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359篇“ 古代教育“的相关文章
中国式现代化的教育审美支持——来自我国古代教育的智慧
2024年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挖掘我国古代教育蕴含的审美元素与美学思想,既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需要,也是以教育现代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建设幸福美好现代社会的应然要求。我国古代教育之美体现为社会美和人之美的有机统一,通过创造审美教育情境,赋予个体积极的情感体验,是人的本质力量在教育中的对象化,是自然和情感的人化。我国古代教育之美从教育目的、内容、方法、师生关系和教育环境五方面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教育审美的经验智慧,为新时代学校美育提供了丰厚的理论资源,对强化学校美育建设,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王艺桥
关键词:教育审美中国式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古代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话语体系中的历史智慧——以朱熹理学思想为中心的考察
2024年
中华优秀教育传统文化是构建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的文化根脉。以韩愈在《原道》一文中阐述“唐代的中国文化宣言”为始端,儒家学者开启了构建以“中国”为本位的教育话语体系的文化之路。朱熹作为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以“天理”与“道统”说为核心,最终完成了对理学话语体系的构建,不仅实现了源起于唐代韩愈的儒学复兴梦想,而且重新确立了儒家教育学说在古代文化生活中的话语权。朱熹构建理学教育话语体系的过程,将“孔孟—程朱”道统学说融入以《近思录》、《四书集注》为中心的经典文本建设与以修齐治平为目标的个体修身实践,形成了根基于个体生命自觉的为学次第与修身工夫。以朱熹理学思想为中心考察中国古代教育话语体系中的历史智慧,旨在通过对道统、文本、实践等三个彼此相联要素的诠释和分析,以阐明在历史过程中生成的、可以作为认识对象的一种积极、可借鉴的教育文化遗产,并以此来领悟构建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及中国教育学的中国魂之真义。
孙杰
关键词:理学儒学
论中国古代教育家的实践智慧——以好教师与好学生为原型的考察
2024年
新时代的教育家精神是对中国古代为学与为教、成己与成人师道精神的优良传承。孔子作为好教师的典范,存在于孔门弟子及孔门后学心中,并伴随着儒学地位的提升而逐渐发展成为全社会好教师形象的代表。仁智统一的学不厌与教不倦,在形式上表现为好学和善教,究其实质就是学为圣仁而不厌且教为圣仁而不倦。颜渊作为孔门弟子中好学生形象的代表,具有不违、善学、安贫、尚德的人格特征。孔颜乐处这一命题,经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及王阳明等宋明学者的阐发,最终成为儒家学者所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好教师与好学生构成的儒家理想教学活动,依循有序、善诱的教学工夫而达成欲罢不能的教学境界,体现了为学与为教、成己与成人之间的双重变奏及实践旨趣,这就是中国古代教育家的实践智慧。
孙杰
关键词:好学生
教育的可能性想象:基于中国古代教育驱动力的历史社会学分析
2024年
中国古代占支配地位的思想是一种等级秩序,但也不乏对平等的追求,从汉代的察举制到隋唐的科举制,选举制度在社会阶级流动方面的作用逐渐增强,虽然有时为贵族势力所把控,但是到了宋代,出仕已经超过郡望和家族身份,成为决定社会地位的首要因素。不仅寒门子弟需要通过获取官职来进行社会阶级流动,大族子弟也需要通过官僚任职来维持家族的荣耀和地位,否则将容易沦为庶族,因此宋代也被称为平民社会。在教育和选举制度的密切配合下,君主希望利用教育训诫和利禄之途来维护阶级统治,贵族希望维持声望、地位、权力的代际传递,平民则致力于通过教育奋斗来实现阶级流动。于是,基于教育的可能性和创造性,各阶级均对教育充满希望,此时教育发挥了一种可能性想象的功能。通过考察汉代至宋朝寒门学子的教育奋斗与社会上升,不仅有利于开拓教育公平研究的历史社会学进路,还能为探讨当下“教育内卷”等现象提供有益的历史参照。
吉祥佩胡金平
关键词:教育历史社会学
古代教育人物群体的最初建构——以20世纪上半叶38种教育史著作为中心的考察
2023年
