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7429篇“ 受体阻滞剂“的相关文章
- Beta受体阻滞剂治疗颅脑损伤的meta分析
- 目的创伤性脑损伤(TBI)是全球死亡率和发病率的主要原因,占创伤死亡总数的三分之一[1,2]。TBI导致无数死亡案例。然而,幸存者易受继发性损伤,可能使初始损伤加重[3]。因此,TBI的治疗旨在减少存活初始创伤患者的继发...
- 毛建耀
- 关键词:创伤性脑损伤儿茶酚胺
- β受体阻滞剂在心衰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 2024年
- 心力衰竭(心衰)是心血管内科较为常见的循环功能障碍的一类综合征,治疗药物包括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等,达到降低心脏负担、利尿消肿、增强心肌收缩力等目的。随着对心衰的不断研究,β受体阻滞剂在心衰的临床治疗中已成为较为常见的药物,对于最初β受体阻滞剂的争议性限制应用,后期多个大规模医学试验为β受体阻滞剂在心衰治疗中提供有力依据。为了进一步研究β受体阻滞剂在心衰的临床使用现状和安全性,本文对近年来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衰的进展进行如下综述。
- 符梦瑜
- 关键词:Β受体阻滞剂心力衰竭心血管疾病
-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
- 2024年
- 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本文全面综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以及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的分类、治疗现状以及在降压和改善预后方面的应用价值,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治疗提供更精准更个体化的用药选择。
- 王慧宇胡丽燕
- 关键词:药物疗法
- 不同β受体阻滞剂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疗效观察
- 2024年
- 目的分析不同β受体阻滞剂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观察治疗期间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选取2017年1月至2022年5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福州儿童医院烧伤整形科采用口服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33例婴幼儿血管瘤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4例,女19例。按照患儿家属意愿分为普萘洛尔组(22例)和阿替洛尔组(11例),普萘洛尔组予口服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剂量为1.5~2 mg·kg^(-1)·d^(-1)。阿替洛尔组予口服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阿替洛尔),剂量为第1周0.5 mg·kg^(-1)·d^(-1),之后改为1 mg·kg^(-1)·d^(-1)。两组均每月复查1次,观察瘤体颜色、大小、质地等变化及并发症情况;分别于用药后1个月、5~6个月、10~12个月通过彩超测量瘤体体积,并进行生长发育评估。结果两组患儿首诊年龄、性别、部位、类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有效率均为100%。两组用药后1个月、5~6个月、10~12个月瘤体体积缩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普萘洛尔组有5例(5/22)出现呼吸道症状、烦躁或睡眠障碍;阿替洛尔洛尔组有2例(2/11)出现烦躁或睡眠障碍;两组均无一例严重不良反应,生长发育均未发现异常,用药后1、3、6、9个月发育商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β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与阿替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疗效相当,对患儿生长发育均无影响。考虑普萘洛尔对呼吸道有不良影响,阿替洛尔可作为普萘洛尔的替代药物用于治疗婴幼儿血管瘤。
- 王涛刘昌荣邓立才王倩高居辉陈世恭陈新弟林向上
- 关键词:血管瘤普萘洛尔阿替洛尔儿童发育
- β受体阻滞剂治疗创伤性脑损伤的临床效果研究
- 目的:探究β受体阻滞剂在脑外伤后早期应用对患者康复进展及整体预后的影响,为脑外伤患者的更多治疗方案提供更多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22年7月至2023年9月延安大学咸阳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共计60例符合入排标准的重型及中型...
- 翁轶龙
- 关键词:颅脑外伤Β受体阻滞剂预后
- β受体阻滞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心力衰竭是一种具有较高致残率和死亡率的心血管疾病,也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因此对该病的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内容。β受体阻滞剂在临床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或窦性心律中的作用效果存在差异,现阶段有关该治疗方法的大样本临床数据也较为欠缺。本文就β受体阻滞剂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中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黄锡明
- 关键词:Β受体阻滞剂慢性心力衰竭心房颤动
- 非那雄胺联合α受体阻滞剂治疗前列腺增生的临床效果分析
- 2024年
