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443篇“ 复合种“的相关文章
- 四川不同寄主禾谷镰孢菌复合种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及相互侵染关系
- 2024年
- 【目的】探明四川地区小麦、玉米和大豆3种寄主禾谷镰孢菌复合种(Fusarium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FGSC)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及相互侵染关系。【方法】采用多重PCR和PCR-VNT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不同寄主来源菌株的毒素类型和群体遗传多样性,并通过高粱粒接种法检测菌株在不同寄主间的相互侵染作用。【结果】来源于3种寄主的禾谷镰孢菌复合种菌株被鉴定为禾谷镰孢菌(F. graminearum)和亚洲镰孢菌(F. asiaticum),其中禾谷镰孢菌的毒素化学型为3-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ADON)和15-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15-ADON),而亚洲镰孢菌的毒素化学型为雪腐镰刀菌烯醇(NIV);各寄主菌株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存在差异,以小麦菌株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且与大豆菌株遗传距离较远;同时,各寄主菌株间能够相互侵染,但致病力存在差异。【结论】来源于四川小麦、玉米和大豆3种寄主的禾谷镰孢菌复合种遗传多样性存在差异,但可相互侵染致病,具有加重其所致病害在该地区发生的风险。
- 李晓迪陈思怡陈国亮刘林文陈华保杨春平常小丽
- 关键词:群体遗传多样性
- 鲫复合种隐性感染洪湖碘泡虫调查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 2024年
- 洪湖碘泡虫是中国异育银鲫养殖中常见的一种粘孢子虫,严重感染时病鱼出现眼球凸起,咽部发炎肿胀等症状,造成苗种和成鱼死亡。为探究严重危害养殖异育银鲫“喉孢子虫病”病原的宿主范围以及不同宿主寄生虫株间的遗传差异,本研究广泛采集了金鱼、红鲫、异育银鲫、彭泽鲫、方正银鲫、淇河鲫、金背鲫、杂交鲫等我国常见鲫复合种样品,采用18S rDNA PCR检测了各样品伪鳃的洪湖碘泡虫感染率,并进一步通过巢式PCR克隆测序获得部分样品洪湖碘泡虫的ITS2序列(登录号:OR744899–OR744905)。PCR检测结果显示,来自7个地区8种鲫属鱼类品系都存在洪湖碘泡虫的隐性感染,感染率为25.0%~88.2%;ITS2序列分析表明,感染鲫复合种的洪湖碘泡虫株系间序列差异较低,所获得的序列间仅有6个差异信息位点,平均遗传距离为0.003;不同来源虫株间共存在7种单倍型,其中H1、H2和H3只出现在金鱼、红鲫寄生虫株,H5广泛存在不同来源的异育银鲫寄生虫株。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来自不同鲫复合种的洪湖碘泡虫聚集为2个分支,其中寄生金鱼的虫株与瓶囊碘泡虫亲缘关系较近。本研究结果为阐明异育银鲫“喉孢子虫病”的流行病学规律和防控疾病发生提供重要基础数据。
- 王立军周庆杰曹泽艺陈凯谢骏习丙文
- 关键词:ITS2隐性感染率
- 一种界定青藏高原横断山区石爬鮡复合种物种有效性的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界定青藏高原横断山区石爬鮡复合种物种有效性的方法,涉及石爬鮡物种界定与水产养殖领域,解决传统形态度量法不能找出稳定区分石爬鮡形态特征的技术问题,包括样本选择,多变量形态度量,样本T检验,线性辨别分析;建立...
- 李燕平吕云云孟利琼刘坤王婷
- 葡萄胶孢炭疽病菌复合种(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species complexes)对嘧菌酯的抗药性研究
- 2024年
- 研究了江苏丘陵地区葡萄胶孢炭疽病菌复合种(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species complexes,CGSC)对嘧菌酯的敏感性及抗性分子机理。利用孢子萌发法和区分剂量法确定3个种(C.aenigma、C.viniferum和C.fructicola)51个单孢分离株对嘧菌酯的抑制中浓度(EC_(50))和敏感性表型,采用田间人工接种防治方法评价其抗药性,通过嘧菌酯作用标靶基因(CYTB)序列分析确定抗性的分子机制。27个C.aenigma和16个C.viniferum中对嘧菌酯敏感的菌株分别有20和14个,EC_(50)分别为0.0388(0.0150~0.0770)和0.0614(0.0213~0.0906)mg·L^(-1),而抗性菌株的EC_(50)均大于100 mg·L^(-1);C.fructicola菌株均为抗性菌株,其EC_(50)大于100 mg·L^(-1)。田间接种防治试验证明嘧菌酯2倍推荐剂量(250 mg·L^(-1))对抗性菌株C.fructicola MS206失去防效(防治效果7.11%)。所有抗性菌株的CYTB基因上都只含有G143A点突变;CYTB基因G143位氨基酸两侧内元呈现多样性。江苏丘陵地区葡萄炭疽病种群中的不同种对嘧菌酯的敏感性不同,抗药种群的流行是造成田间防效下降的主因子,所有抗性菌株的抗性分子机制均为CYTB基因G143A点突变,未发现其他点突变类型。
- 杨敬辉许媛肖婷褚姝频刘吉祥姚克兵
- 关键词:葡萄炭疽病嘧菌酯抗药性
-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株行距优化
- 2024年
- 合理的株行距配置可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增产增收。为明确适宜界首市推广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株行距,文章采用6∶4(大豆∶玉米)种植模式,研究4种不同株行距配置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产量和产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豆∶玉米6∶4种植模式下,品种组合1、2、3适宜株行距配置为大豆∶12 cm×30 cm,玉米∶12 cm×60 cm;品种组合4、5适宜株行距配置为大豆∶12 cm×30 cm,玉米∶14 cm×50 cm。在此株行距配置下,各品种组合的产量及产值最高,适宜在界首市推广应用。
