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693篇“ 地区气候“的相关文章
川东北地区气候资源利用率时空演化特征及成因
2024年
为进一步揭示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农业生产与气候资源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基于1961-2020年川东北26个气象站点数据和2001-2020年34个市(区、县)统计年鉴数据,利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川东北气候生产潜力和气候资源利用率的时空特征,并定量分析了气候资源利用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近60年川东北气候生产潜力以5.21 g/(m^(2)·10 a)的速度上升,并且气候生产潜力空间上呈现东南高西北低分布特征;(2)2001-2020年川东北气候资源利用率年平均值为35.3%,并以2%/10 a的速度上升,气候资源利用率在空间上呈现西高东低分布;(3)气候资源利用率影响因子探测分析发现单因子中有效灌溉面积和化肥施用量的影响作用较明显(q=0.212、q=0.181),双因子的交互影响作用普遍更强.今后在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上应科学合理地优化农业有效灌溉面积和化肥施用量,协调区域产业结构,以增加粮食产量并提高气候资源利用率.
秦婵蓉李卫朋税攀恒虎瑞林李雪琪尹肇麒
关键词:气候变化气候生产潜力气候资源利用率川东北
全球气候变化下西南喀斯特地区气候与水文系统的综合响应研究——以贵州为例
2024年
以贵州为例,分析了1978—2021年贵州的年平均温度、降水、湿度、日照时数、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河流输沙量等要素与气候变化的响应,并构建气候变化综合评价指数进行综合响应评价。结果表明:全球气候变暖与贵州气温变化相关性显著,而与年平均相对湿度、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和河流输沙量变化相关性比较微弱;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贵州气温呈波动式的增加趋势,降水量也呈增加趋势,而贵州全省年日照时数、相对湿度、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和河流输沙量呈减少态势;综合响应总体呈增加趋势;贵州气候与水文系统中各要素总体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在研究时段,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河流输沙量均为负偏态分布,表明平均量偏多的年份比偏少的年份出现的概率大;而地表水资源量、地下水资源量、日照时数为正偏态分布,表明平均量偏多的年份比偏少的年份出现的概率小。
杨廷锋陆仙梅肖冬冬韩学阵
关键词:气候变化西南喀斯特地区
一种基于地区气候差异的玉米种质耐热性鉴定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地区气候差异的玉米种质耐热性鉴定方法,属于玉米种质资源鉴定技术领域,将需要鉴定的玉米品种或材料、海南生产试验对照玉米品种或材料、种源地或引种地的玉米品种或材料分为等分量的三组或者三组以上组份,第1组海南...
苏义成 符志新 李邦庆高忠奎 周鹏覃晓娟仇惠君梁任繁 林旭黄毅
1980—2022年青海地区气候变化时空分布特征及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2024年
为探究青海高原地区气候变化规律及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本研究基于1980—2022年青海境内39个气象站的气温、降水资料及门源农业气象站所观测的青稞产量,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法、Pearson相关系数法等方法,研究分析青海地区气温、降水时空分布的规律及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研究表明,在过去43 a间,青海平均气温以0.47℃/(10a)的速率呈现上升趋势,20世纪80—90年代气温偏低,1998年是气温回升的转折点;气温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整体表现为东部最高、西南和西北次高、中部和东南部最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气温增幅与海拔高度有关,海拔越高,升温速率相对较大,反之则愈小。降水量主体呈现增加的趋势,变化趋势为11.5 mm/(10a),降水量年际波动较大,增加和减少交替出现,但无明显的规律性;20世纪80年代增幅较小,90年代增幅为负值,21世纪10年代降水量出现较大回升趋势;降水量在空间上表现出分布不均匀的特点,总体表现出从东南向西北逐级减少的分布格局;另外,在农牧业生产中,水热条件是不可缺少的因子,特别是在农作物生长季,水热条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增温增湿的气候变化,对农牧业生产利大于弊。
雷有宏雷占娇张莹马宁虎文娟任得萍
关键词:气候变化气温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农牧业
金华地区气候态变化特征及极端气候敏感区域分析
2024年
基于金华市1968-2020年逐年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和降水日数数据,采用常规气象统计方法,对金华地区气候态变化特征及极端气候敏感区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气候态下金华地区平均气温、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且分别在Ⅲ态、Ⅳ态最明显,而日照时数、降水日数则呈减少趋势,且分别在Ⅱ态、Ⅳ态下最明显;但随着Ⅱ~Ⅳ态的转变,平均气温的增温效应、日照时数和降水日数的减少趋势则均在减弱,降水量的增加趋势则先增强再减弱。(2)金华地区平均气温呈永康兰溪暖、浦江冷的格局,日照时数表现为金华义乌多、兰溪永康少的特征,降水量呈现出武义浦江多、义乌东阳少的分布,降水日数具有南多北少的特征。随着气候态变化,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降水日数整体呈明显增高、减少、增多、减少趋势。(3)气候态的变化使得金华地区平均气温等级由低向高移动,日照时数等级由高向低移动,降水量等级由4级向3级来回移动,降水日数等级无明显变化。(4)随着气候态转变,除兰溪外整个金华地区均是极端气温的敏感区,兰溪、义乌是极端日照时数的敏感区,极端降水、降水日数基本无敏感区域。
