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83篇“ 埋葬习俗“的相关文章
渤海未成年人埋葬习俗研究
2022年
系统梳理了中国境内渤海未成年人墓葬的考古发掘材料,并对其埋葬习俗进行了初步讨论。渤海未成年人埋葬方式可分为单人葬和多人葬。未成年人单人葬数量较少,随葬品及墓葬形制较为简单,埋葬方式以一次葬为主;多人合葬中的墓葬形制及随葬品均较为丰富,以二次葬为主。根据墓葬形制的规律,认为埋葬未成年人的墓葬中单人葬早于多人葬。未成年人与成年男女共同埋葬是渤海未成年人埋葬方式的特点之一,由此认为,家庭是构成渤海社会的最小单元,并体现出渤海社会牢固的亲情观念及稳定的家庭结构。
倩倩包曙光刘晓东
关键词:渤海时期家庭结构
墓葬头向反映的文化传承——海岱地区史前埋葬习俗之一
2021年
墓葬头向是史前埋葬制度和习俗的重要内容之一。海岱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墓葬头向,从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到龙山文化,基本上是以朝东的方向为主。但是,鲁北地区自时代更早的后李文化开始,就存在墓主头向朝北的文化传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传统习俗流行的区域不断缩小,但一直在局部区域顽固地保持着。大汶口文化时期,墓主头向朝北的传统习俗尚流行于淄河、潍河和胶莱河流域,龙山文化时期,分布的区域进一步压缩,只是在胶莱河流域尚存,向南发展到日照沿海的部分地区。从墓葬头向的变迁过程中,可以发现海岱地区新石器时代居民族群的迁徙和相互之间的融合及文化统一过程。
栾丰实
关键词:族群迁徙文化融合
试论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埋葬习俗
对于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埋葬习俗的情况,由于各类文献史籍中未有记载,故要探讨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埋葬习俗,只能依赖于该地区考古发现的墓葬资料了。据不完全统计,在三峡地区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多达591座。如此之多的墓葬资料数量...
张欢
关键词:埋葬习俗随葬品新石器时代
先秦时期西北游牧地区动物埋葬习俗——从埋葬头蹄的现象谈起被引量:3
2017年
本文试对西北游牧地区盛行的埋葬动物头蹄的现象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埋葬动物头蹄是西北及北方游牧民族所共有的葬俗,同时游牧区与农耕区交界的15英寸等雨线及战国长城与一系列埋葬动物头蹄的墓葬群连线重合,这条线的两边分别是两种生活方式。这些墓葬在春秋早期还是以游牧风格为主,但到了战国晚期,西北游牧地区墓葬中中原风格的出现揭示了民族的融合。
刘羽阳王辉
关键词:先秦游牧民族
赫哲族传统埋葬习俗中死者头西足东事象解析
2016年
埋葬习俗的产生及完备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一种有意识的社会行为。本文运用民族学的理论及民族志调查资料,详细地解析了赫哲族埋葬习俗中头西脚东的现象,指出这种埋葬行为是赫哲人认为灵魂不灭,日落的方向为鬼方,是亡魂最终归宿之地的观念使然。本文没有孤立地看待赫哲族埋葬习俗中的这一现象,而是将其与满—通古斯语诸族、东北汉人乡村社会及世界各地其他原始民族中的丧葬习俗进行类比、参证,揭示出这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民族丧葬习俗中的行为,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文化现象,对其进行考察与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陈伯霖
关键词:赫哲族丧葬习俗民族志
磨沟墓地人口结构与埋葬习俗关系分析
2008年开始发掘的甘肃临潭磨沟墓地,是近年来在洮河上游地区发现的一处重要的史前齐家文化墓地,也是一处齐家文化独具特色埋葬习俗的墓地。磨沟墓地以其复杂的墓葬结构、多人多次合葬现象以及齐家文化的去向问题吸引着广泛的关注。本...
范洁
关键词:齐家文化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埋葬习俗
文献传递
天马—曲村铜礼器墓分期断代与埋葬习俗再研究
2015年
本文以《天马-曲村》报告中的47座青铜礼器墓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对陶器、铜戈等的分期,结合原报告以青铜鼎和簋的变化为标准进行的分期,将47座铜礼器墓分为三期6段,年代从西周早期延续至西周晚期。其次通过对诸墓葬要素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研究,归纳总结曲村墓地铜礼器墓的埋葬习俗
景耀忠
关键词:分期断代埋葬习俗
试论商周时期於越先民的埋葬习俗——以柴岭山土墩墓为例
2014年
本文通过对柴岭山商周土墩墓发掘材料的梳理,从墓葬的选址、构造、用材和随葬器物等方面对商周时期於越先民的葬俗进行初步分析和探讨。柴岭山一带的於越先民往往选择在地势较高的山头或山脊上建造有封土堆的土墩状墓葬,一般为平地堆土掩埋或挖浅坑封土掩埋,在修建的过程中注重防潮、防水、防盗方面的处理,随葬品以印纹硬陶器和原始瓷器为主,且在土墩修建或完工后会有一些祭祀活动。
崔太金
关键词:商周土墩墓埋葬习俗
岭南商周时期埋葬习俗的若干问题被引量:9
2010年
本文根据广东佛山河宕、深圳屋背岭和博罗横岭山三处墓葬材料中反映埋葬习俗的特殊现象,尝试探讨岭南商周时期的性别差异、社会分工差异、两性地位及等级制度、社会组织等相关问题。研究表明,商周时期岭南墓葬中存在着用石锛与纺轮、砺石与纺轮标示墓主人性别的埋葬习俗,折射出男女不同的社会分工倾向,即石器加工制造及作战等活动主要由男性承担,纺织等活动主要由女性从事。横岭山墓葬已明确显示存在社会等级制度,且出现的时间不晚于横岭山一期,即商周之际。男女两性的地位在横岭山一、三期大致势均力敌,到四期,男性的地位已超过女性。家族组织在商代已存在,到周代在生产分工方面发挥了作用,呈现出家族分工的倾向。
杨建军
关键词:岭南商周时期埋葬习俗
从考古上看清代鄂伦春族的埋葬习俗被引量:3
2008年
鄂伦春族属于阿尔泰语系的通古斯——满语族北语支(满族和赫哲族属于南语支),目前他们主要生活在黑龙江省的大兴安岭和内蒙古北部大兴安岭山区。根据黑龙江省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黑龙江省鄂伦春现有人口为3588人。鄂伦春历史非常悠久,隋唐时期可能属于室韦人的一支(室韦人包括操蒙古语族和满语族的各个部落),
赵刚
关键词:鄂伦春族第五次人口普查习俗埋葬清代考古蒙古语族

相关作者

胡保华
作品数:11被引量:50H指数:5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研究主题:遗址 铜 家畜饲养 先商文化 稳定同位素
韩康信
作品数:44被引量:433H指数:17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
研究主题:人骨 蒙古人种 新石器时代 种族 体质人类学
张礼艳
作品数:27被引量:64H指数:5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研究主题:西周 遗民 族属 遗址 墓葬
赵化成
作品数:10被引量:117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研究主题:陵园 西汉 考古 君主集权 墓制
徐子峰
作品数:17被引量:24H指数:4
供职机构: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研究主题:红山文化 积石冢 新石器时代 女神 经济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