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868篇“ 女性化“的相关文章
遮蔽与规训:档案职业“女性化”再审视
2024年
档案职业中女性占比更多是既存的现象,但档案职业“女性化”是基于现象产生的论断。对该论断的形成进行溯源,可发现其存在标准不一、逻辑预设等问题。此外,该论断的加强更遮蔽了档案职业存在的性别垂直隔离与“地板效应”等问题。进一步透视上述现象与论断,可发现性别本质主义与职业刻板印象规训了从业者与研究者,被建构出的“档案职业女性化特征”需要予以匡正。未来的档案职业讨论应倡导“去性别”,不仅有利于档案职业吸纳多元人才,也有助于实现对档案工作者个体素质的聚焦、整体队伍的关注,建构起性别平等的职业文,从而推动档案职业与女性就业的健康发展。
谢诗艺张伊凡
关键词:档案职业性别平等职业性别隔离
“性别操演”理论下的后现代西方男装女性化审美现象
2024年
文章为探讨与总结20世纪后现代西方男装多元审美现象成因,借助朱迪斯·巴特勒“性别操演”理论,以20世纪西方反正统文运动为背景,从“性别操演”的三个维度出发,阐释西方后现代男性在反主流文社会背景下如何借助服装进行操演实践,以及对男性着女性服装的多元审美现象解读。20世纪后现代西方年轻人在国家强权政治与“技术治理社会”的冷漠文景观下,通过一系列反叛旧道德的行为表达新的愿景与诉求,在服装上打破“灰色法兰绒”套装对男性传统身份的性别建构,借助服装媒介进行反对西方传统文秩序的操演实践。
杨思思梁燕
“实然”与“应然”:“男性女性化”审美的现实因由与理性审视
2024年
男性的“女性化”审美转向对男性阳刚气质产生了巨大冲击。追溯“男性女性化”审美的历史根源发现,男性气质所展现出的阳刚美与阴柔美是反复更替出现的。男性形象的变,不仅展现了社会性别气质认知的变迁与焦虑,还由此衍生了女权问题、饭圈问题,一些问题甚至偏离了性别身份的话题框架。男性气质的培塑,不应仅仅停留在阳刚之气。关注青年体质状况持续下降问题,增强学生体质,让男性更加健壮、女性更加健美才是必由之路。如果一味地追捧“男性女性化”审美,人们最终只会成为资本摆布的消费机器。因此,面对“男性女性化”形象泛滥导致的价值误区,应该保持本心、高度警醒,培塑健康的审美观。
罗林丽许高勇
关键词:男性气质
完全型睾丸女性化综合征伴支持细胞结节1例
2024年
睾丸女性化综合征是一种由雄激素受体基因(AR)突变引起的X性连锁隐性遗传疾病,是一种两性畸形,临床上分为完全型睾丸女性化综合征和不完全型睾丸女性化综合征。不完全型睾丸女性化综合征其女性化特征不明显;完全型睾丸女性化综合征,具有腋毛和阴毛发育减少的女性化外观,有正常的女性外生殖器,一般有双侧睾丸。完全型睾丸女性化综合征的临床诊断通常比较困难,多数情况因睾丸异位后出现腹股沟疝而发现,因此病理诊断及对疾病的了解非常重要,为此本文报告了1例完全型睾丸女性化综合征伴支持细胞结节并复习了相关文献。
魏元源陆露
关键词:睾丸女性化综合征腹股沟疝病理诊断SERTOLI细胞免疫组织化学
动态身体与“非女性化身体”反思性实践:青年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具身经验研究
2024年
多囊卵巢综合征是育龄女性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也是导致无排卵性不孕的最主要原因。近年来,该疾病在青年育龄女性中的发病率逐渐上升。本研究以深入访谈为研究方法,探讨青年女性多囊患者的患病经历及其发挥能动性应对疾病的具身经验。研究发现,复杂慢性病的特征与性别规范的双重压力塑造了青年女性多囊患者的具身经验。多囊患者真实生活世界中动态的身体与科学话语中严格的治疗要求相冲突,多囊所引起的疾病后果与社会文对青年女性的角色期待相悖。面对难以痊愈的动态身体和“非女性化”的具身特征,多囊患者逐渐发展出具有能动性的、完整表达女性价值的反思性身体实践。
张庆宁林淑敏
关键词:慢性病
中国观音菩萨女性化现象考察
2023年
古印度教中,观音菩萨是男性形象,传入中国后,逐渐变成女性形象。这种变表现了汉传佛教鲜明的中国特色。该形象的转变由多方面引起,包括佛教自身演变、佛教中国女性社会地位变、佛教伦理与世俗等因素。基于观音菩萨女性化的史实,分析研究观音菩萨女性化的流变、女性化的原因,对于探讨宗教艺术形象学视野下的造像女性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房子兮王耘
关键词:佛教观世音菩萨女性化女性地位
生活、艺术、宗教:探究“观音女性化”问题的三个维度
2023年