- 目的:分析非那雄胺联合α受体阻滞剂治疗前列腺增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8月-2024年3月上海市普陀区真如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前列腺增生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非那雄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α受体阻滞剂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症状严重程度、病情恢复情况、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治疗后,两组排尿费力、尿流分叉、尿流变细及尿滴沥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比对照组低(P<0.05)。治疗后,两组残余尿量少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少于对照组,两组前列腺体积比治疗前小,且观察组比对照组小,两组最大尿流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非那雄胺联合α受体阻滞剂治疗前列腺增生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促进前列腺功能恢复,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安全性较高。
- 张樱
- 关键词:非那雄胺Α受体阻滞剂前列腺增生
- β1受体阻滞剂防治脓毒症心肌病作用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脓毒症心肌病是脓毒症引起的可逆性心肌损伤,是一种非缺血性急性心功能障碍,可显著增加脓毒症患者的病死率。β1受体阻滞剂具有抗应激、抗氧化、调节免疫和抑制细胞死亡及保护心肌的作用。该文对β1受体阻滞剂防治脓毒症心肌病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胡盛惠姚立影魏薇高岩
- 关键词:脓毒症Β1受体阻滞剂艾司洛尔药理作用
- IPP预测α-受体阻滞剂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效果的价值
- 2024年
- 目的:探讨膀胱内前列腺突出程度(IPP)预测α-受体阻滞剂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效果的价值分析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选取2021年12月—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BPH患者8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α-受体阻滞剂治疗,根据患者治疗效果将其分成有效组和无效组,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和疾病相关特征,选择Logistic回归分析有差异项目,得出影响患者临床疗效的因素。并绘制ROC曲线分析IPP对α-受体阻滞剂治疗BPH效果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85例BPH患者,按临床疗效将患者分成有效组58例(68.24%)和无效组27例(27.78%);无效组IPP、PVR、PSA水平和有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显示,IPP、PVR、PSA水平均是影响α-受体阻滞剂治疗BPH效果的独立因素;通过绘制ROC图发现,IPP、PVR、PSA水平AUC值分别为0.816、0.638、0.721,其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其中IPP的AUC值高于PVR、PSA(P<0.05),在预测α-受体阻滞剂治疗BPH效果中存在较高价值。结论:IPP、PVR、PSA均是影响患者治疗效果的因素,其中IPP的AUC值较高,可用于α-受体阻滞剂治疗BPH效果的预测。
- 杨红郝建伟
- 关键词:Α-受体阻滞剂良性前列腺增生排尿障碍
- 洋地黄类药物和β受体阻滞剂治疗房颤的临床效果
- 2024年
- 探究临床房颤(AF)治疗时给予β受体阻滞剂(β-B)药物和洋地黄(DG)类药物的效果。方法 本次展开探讨的病症以AF为主,于2022.01内开始对AF病例予以筛选并试验,并于2023.03内完成试验,入组接受随机分配者共100例AF病例,分配为50例/组予以对照。DG组治疗AF病例时给予DG类药物,β-B组治疗AF病例时给予β-B药物。对比心率(HR)变化、副反应情况、疗效情况及生活状况。结果 组间用药后运动时HR水平对比,β-B组的HR水平较高,而DG组HR水平较高(P<0.05);但两组用药后静息时HR水平接近(P>0.05)。组间副反应情况对比,β-B组的总比例与DG组较为接近(P>0.05)。组间疗效情况对比,β-B组总体较高,而DG组总体较低(P<0.05)。组间SF-36评分对比,β-B组各项得分较高,而DG组各项得分较低(P<0.05)。结论 临床AF治疗中给予β-B药物疗效与DG类药物相比更为优良,既能良好的控制运动时的HR水平,又不会引发较重副反应,且用药后较为可靠和安全,还利于对患者生活状况加以改善,后续可持续借鉴和应用。
- 李二月
- 关键词:房颤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类药物
相关作者
- 郭艺芳

- 作品数:625被引量:2,647H指数:24
- 供职机构:河北省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高血压 昼夜节律 降压治疗 心血管疾病 血压
- 孙宁玲

- 作品数:764被引量:7,337H指数:40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 原发性高血压 血压 动脉弹性
- 那开宪

- 作品数:688被引量:1,229H指数:15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 研究主题:心力衰竭 冠心病 高血压 诊治 慢性心力衰竭
- 胡大一

- 作品数:3,558被引量:29,158H指数:69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 研究主题:心血管疾病 冠心病 高血压 急性心肌梗死 心房颤动
- 施仲伟

- 作品数:281被引量:1,906H指数:19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 研究主题:超声心动图 高血压 心力衰竭 冠心病 心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