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采用有意义使用言语量表(Meaningful Use of Speech Scale,MUSS)测量使用普通话的听力正常婴幼儿和儿童的言语能力发育正常值,为听力损失患儿的言语能力评估提供正常值对照。方法2012年9月至2023年1月共有256名月龄为1~60个月的北京地区普通话语言交流环境下的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参与MUSS问卷调查,经过病史采集、耳聋高危因素排查和听力学检查,最终200名婴幼儿和儿童通过所有检查项,其问卷结果纳入统计分析,其中男105名,女95名。按照生理年龄将受试儿童分为10组(1月龄组、2~3月龄组、4~6月龄组、7~9月龄组、10~12月龄组、13~18月龄组、19~24月龄组、25~36月龄组、37~48月龄组和49~60月龄组),每组20人。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拟合曲线计算回归方程。结果听力正常婴幼儿和儿童的MUSS得分随月龄的增加而提高,在56.5月龄时达到满分。回归方程为:得分=-0.0093×(月龄)^(2)+2.179×(月龄)+6.7186,r2=0.85;月龄=0.0039×(得分)^(2)+0.1484×(得分)+2.708,r^(2)=0.85。结论普通话听力正常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言语能力得分随月龄增加呈增长趋势,根据得分和月龄,分别可推断出言语能力发育年龄和与年龄相对应的言语能力得分,可为听力损失患儿言语发育情况的评估提供正常值对照。
目的通过听力正常人群的测试,对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临床音乐感知评估(music assessment in clinical,MAC)软件的可行性进行初步探索。方法对40例听力正常者(男17例,女23例,年龄18~37岁)分别进行MAC中的音调辨差阈、旋律感知、乐器识别(音色识别)三个项目测试,以及国际通用的人工耳蜗音乐感知评估软件(musical sounds in cochlear implants perception,Mu.S.I.C)对应的音调辨别、旋律感知、乐器识别三项测试,对结果进行比较;同时记录测试时长,分析受试者对两款软件测试项目的主观喜好感觉评分。结果(1)受试者对两款软件的音调、旋律、音色三项测试的主观喜好度相近(P>0.05),两款软件测试项目的测试时长相近(P>0.05);(2)MAC软件音调辨差阈值均为1个1/4音,Mu.S.I.C软件平均音调辨差阈值为7.47±6.42个1/4音,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3)MAC软件平均旋律感知正确率(95.63%±6.76%)较Mu.S.I.C软件的旋律感知正确率(84.13%±7.96%)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MAC软件的音色识别正确率为87.34%±10.25%,Mu.S.I.C软件的音色识别正确率为84.38%±12.97%,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听力正常受试者对两款软件的喜好度及测试时长无差异;受试者使用MAC软件测得的音调、旋律辨识水平较Mu.S.I.C软件更高,提示基于中国文化背景的MAC软件在听力正常人群中的应用具有可行性。
目的:探索0~6岁儿童短声诱发听性脑干反应(Click-ABR)潜伏期及波间期的正常参考范围,分析声传导功能异常儿童Click-ABR的临床特征。方法:分别对1791例(3582耳)0~6岁听力正常儿童及176例(258耳)声传导功能异常儿童进行Click-ABR。分析不同月龄听力正常儿童Click-ABR各项参数的差异,同时比较声传导功能异常儿童Click-ABR波Ⅴ反应阈与潜伏期及波间期的相关性。结果:波Ⅰ潜伏期与月龄不相关,波Ⅲ潜伏期、波Ⅴ潜伏期、波Ⅰ-Ⅲ间期和波Ⅰ-Ⅴ间期均与月龄呈明显负相关;波Ⅲ潜伏期自25个月起不随年龄增长而缩短,波Ⅴ潜伏期自37个月起不随年龄增长而缩短。声传导功能异常儿童在80 dB nHL刺激声下波Ⅰ潜伏期与听阈呈正相关,波Ⅰ-Ⅲ、Ⅰ-Ⅴ间期与听力正常儿童标准值无差异。结论:0~6岁儿童Click-ABR波Ⅲ、Ⅴ潜伏期及波Ⅰ-Ⅲ、Ⅰ-Ⅴ间期随年龄增长而缩短,本研究建立了本实验室0~6岁不同年龄段儿童Click-ABR潜伏期及波间期的正常参考范围;结合Click-ABR听阈以及80 dB nHL刺激声下波Ⅰ潜伏期,可初步筛选出声传导功能异常儿童,同时应进一步补充其他听力诊断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