清末民国是中国教育史学科的初建时期,将什么样的古代人物写入教科书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截至1949年,全国共出版通论性质的中国教育史著作38种,共选入古代教育人物187人,按其选入频次可分为低频人物(162人)、中频人物(21人)和高频人物(4人),有86人只被选入1次。从所选入人物及其频次看:这些著作以儒家思想为主线,宋以后则更侧重理学思想;从所选入人物的时代分布看:“厚古薄今”倾向明显;从所选中频人物、高频人物看:所选入人物身份比较混杂,教育家之外,传说人物、政治家、诗人、军事家、天文历算家、经学家等都有;从所选入人物学派背景看: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体现出儒墨道法相争而以儒家为主导、儒道法相抗衡的现象,而两宋时期的人物则体现出学派蜂起而以程朱理学为主导的现实;从所选入人物的重要性看:所选入人物的重要性与被选入频次基本相称,同时也存在应当选入而未选入、所选入人物被高估或被低估等情况。在中国教育史学科体系中建构一个较为科学合理的古代教育人物群体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具体实践中,可将20世纪上半叶我国38种教育史著作中中频人物、高频人物25人视为学科初建时期构建出来的古代教育人物基本群体,其中高频人物4人可以视为核心群体。基本群体基本能够反映中国古代教育的实际状况,但核心群体却不足以反映古代教育的核心价值。因此,如能让非儒家的一些中频人物进入核心群体,让一些低频人物进入基本群体,将会是理想的结果。
杜成宪张月佳
中国古代教育史和文化发展史的缩影 中国书院博物馆及其馆藏珍品一瞥
2023年
位于湖南长沙岳麓山脚下的中国书院博物馆,是以岳麓书院原状陈列为依托建立的博物馆,也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座以中国书院史和文化教育史为主题的博物馆。其外观为一座现代与古典相结合的三栋联排建筑物,建筑屋顶为坡面顶,墙面采用清水混凝土,处于岳麓书院古建筑群的“从属”“配角”地位。其建筑整体构成延续古代书院“斋舍”的形式,内部引入“天井”空间,外墙窗户运用水平木构结构,形成柔和的界面,“空”和“透”相互融合,与书院产生对话。
郑明星车今花
关键词:岳麓书院文化发展史古代书院古建筑群
由孝而教:古代教育智慧之中国式表达被引量:1
2023年
孝是子对老的责任与义务及其承负关系,也可以理解为是父对子的教及子对父的孝,孝与教(效、学)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意义关系。庠是兼具养老与教育的场所,养老即孝,孝与教相辅而相成。敬敷五教与良知良能是教由孝而生的事理和学理依据;德以孝为本,则体现为孝悌是实现明人伦教育目的和至德要道教育内容的根本。以亲密关系共同体为依托的古代教育,实现了社会教化与个体修身之间的家国同构。子对父有限度的谏诤行为,使源于父慈子孝的师生关系始终贯穿着道德理性精神。这就是由孝而教的中国古代教育智慧的意蕴所在。
孙杰
辽金两代对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贡献
2022年
辽金时期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历史中是很少涉及的,但无疑是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从沿袭本民族传统到取法汉唐,辽金时代在教育方面的探索可谓丰富多彩、因地制宜,兼有正规的学校教育和广泛的社会教育,且对当时及后世均有重要影响,体现了中国各民族、各朝代对本土教育传统积淀的重要贡献。研究并承认辽金在教育史上的贡献,有利于中国教育更好地继往开来,也能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创新提供更多民族和地区的经验,做出更大的贡献。
程方平
关键词:教育
孟宪承全集 新中华教育史 西洋古代教育
杜成宪
关键词:全集
中国古代教育场所选址及营造意象浅析
2022年
中国古代教育场所①能集中体现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价值。本文针对中国现代大学校园的城市化状况,以中国传统教育场所的选址及营造为切入点,剖析从周代至明清时期中国典型教育场所选址和营造的思路及方式,证实在以德育为核心目标的中国传统教育场所,自先秦伊始,风景的审美、利用与营造一直都处于首要位置,自然山水的美育功能贯彻于校园环境营建的始终,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及中国特色现代化校园的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资料和思路。
赵大鹏王其亨吴静子
关键词:教育场所书院德育

相关作者

吴洪成
作品数:387被引量:523H指数:10
供职机构: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研究主题:书院 清代 述论 奴化教育 教育
杜成宪
作品数:65被引量:418H指数:9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
研究主题:中国教育史 教育史 教育 重学 教育传统
姜国钧
作品数:77被引量:250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
研究主题:高等教育 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 孔子 盛衰
王耿
作品数:46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研究主题:国学经典 立人教育 成长教育 密码 课内阅读
郭齐家
作品数:76被引量:246H指数:9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教育思想 素质教育 孔子 教育史 师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