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605篇“ 区段煤柱“的相关文章
- 南梁煤矿区段煤柱宽度优化研究
- 2024年
- 以南梁煤矿3-1煤层生产地质条件为工程背景,运用现场监测和物理相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了工作面回采以后煤柱上方基本顶岩梁破断结构以及留设不同尺寸区段煤柱时的压力分布规律,分析煤柱的稳定性,从而得到最优煤柱宽度。研究结果表明,当煤柱宽度从15 m优化至9 m的过程中,煤柱及其上覆岩层未发生明显变形,煤柱稳定性较好。当煤柱宽度为8 m时,区段煤柱不足以支撑上覆岩层载荷作用而被压碎,顶板结构发生明显改变。煤柱应力分布由“双驼峰状”向“单驼峰状”转变。现场监测结果表明,区段煤柱优化后围岩稳定性较优化前未发生明显改变,稳定性较好。
- 李冬永郭志伟苏磊杨军贾志强高守世
- 关键词:区段煤柱支承压力
- 基于BOTDR的区段煤柱水平变形监测
- 2024年
- 针对煤柱内部微裂纹萌生、变形破坏等潜在安全隐患,利用布里渊光时域反射(BOTDR)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进行煤柱水平变形监测。首先,根据煤柱破坏碎胀特性理论分析,建立了光纤轴向应变与水平变形的转化方法;其次开展室内试验确定了金属基索状传感光纤轴向拉伸响应情况,并根据煤柱变形破坏规律修正了应变系数,最后以陕西大柳塔煤矿活鸡兔井为工程背景,对22206工作面区段煤柱水平变形实现现场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区段煤柱采动侧和未采动侧存在明显的水平变形差异,采动侧变形量最大,约为未采动侧的5倍,但煤柱整体水平变形较小,仅出现弹性变形,煤柱较稳定;煤柱变形分区明显,呈现中部为弹性核区,两侧为塑性破坏区的分区特征;工作面从测点前20m推进至测点后40m时,煤柱水平应变呈指数增长,远离测点之后变形趋于稳定,反映煤柱变形与采动应力扰动之间的动态关联;通过分析煤柱水平应变与垂直应力,发现两者呈指数相关关系,定量建立了煤柱水平应变与垂直应力关系式,说明煤柱变形与破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动应力的分布与演化。利用BOTDR技术对区段煤柱内部变形进行监测可以精确获取区段煤柱内部的微观变形信息,对于煤柱留设尺寸确定、围岩控制及采空区压力评估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柴敬郝鸿儒杨健锋高登彦高奎英陈建华杨磊刘泽宇
- 关键词:分布式光纤区段煤柱煤柱稳定性
- 一种区段煤柱稳定性的计算方法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区段煤柱稳定性的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临空侧基本顶的弯曲弹性能计算:建立临空侧基本顶力学模型,依据临空侧基本顶力学模型计算临空侧基本顶弯曲弹性能U<Sub>W</Sub>;S2、区段煤柱屈服弹性能...
- 张杰高守世刘辉何义峰贾子轩孙佳瑞邓佳玥罗鹏坤
- 区段煤柱变形光纤光栅监测应用研究被引量:2
- 2024年
- 针对近距离煤层下伏工作面过上覆遗留煤柱时,发生动静载叠加诱发强矿压显现,导致区段煤柱发生变形失稳造成人员伤亡和设备破坏。为探索基于光纤光栅实时监测区段煤柱变形发育特征,分析进、出遗留煤柱阶段矿压显现机理,将FBG、光栅应力计的光测方法相结合,结合现场实测的区段煤柱变形应力应变水平参量变化规律,研究煤柱应变空间分布规律及回采过程中工作面前方煤柱内部应变时域响应特征,验证光测方法在煤体应变水平观测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工作面回采经过上覆遗留煤柱期间,区段煤柱顶板受集中应力影响,上部岩层块体破断并发生回转导致煤柱载荷增加,随着工作面推进覆岩断裂进一步向上传递,关键层断裂回转发生导致工作面来压,最终导致区段煤柱变形失稳。根据现场光栅应变增量幅度判断煤柱内局部变形的剧烈程度,在集中应力作用下,区段煤柱变形时发生最大应变为650×10^(-6),上覆岩层集中应力造成煤柱应变水平峰值位置为煤柱宽度11.5 m,沿煤柱宽度方向应变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然后趋于稳定的趋势,内部应变随采动过程中影响范围在5 m左右。综合研究工作面回采经过上覆遗留煤柱时应变对区段煤柱发生变形失稳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应变水平变化和煤柱物理力学性质,得到煤柱破坏的前兆特征,在外力作用下达到变形峰值前对煤柱提前进行卸压和防护的安全处理。
- 柴敬王佳琪杨健锋高登彦高奎英陈建华刘泽宇杨磊
- 关键词:区段煤柱遗留煤柱矿压显现光纤光栅
- 山阳煤矿区段煤柱留设宽度优化研究
- 2024年