- 吕磊杨继红
- 关键词:大豆玉米株行距
- 甘肃玉米茎腐病病菌禾谷镰孢复合种遗传多样性被引量:3
- 2022年
- 为阐明甘肃省玉米茎腐病优势致病菌禾谷镰孢复合种地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2015年和2017年从甘肃省4个生态区采集茎腐病样本,经组织分离及鉴定,选取代表性禾谷镰孢复合种菌株114株,采用SSR和VNTR引物结合POPGENE version1.32及NTSYSpc 2.11,进行群体间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到多态性位点26个,片段大小为50~300 bp,平均每对引物扩增条带数为1.44。4个地理种群平均等位基因数为1.9519,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7140,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3939,Shannon信息指数为0.5691,多态性位点数为24.75,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5.19%。4个地理种群的Nei’s遗传相似度为0.8880~0.9674,遗传距离为0.0331~0.1188。分析发现,禾谷镰孢复合种的种群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内部,占总变异的90.71%。在遗传相似系数0.9380附近,禾谷镰孢复合种种群聚为3大类群,陇南地区为第Ⅰ类群,河西走廊为第Ⅱ类群,陇东地区和陇中地区为第Ⅲ类群。
- 郭成王宝宝邓东张小杰王春明周天旺李敏权郭致杰
- 关键词:玉米
- 一种从空气中分离禾谷镰刀菌复合种的选择性培养基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从空气中分离禾谷镰刀菌复合种的选择性培养基,该培养基是向PDA培养基中添加毒黄素、恶霉灵、乙磷铝、五氯硝基苯和利福平;实验证明,用本发明的选择性培养基可分离空气中禾谷镰刀菌复合种,出现禾谷镰刀菌酒红色特征...
- 杨立军龚双军史文琦向礼波曾凡松袁斌薛敏峰陈婷婷刘美玲喻大昭
- 文献传递
- 中国明亮熊蜂复合种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 熊蜂属Bombus昆虫适应寒冷气候,其同一种体色多变或不同种趋同进化,分布范围广泛,是研究隐存种形成和生物地理等较为理想的模式生物。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DNA所携带的遗传信息能够为隐存种鉴定提供有效依据。熊蜂雄...
- 刘霁瑶
- 关键词:基因鉴定DNA条形码系统发育
- 文献传递
- 油菜三个基本种与复合种种子的代谢特征分析及相关候选基因鉴定
- 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也是我国食用植物油的第一大来源,占食用植物油总量的50%以上,但自给率严重不足。与黑籽油菜相比,黄籽油菜具有油脂和蛋白质含量高,饼粕饲用价值高和油质清澈等优点。油菜的主要栽培种甘蓝型油菜在自...
- 申树林
- 关键词:芸薹属转录组粒色候选基因类黄酮
- 文献传递
- 中国杧果炭疽菌复合种对吡唑醚菌酯和咪鲜胺的敏感性被引量:4
- 2021年
-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吡唑醚菌酯和咪鲜胺对国内不同地理来源的杧果炭疽菌的EC50,比较其敏感性的差异。吡唑醚菌酯和咪鲜胺对供试136个菌株的EC50范围分别为0.0014~0.3640 mg/L和0.0001~0.0317 mg/L,平均值分别为(0.0512±0.0038)mg/L和(0.0045±0.0005)mg/L,其敏感性频率不符合正态分布。吡唑醚菌酯对广东杧果炭疽菌的平均EC50与对云南杧果炭疽菌的平均EC50存在显著差异。对广东菌株的平均EC50最高,为0.0694 mg/L,对云南菌株的平均EC50最低,为0.0347 mg/L。除海南种群外,咪鲜胺对不同地区菌株间的平均EC50无显著差异。对海南菌株的平均EC50最高,为0.0075 mg/L,对福建菌株的EC50最低,为0.0026 mg/L。供试的13种杧果炭疽菌中,吡唑醚菌酯对Colletotrichum scovillei的平均EC50最低(0.0124 mg/L),对C.musae的平均EC50最高(0.0818 mg/L);咪鲜胺对C.asianum的平均EC50最低(0.0020 mg/L),对C.cordylinicola的平均EC50最高(0.0296 mg/L)。我国杧果炭疽菌对吡唑醚菌酯与咪鲜胺均较为敏感,且不同种、不同地理来源的菌株间存在显著差异。
- 郭堂勋卜俊燕郭珍妮李其利余知和唐利华黄穗萍莫贱友
- 关键词:杧果炭疽菌吡唑醚菌酯咪鲜胺敏感性
相关作者
- 戴灼华

- 作品数:21被引量:74H指数:6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果蝇 DROSOPHILA 复合种 姊妹种 进化
- 吕静

- 作品数:11被引量:28H指数:2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
- 研究主题:果蝇 DROSOPHILA 复合种 分子系统学 分子数据
- 刘先宝

- 作品数:114被引量:345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
- 研究主题:橡胶树 香蕉 多主棒孢 内生细菌 木薯
- 赵志慧

- 作品数:42被引量:281H指数:11
- 供职机构:大连民族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
- 研究主题:镰孢菌 英文 土壤真菌 中国新记录种 尖孢镰孢菌
- 陈红玲

- 作品数:25被引量:92H指数:6
- 供职机构:华农温氏畜牧股份有限公司
- 研究主题:流行病学 奶牛 PCR-SSCP 多态性 复合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