楼俊伟王可欣张鑫范瑜越王勇
关键词:气候态极端气候
基于ArcGIS的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大陆性格局分布研究
2024年
利用Modis温度产品数据集,应用ENVI及ArcGIS软件通过计算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大陆度指数(温度法)分析青藏高原地区的水热格局分布,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大陆性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性分布,且由东南至西北大陆性气候逐步加强;以喜马拉雅山脉和雅鲁藏布江为主的南部区域呈现明显的海洋性气候,且会向北方和东方扩展;以塔里木盆地为中心的地区大陆性气候十分明显,今后会更加严重。通过对青藏高原的气候大陆度的研究,得到青藏地区大陆性气候的变化,可以帮助深入了解青藏高原环境的变化过程、程度、趋势以及可能带来的后果以及对其他地区可能产生的影响,同时促进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进程。
李舒宏
关键词:气候变化MODIS数据
2022年长江三峡地区气候状况分析
2024年
利用长江三峡地区逐日观测资料和我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再分析资料CRA-40,分析了2022年三峡地区气候特征,梳理了气候事件及气象灾害,简析了发生在夏季的极端高温事件成因。得出以下结论:2022年,长江三峡地区暖干气候特点突出,年平均气温较常年高0.8℃,为1961年以来第二高,夏季平均气温和高温日数均为历史同期最高,分别较常年高出2.4℃和24.8d;三峡地区年降水量较常年减少18.4%,与常年相比大部分地区更加干燥,阶段性变化大,夏季和秋季降水偏少,年暴雨日数较常年减少。三峡地区夏秋季持续高温少雨引发严重气象干旱,对农业生产、水库蓄水、能源供应及人体健康产生较大影响。分析表明,全球变暖是造成极端高温发生的大背景,大气环流异常,特别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南亚高压异常,是高温发生且极端性突出的直接原因。
崔童陈鲜艳邹旭恺曾红玲孙林海张强
关键词:极端高温气象干旱大气环流异常
横断山地区气候-植被区划被引量:2
2024年
横断山地区是中国今后生态保护、清洁能源生产、川藏和滇藏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重要布局区.这里高山峡谷纵横,气候和植被分布区域性与垂直地带性显著,孕灾环境复杂,亟待开展横断山地区气候-植被区划,以便有效服务于农业生产与生态建设、山地灾害风险防范和重大工程建设等国家需求.为此,本文基于横断山地区最新划界成果,采用横断山地区及其周边122个气象站点1990~2019年气温、降水量、气压、日照时数、风速、相对湿度等地面观测数据和高精度土地覆被类型遥感反演数据,制定了适用于横断山地区高山峡谷复杂大地貌格局、气象站点稀少、气候和植被分异显著等综合自然地理特征的气候-植被区划方案,并将横断山地区划分为5个温度带、20个干湿区、55个植被小区.该气候-植被区划方案分别以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日数、年干燥度指数、主要植被类型作为划分温度带、干湿区、植被小区的主要指标,且以≥10℃积温、最冷月气温、最暖月气温等为辅助指标.与之前区划方案相比,本方案遴选并优化了适用于横断山地区复杂地形的薄盘光滑样条气候空间插值模型;结合地理探测器,科学厘定了存在争议的气候带(区)间区划指标阈值;提出逐步降尺度窗格划分法,以确定分区界线并降低了传统区划方法对主观性和经验性的过度依赖.此外,该方案充分考虑了横断山地区下垫面复杂、气候-植被分布类型急变的典型区域特征,并基于气候-植被区划指标空间分布特征,将高原温带和中亚热带间的气候急变带单独划分为山地亚热带.该区划方案将为横断山地区农业生产、生态保护、重大工程建设、防灾减灾救灾等社会经济活动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和科技支撑,并为下垫面复杂、区域差异显著、地面观测匮乏的全球高山峡谷区的气候-植被区划及其
张雪芹徐晓明李想崔鹏郑度
阿克苏地区气候变化对棉花生产的影响探析
2024年
新疆阿克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其棉花产业不仅对当地经济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在全球棉花供应链中扮演重要角色。在诸多影响因素中,气候因素对阿克苏地区棉花生产的影响较为突出,为提高棉花产量与品质,助力阿克苏地区棉花产业实现更好发展,聚焦当地棉花生产与气候变化的交互作用,分析气候变化对不同播期棉花物候期、籽棉产量和水分生产力的影响,并据此提出加强棉花对气候变化适应性的策略,包括加强水资源管理、改良棉花品种、优化农业实践、落实政策及经济激励措施等。
杨景燕
关键词:气候变化棉花生产
高风速地区气候对混凝土耐久性和强度的影响
2024年
高风速地区气候对混凝土的性能产生诸多影响,包括水分蒸发加速、气压变化、风荷载等因素引发的内外温差和表面水分挥发,对混凝土的表面和整体性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导致混凝土结构出现开裂、塑性收缩等现象,降低了混凝土的耐久性.文章旨在通过综合分析已有的相关研究和实验数据,探究高风速地区气候对混凝土耐久性和强度的影响.
赵玮陈艳华周薇薇
关键词:混凝土强度混凝土耐久性

相关作者

高学杰
作品数:98被引量:3,920H指数:2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研究主题:区域气候模式 气候变化 数值模拟 气候模拟 温室效应
曲金华
作品数:26被引量:85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研究主题:降水 气候变化 地表水资源 气温 可利用水资源
赵景波
作品数:485被引量:3,845H指数:3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研究主题:黄土 土壤干层 气候变化 古土壤 洪涝灾害
张强
作品数:993被引量:13,384H指数:62
供职机构: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研究主题:气候变化 干旱 黄土高原 陆面 降水
白虎志
作品数:86被引量:2,381H指数:27
供职机构:甘肃省气象局
研究主题: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 干旱 小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