“观音女性化”现象在中国佛教史和中国艺术史上是非常引人瞩目的一个议题。但对“观音女性化”问题的探讨历来存在一些认识的偏颇或误区。若要较为全面地观察、思考与表述“观音女性化”问题,应从三种不同的思维角度出发。在现实生活层面,充分考虑“六种性别”中的社会性别和心理性别的复杂性,以及人们集体无意识当中的“阿尼玛”原型;在艺术审美层面,注意辨析“中性”的艺术手段和审美特征及其与“女性化”之间的区别;在宗教信仰层面,理解宗教的“超人间性”,结合佛教思想来理解性别问题的非理性特征。在这三种维度下综合地对“观音女性化”问题进行探究,才能更为准确地把握观音性别问题的真实内涵和诸多问题。
梁娟娟谢志斌
关键词:观音女性化中性化性别
嵌入性视角下的教师队伍女性化及其应对被引量:1
2023年
我国教师队伍女性化经历了一定的历史发展,在改革开放以后成为现实并愈演愈烈。基于嵌入性理论视角发现,向传统回潮的性别角色规范、“再家庭”转向的家庭政策以及不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制度制约了女性的职业选择;女性为规避就业风险,在择业时努力寻求体制庇护,并利用性别在教师职业中的求职优势选择教师职业,努力实现体制内就业最大;这种理性选择通过社会关系网络,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女性的从教意愿,进一步强了教师队伍的女性化。教师队伍女性化的深内蕴着女教师职后发展和教师社会地位隐形弱的危机,其应对需要坚持公平导向。既要建设教师友好型社会,增加男性教师储备,又要建设女性就业友好型社会,拓展女性在教师之外的职业选择,还要重视对高中生的生涯规划教育,确保乐教者从教。
姚岩
关键词:嵌入性理论
“二战”前美国公立学校教师队伍女性化论争及其启示
2023年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美国国内对公立教师队伍女性化进行了大量讨论。伴随着教育改革,美国国内对教师的需求扩大,对女教师的引进有效降低了教育成本,教师队伍的女性化局面慢慢形成。面对这一情况,有学者主张采取措施引进男性教师,但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看,“女性职业”和“女性危险”以及呼唤男教师等口号背后,实则存在着更多的历史和政治意义,同时也掩盖了问题的实质,更应做的是重构性别秩序。及至今日,教师队伍女性化仍被视为一种问题,这造成了现代教师招聘对男性的偏爱,导致了招聘过程不平等。教师招聘过程中,应对两性采用相同的标准,摆脱本质主义的性别观念,提升教师职业声望,继而促进教育系统内部的变革。
李先军李欣
关键词:教师招聘
剖析家务劳动女性化现象——基于马克思恩格斯两种生产理论
2023年
对家务劳动女性化现象(指家务劳动主要由女性承担)的解读多见于社会学,马克思恩格斯的两种生产理论能够为分析该现象提供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由于马恩对该理论的论述较少且引起学界较多争议,因此本文旨在理清两种生产理论的要义,并用其分析家务劳动女性化现象。分析可得:家务劳动女性化现象是一种具有长期性、普遍性的现象;家务劳动之所以长期存在是因为两种生产对人类历史而言不可或缺,其中家务劳动是服务于人的生产的劳动;家务劳动之所以女性化是因为物的生产支配人的生产以及物的生产的承担者对人的生产的承担者的支配,同时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家庭模式为这种支配提供了条件。
刘丹
关键词:家务劳动女性化

相关作者

孙艳红
作品数:69被引量:111H指数:6
供职机构: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
研究主题:女性化 词体特征 女性化特征 满族 清雅
温芳芳
作品数:92被引量:512H指数:13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研究主题:刻板印象 面孔吸引力 内隐联想测验 社会认知 性别刻板印象
佐斌
作品数:314被引量:2,937H指数:27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研究主题:刻板印象 青少年 大学生 内隐联想测验 中国人
周庆行
作品数:165被引量:641H指数:11
供职机构: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残疾人 服务型政府 实证分析 社会保障 可持续发展
宋常青
作品数:6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研究主题:老龄化趋势 老龄化 女性化 风险化解 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