关(r值为-0.477,P<0.001)。严重狭窄组PON-1活性明显低于轻度狭窄组[U/L:93.95(58.65,124.88)比135.40(102.85,171.00),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利用PON-1筛查冠脉严重狭窄患者的截断值为116.10 U/L时,AUC为0.738[95%可信区间(95%CI)为0.675~0.802],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2.5%、65.9%。结论冠脉Gensini评分与PON-1活性呈负相关,PON-1在严重IHD患者的筛查和诊断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杨继芳毕天雄姚瑞南黄本林
关键词:缺血性心脏病对氧磷酶1GENSINI评分
人血管扩张刺激蛋白、{1}1联合检测{1}氯吡格雷疗效监测的诊断价值研究
2023年
目的:探讨人血管扩张刺激蛋白(VASP)、{1}1(PON-1)联合检测{1}氯吡格雷疗效监测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择202110月-2022年9月佛山复星禅诚医院就诊的服用氯吡格雷患者130例为研究{1}象,采用影像学、临床症状作为氯吡格雷有效性的确认标准,分为反应较差组、反应良好组2组。所有研究{1}象均检测人血管扩张刺激蛋白(VASP)、{1}1(PON-1)。采用SPSS25.0进行统计处理,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模型似然比和模型系数,同时构建人血管扩张刺激蛋白(VASP)、{1}1(PON-1)检测及联合检测{1}结石诊断价值评价的ROC曲线。结果:反应较差组的人血管扩张刺激蛋白(VASP)RPI值明显高于反应良好组(χ^(2)=99.526,P<0.01);两组{1}1无统计学显著差异。ROC曲线表明,人血管扩张刺激蛋白(VASP)、{1}1联合检测ROC曲线下面积(the 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为0.951。结论:人血管扩张刺激蛋白(VASP)可以作为氯吡格雷疗效监测很好的指标,但{1}1与氯吡格雷有效性不存在明显相关性,但人血管扩张刺激蛋白(VASP)、{1}1(PON-1)联合检测{1}氯吡格雷的疗效监测具有很好的诊断价值。
赵东庄锡伟
关键词:对氧磷酶1氯吡格雷疗效监测
{1}1基因位点多态性与川崎病的关系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1}1(PON1)基因rs662、rs3917541、rs3917539位点多态性与儿童川崎病(KD)的发病风险及其并发冠状动脉损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利用聚合链反应-直接测序法(PCR-SBT)分析93例KD患儿(KD组)和94例健康儿童(照组)PON1基因的rs662、rs3917541、rs3917539位点多态性。结果KD组PON1基因rs662、rs3917541、rs3917539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与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D组中的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组与未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组PON1基因rs662、rs3917541、rs3917539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尚未发现PON1基因rs662、rs3917541、rs3917539位点多态性与KD及其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有关。
陈芳王曼知危松青李嘉石家云张小佛
关键词:川崎病基因多态性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1}1活性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1}1(paraoxonase-1,PON1)活性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的相关性。方法:纳入128名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彩超CIMT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非CIMT增厚组(n=44)和CIMT增厚组(n=84),检测两组患者的血压、血糖、血脂和PON1活性等指标,并进行比分析。结果:基线资料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仅吸烟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非CIMT增厚组相比,CIMT增厚组患者的PON1活性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线性相关分析显示,CIMT严重程度与PON1活性呈负相关(r=-0.428,P<0.001)。结论:外周血PON1活性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具有相关性,可以作为反映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一个潜在指标。
刘睿丁立贺细菊刘幸卉史丹丹冯娜刘欣
关键词:对氧磷酶1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脑梗死颈动脉硬化
兔源{1}1突变体及其重组表达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兔源{1}1突变体及其重组表达方法。本发明通过克隆分离大耳白兔PON1基因,经基因工程改造后获得多个点突变基因,根据大肠杆菌密码子偏好性各突变基因进行密码子优化并构建携带不同标签的原核表达载体经诱导表达后...
