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2846篇“ 历史必然“的相关文章
深刻把握军委主席负责制的历史必然
2024年
军委主席负责制,凝结着中国共产党建军治军的先进理念、基因传承和制度创新,作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制度体系中的根本制度,是我们党和国家军事领导制度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把握历史脉动、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勇于创造历史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锚定扣牢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需要更加坚定历史自信、极大提升历史自觉、持续增强历史主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牢牢把握军委主席负责制的历史必然性。
魏畅赵庭杰
关键词:历史自觉历史必然性
早期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
2024年
在当今时代下,研究早期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对于培养新时代有志青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近代中国饱受屈辱和危难的关键时刻,仁人志士不断探索救国救民方案,但均以失败告终,而马克思主义的传入给中国先进分子带来了新的希望。在时代动因、历史机遇、工人阶级日益壮大和马克思主义自身理论优势的前提下,马克思主义自然而然走进了先进分子的视野并最终被先进分子所接受。
刘莹莹李洁
关键词:先进分子马克思主义历史必然性
数字经济全球化:历史必然性、显著特征及战略选择被引量:4
2024年
经济全球化仍然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如何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规律?如何把握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必然性?如何概括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显著特征?如何依据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历史必然性和显著特征进行国家战略的正确选择?所有这些都需要在学理上进行全面系统完整地探究。既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在人类文明演进中把经济全球化细分为农业经济全球化、工业经济全球化和数字经济全球化,依次阐述它们的区别联系、相互依赖和依次递进,进而论证经济全球化的客观演进规律;在经济全球化客观规律基础上,论证数字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演进自然历史过程的结晶,阐述数字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必然性;在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显著特征基础上,结合经济全球化客观演进规律,阐述了数字经济全球化的显著特征;最后,基于数字经济全球化历史必然性及其显著特征,提出了新时代我国参与、引领和主导数字经济全球化的国家战略选择方略。
李正图朱秋
关键词:数字技术数字经济历史必然性
树立正确中华民族历史观的历史必然
2024年
中国民族知识话语存在“古—今”“中—西”两个维度的张力,即中国古典历史性的民族观和西方现代性的民族主义之间的张力。古代中国史将边疆民族史以列传形式写入中华民族正史序列,近代以来学人一边反思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中国研究,一边吸收西方的民族—国家理论,完成了中国民族史的书写。但是仍然没有突破把民族史作为单独论述的古代中国华夷秩序,也没有突破西方民族主义用现代性“民族”形塑古代族类的分类秩序。习近平总书记首创性地提出要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弥补了“中华民族史观”知识话语的缺位。新时代中华民族迫切需要一部“中华民族史”,通过历史书写“中国是统一多民族的中国”“中国人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来回答“何为中国”“谁是中国人”的问题。
赵泽琳
关键词:中华民族民族史中华民族史历史观
论大病保险回归基本医疗保险的历史必然被引量:3
2024年
2009年内生于新农合的高额费用保障政策,于2012年演变为与基本医保分离的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下称大病保险)。尽管目标和资金来源与基本医保相同,却交由商业保险公司承办,并最终将大病保险定位于与职工相互保险相对应的补充层次,形成了“同一筹资两个制度层次”的结构。本文分析了将居民基本医保一分为二的大病保险在理论逻辑和实践中不可解的困境,指出大病保险在公平和效率两方面都会产生损失,与社会保险的价值观及大病保险制度安排的愿望相悖。本文指出“有限政府、有效市场”在医疗保险领域的局限性,认为现阶段内生于基本医保制度的高额费用保障政策是必要的,但基于公平统一、高效医保的要求,大病保险回归基本医保制度是理论逻辑和历史必然
李珍
关键词:大病保险以支定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探析
2024年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便高度重视民族团结问题,始终将民族工作视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头等大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探索,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民族政策和措施,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功经验,也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依据,更为我国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维护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了中国经验。
李贵邢徐迎
关键词:民族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必然性论析
2024年
中国式现代化体现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逻辑,体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逻辑。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进现代化的历史就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重要内容、鲜明特征和根本目标。本质属性的一致性、内在逻辑的关联性、发展方式的契合性、目标追求的同向性,共同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必然性。
张艳艳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共同富裕
从马克思自由劳动视角看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然被引量:1
2024年
唯物史观中,现代化不是单纯意识、观念或机器的更新,而是物质生产对自由劳动的肯定关系。“现代化”本质上是整个社会的物质生产促进实现人自由劳动的现实进程。资本主义因为建基于异化劳动,所以同现代化的本质相背离,它并非现代化的真正代表者。中国式现代化就促进共同发展、实现美好生活的旨向而言,与现代化的本质高度契合,因而能够在当代历史背景下代表真正现代化进程。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实践原则是要为自由劳动创造现实条件,为此,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需要强调劳动幸福,注重劳动尊严和深层民生保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体系超越资本主义文化价值体系。
吴荣何云峰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调查研究的历史必然与守正创新
2024年
调查研究是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优良传统和独特密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继续推进调查研究已成为势所必至、时所必需,既是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的现实需要,更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系统工程的有力举措。立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地推进调查研究的守正创新,其精髓要义主要体现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的一脉相承,着力推动优良传统与时代要求的深度融通,努力实现群众路线与调查研究的互动升华。奋进新征程,中国共产党推进调查研究的守正创新,持续聚焦实践、优化制度、提升效能,推进调查研究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数字化建设,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的巍巍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王立群杨芸伊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历史必然
国之大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与现实赋能
2024年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国之大者”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国之大者”的实践内涵具有鲜明的时代指向,历史上“大一统”作为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的“国之大业”始终是贯穿中华文明的主线,“天下观”视域下的“爱国忠君”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之大纲”为新时代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支撑和精神引领,“和谐共生”作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国之大计”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布局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美与共”作为中华民族未来发展方向的“国之大道”必将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世界永续和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不可逆转,胸怀“国之大者”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赋能。
彭岩松
关键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必然

相关作者

刘芳
作品数:133被引量:315H指数:7
供职机构:山东师范大学
研究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 思想政治教育 中小企业 邓小平
韩喜平
作品数:459被引量:2,994H指数:27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研究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 民生
陆杰华
作品数:393被引量:3,151H指数:28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研究主题:人口老龄化 人口 老年人 流动人口 人口学研究
柴宝勇
作品数:70被引量:288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公共管理系
研究主题:政党认同 政党 民主 政党制度 政党组织
王喆
作品数:23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安徽社会主义学院
研究主题:民营企业家 健康 非公有制经济 政商关系 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