- 区段煤柱的尺寸大小和稳定性不仅影响煤炭资源的采出率,还将影响到工作面上覆岩层支承压力的分布情况及巷道围岩稳定性。为解决山阳煤矿区段煤柱留设宽度依据不足这一问题,采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试验模拟、数值模拟及现场监测的研究方法,分析了1531工作面区段煤柱合理留设宽度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理论计算得出煤柱的合理留设宽度应不小于14.21 m;1531工作面区段煤柱宽度从20 m减小至15 m的过程中,煤柱安全稳定,当区段煤柱减小至15 m时,煤柱两侧出现裂隙;当区段煤柱宽度减小至14 m时,煤柱应力增大至23.81 MPa,煤柱上方覆岩产生裂隙,煤柱有失稳的可能性,因此,试验确定的区段煤柱合理留设宽度为15 m;在13,15,17,20 m不同煤柱宽度条件下,煤柱的塑性区、垂直应力和垂直位移结果均表明区段煤柱宽度可优化至15 m。
- 杨涛孙佳瑞张杰林海飞闫医慧何义峰张一铭孙建平
- 关键词:区段煤柱煤柱宽度煤柱稳定性数值模拟
- 一种沿断层异形区段煤柱钻孔泄压装置
- 本发明涉及煤柱钻孔用设备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沿断层异形区段煤柱钻孔泄压装置,包括:钻孔杆,还包括:支撑块,设置在所述钻孔杆下方;第一连接杆,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块上表面;第二连接杆,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块表面,且环形设置有...
- 侯晓松李强孙延斌袁猛王辉林学伟
- 区段煤柱宽度变化下工作面矿压危险性分析
- 2024年
- 区段煤柱的宽度会影响工作面矿压变化从而导致冲击危险的发生。以某煤矿工作面为研究背景,由于受到相邻的工作面的影响,该工作面回风巷道侧预留保护煤柱宽度发生变化,因此将工作面沿走向划分为小煤柱、小煤柱-集中巷和大煤柱3个区域。分别沿倾向和走向分析不同区域工作面矿压分布特征,分区分级进行危险区的划分。结果表明:3个区域中小煤柱-集中巷区域危险区分布最大,危险等级排序为小煤柱-集中巷区域>小煤柱区域>大煤柱区域。分析结果可为后续工作面卸压防控提供依据,做到精准防控,节省人力物力。
- 王振宇郝宪杰
- 关键词:工作面矿压
- 通合煤矿2106工作面区段煤柱合理宽度研究
- 2024年
- 针对通合煤矿2号煤层厚度大,留设区段保护煤柱造成资源浪费的问题,提出采用“卸压+补强支护”的方案,实现缩小区段保护煤柱尺寸的目的。采用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的方法,设计了上区段沿空巷道切顶卸压方案及下区段沿空巷道支护方案,并确定了合理的区段保护煤柱尺寸为8 m.通过现场试验,证明方案合理可行。
- 杨金龙
- 关键词:补强支护
- 一种近距离煤层与上覆区段煤柱协同开采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近距离煤层与上覆区段煤柱协同开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区段煤柱下部的近距离煤层掘进运输巷道、回风巷道、开切眼后,在开切眼内同时布置综放液压支架与综采液压支架进行综合机械化采煤;综采段按照割煤、移综采液压支...
- 孙强 白如鸿 范立民 郑静 李涛 马立强 万晓波 张加齐
- 浅埋深采空区下孤岛工作面区段煤柱稳定性研究
- 2024年
- 为了揭示浅埋深采空区下孤岛工作面区段煤柱稳定,以榆家梁煤矿52302孤岛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孤岛工作面回采期间覆岩采动应力的分布特征,分析区段煤柱应力演化规律,理论校核区段煤柱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结合采空区侧向煤体在动态支承压力形成极限平衡区,理论计算得出两侧支承压力峰值距离52302孤岛工作面边缘煤壁约为1.74 m,支承压力影响范围约为13.1 m。数值模拟得出初次来压步距约为60~70 m,周期来压步距约为15~20 m,孤岛工作面两侧煤柱最大应力为17.54 MPa,煤柱两侧塑性区范围为2~3 m。根据煤柱稳定性分析,区段煤柱核区宽度12.228 m,区段煤柱核区率81.52%,宽度15 m的工作面区段煤柱可保持稳定。研究结果可为类似条件工作面过平行煤柱开采提供参考。
- 何明伟
- 关键词:孤岛工作面区段煤柱煤柱稳定性采空区
相关作者
- 张杰

- 作品数:270被引量:1,370H指数:19
- 供职机构:西安科技大学
- 研究主题:浅埋煤层 浅埋 相似材料 数值模拟 区段煤柱
- 姜福兴

- 作品数:335被引量:5,230H指数:46
- 供职机构:北京科技大学资源工程学院
- 研究主题:冲击地压 采矿工程 微地震监测 煤矿 微震监测
- 成云海

- 作品数:163被引量:761H指数:13
- 供职机构:安徽理工大学
- 研究主题:煤矿 冲击地压 沿空留巷 充填 混凝土
- 王方田

- 作品数:182被引量:909H指数:17
- 供职机构:中国矿业大学
- 研究主题:煤柱 抽采 超高水材料 充填 充填工作面
- 索永录

- 作品数:99被引量:525H指数:12
- 供职机构:西安科技大学
- 研究主题:煤层 坚硬煤层 坚硬顶煤 综放开采 区段煤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