龚晓洁王璋
文献传递
{1}1基因多态性与海南汉族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研究{1}1基因(PON1)遗传多态性与海南汉族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SCI)的关联性,为脑梗死预警体系及分子诊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3—12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单纯性汉族ASCI患者作为试验组(n=142例),另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格检查科体检的196例汉族健康人群作为照组(n=196例)。采集外周血提取全基因组DNA,采用Snapshot技术PON1基因上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rs2074354、rs3917538和rs854565进行基因分型,并运用SNPstats软件进行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验证,然后采用SPSS 25.0基因型、等位基因、单倍型分布频率的组间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PON1基因3个多态性位点均可检测出AA、AG、GG 3种基因型及A、G两种等位基因。两组在3个SNP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单倍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ON1基因3个多态性位点rs2074354、rs3917538、rs854565的遗传多态性与海南地区汉族ASCI相关性不强。
李志路李洪海杜莹婧李赛嘉许冰心易国辉张云霞
关键词:对氧磷脂酶1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基因多态性遗传多态性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1}1、CD147水平及其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影响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1}1(PON1)、CD147水平及其颈动脉粥样硬化(CAS)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3例T2DM患者(T2DM组),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分为CAS组(cIMT≥0.9 mm,n=57)和非CAS组(cIMT<0.9 mm,n=146)。另选取同时期体检的48例健康者作为照组。比较T2DM组和照组血清PON1、CD147水平;比较CAS组和非CAS组血清PON1和CD147水平、一般资料、常规生化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T2DM患者发生CAS的影响因素。结果T2DM组血清PON1水平低于照组,CD147水平高于照组(均P<0.05)。与非CAS组相比,CAS组血清PON1水平降低,血清CD147、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升高,患者的年龄更大、病程更长(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10年、血清HbA1c和CD147水平升高为T2DM患者发生CAS的危险因素,血清PON1水平升高为独立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T2DM患者血清PON1水平降低,CD147水平升高。PON1表达下调或CD147表达上调的T2DM患者发生CAS风险增加。
李灿晖张琳罗景梅吴亚楠
关键词:2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氧磷酶1CD147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与{1}1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
2021年
目的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与{1}1(PON1)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纳入65例SIVD患者和同期35例体检者分别为SIVD组和照组,依据头颅MRI表现评定Fazekas分级及腔梗(LI)数量,将SIVD组分为WML组和LI组,并根据脑损伤程度分别分为轻度病变组、中度病变组和重度病变组,采用Sanger测序法测定受试者PON1基因分别在第192和55位点的表达。结果①SIVD组的平均年龄高于照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照组(P<0.05),SIVD组和照组的吸烟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SIVD组与照组Q192R、L55M基因型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③SIVD组与照组PON1基因Q192R和L55M基因型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780,P<0.05;χ^(2)=4.239,P<0.05),SIVD组R等位基因频率和M等位基因频率均高于照组(χ^(2)=8.765,P<0.01;χ^(2)=4.926,P<0.05);④在WML组和LI组中,重度病变组R等位基因频率均高于中度病变组和轻度病变组(P<0.0167),中度病变组和重度病变组的M等位基因频率均高于轻度病变组(P<0.0167);⑤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吸烟以及携带PON1基因R、M等位基因,均为SIVD发病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SIVD的发病可能与PON1基因在第192和55位点上表达的差异有关,携带该位点R、M等位基因可能SIVD的发病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寻找SIVD防治新的靶点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高文平宋莉莉王瑶倪明珠王兆平王文静
关键词: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基因多态性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与{1}1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SIVD)与{1}1(PON1)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  方法:  纳入65例SIVD患者和同期35例头颅MRI正常的体检者分别为SIVD组和照组。收集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所有受试者均行...
高文平
关键词:皮质下缺血性血管病对氧磷酶1基因多态性发病机制

相关作者

郑雨钱
作品数:7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基因多态性 对氧磷酶1 氧化应激 视网膜病变
张亮
作品数:8被引量:22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研究主题:对氧磷酶1 活性 颈动脉粥样硬化 血清 动脉粥样硬化
钟兴
作品数:90被引量:831H指数:17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2型糖尿病 利拉鲁肽 2型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 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潘天荣
作品数:174被引量:1,164H指数:18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研究主题: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患者 利拉鲁肽 糖尿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白怀
作品数:110被引量:364H指数:9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研究主题:基因多态性 内源性高甘油三酯血症 中国人内源性高甘油三酯血症 多态性 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