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220篇“ 前额叶皮层“的相关文章
额叶皮层在社交行为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24年
社交行为对于个体身心健康和社会发展都极其重要。社交行为障碍已成为多种精神类疾病的典型临床表征,对个体的发展有严重不良影响。额叶皮层作为调节社交行为的关键脑区之一,参与了社交、情绪、决策等高级功能,其内部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的活动变化及相互作用对调节社交行为有着重要影响,而且额叶皮层与其他脑区之间的协作也会影响不同的社会行为。本文回顾了额叶皮层中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以及脑区投射与社交行为关系的最新研究,系统综述了额叶皮层在社交行为调节中的作用,以期为社交障碍的神经机制和有效诊疗提供参考。
魏赣江王玲朱菁楠王笑臧禹然郑晨光杨佳佳明东
关键词:前额叶皮层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
AD小鼠额叶皮层中间神经元局部信息流研究
刘铭麒
运动对ASD大鼠额叶皮层神经元突触结构重塑的影响及机制初探
封纪伟
高龄妊娠对子代大鼠额叶皮层神经干细胞增殖及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究高龄妊娠对子代大鼠额叶皮层神经干细胞增殖及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方法选择3月龄与12月龄SD雌性大鼠,均与3月龄SD雄性大鼠合笼。子代鼠出生后,将其分为适龄子代组(Con组)和高龄子代组(AMA组)。取出生后1 d的子代大鼠脑组织,利用HE染色观察额叶皮层神经元的形态变化;利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额叶皮层中G蛋白信号调节蛋白2(RGS2)、巢蛋白(Nestin)、突触后致密区蛋白95(PSD95)、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突触素(SYN)的mRNA及其蛋白质表达变化情况。结果HE染色结果发现,与Con组比较,AMA组额叶皮层的神经元数目减少,部分神经元发生变性,出现胞体肿胀、空泡化现象。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发现,与Con组比较,AMA组Nestin、RGS2、PSD95、BDNF、SYN mRNA及蛋白质相对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高龄孕鼠子代额叶皮层的神经干细胞增殖能力减弱,突触可塑性能力降低,可能是造成子代脑发育障碍和认知功能下降的原因之一。
田肖风赵鑫曾宪旭刘素娜吕书博石瑛石翠格
关键词:高龄妊娠子代前额叶皮层突触可塑性神经干细胞
重性抑郁障碍患者N-back范式额叶皮层的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初步观察
2024年
目的探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对重性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患者的N-back表现及相关脑区激活情况。方法去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5th Edition,DSM-5)诊断标准的抑郁障碍患者26例为研究对象,并选择22名正常成人作为对照。使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item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17)评定患者抑郁症状,数字N-back测试评估工作记忆,应用fNIRS测量执行N-back任务时额叶脑区的激活情况。结果①在正确率和反应时间上,负荷水平主效应显著(P<0.05),组别和负荷水平的交互作用显著(P<0.05)。进行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在0-back条件下,MDD患者的正确率和反应时间与健康成人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1-back和2-back条件下,MDD患者的正确率和反应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②与健康对照组相比,MDD患者在2-back任务中,背外侧额叶皮层(通道3、4、5、6、8)和额极皮层(通道47)氧合血红蛋白(Oxyhemoglobin,Oxy-Hb)的激活明显减少(P<0.05)。结论MDD患者fNIRS实验测试所见证据是背外侧额叶皮层和额极皮层激活减弱。这一初步结果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杨道良陈玄玄陈玄玄胡姗姗韩阳
关键词:重性抑郁障碍N-BACK额叶
我国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水平对额叶皮层激活的影响:来自功能性近红外的证据
2024年
目的:分析我国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水平及影响因素,探讨不同心理健康水平所表现出的额叶皮层激活差异,为监管部门实施精准治疗及预防伪病现象提供理论依据,为制定心理健康诊断的生物学标准提供案例借鉴。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纳入129名男性服刑人员,根据SCL-90量表进行心理健康水平测量,使用功能性近红外设备采集额叶皮层血流动力学反应。结果:人口学因素与心理健康的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疾病史对焦虑组(OR=2.784,95%CI 1.070~7.245,p=0.04)、抑郁组(OR=5.521,95%CI 1.287~23.693,p=0.02)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年龄对焦虑组(OR=1.496,95%CI 3.334~7.434,p=0.01)、抑郁组(OR=4.548,95%CI 1.103~18.752,p=0.04)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人口学因素与额叶皮层激活的t检验发现,疾病史对正常组的眶额叶区(t=-2.167,p=0.03)、抑郁组的眶额叶区(t=-2.575,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年龄对抑郁组的左背外侧额区(t=2.196,p=0.03)、精神病组的左颞叶区(t=-2.541,p=0.02)、左背外侧额区(t=-4.072,p=0.00)、右背外侧额区(t=-2.343,p=0.03)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服刑人员的年龄增长、基础疾病增多、体力活动不足以及身体功能和生理机能的减退,导致心理健康水平发生动态变化,甚至诱发心理疾病,成为影响额叶皮层激活的重要因素。
苏健蛟刘世瑾周澳丁昊阳马世坤
关键词: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水平前额叶皮层血流动力学反应
接受背内侧丘脑投射的额叶皮层锥体神经元的电生理学和形态学特性
2024年
脑高级功能对生物体的生存至关重要。内侧额叶皮层(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和背内侧丘脑(mediodorsal thalamus,MD)之间存在的密集交互投射在多种认知功能和执行功能的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根据神经元的形态学和电生理学特性,mPFC的锥体神经元已被分成多种亚类,但是特定神经环路的mPFC神经元的形态学和电生理学特性尚不清楚。本文旨在研究mPFC中接受MD投射的锥体神经元的形态学和电生理学特性。在过去,研究神经元的形态学和电生理学特性主要依赖大量的神经元电生理记录和其形态重构,但是在研究特定神经环路的神经元电生理和形态学特性时,这种方法效率较低。针对这一不足,本研究将传统形态学和电生理学方法与聚类分析等机器学习的方法相结合,建立mPFC锥体神经元形态学和电生理特性的分类模型。采用神经环路跨突触示踪策略标记mPFC中接受MD投射的锥体神经元,应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和神经元重构技术获取mPFC中接受MD投射的锥体神经元的形态学特征。结果显示,本研究所建立的分类模型能够通过锥体神经元的形态预测其电生理特征。与mPFC中的非MD神经支配神经元相比,MD神经支配的mPFC锥体神经元表现出更大的基底树突长度,但顶端树突的复杂性更低。MD支配的mPFC锥体神经元的两种亚型(ET-1和ET-2)的形态特征不同,ET-1神经元的顶端树突比ET-2神经元更长、更复杂。本研究结果表明接受MD投射的mPFC锥体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与其形态学特征相关,提示接受MD投射的mPFC锥体神经元的两个电生理亚类在PFC局部回路以及PFC与其他皮层皮层下脑区的环路中的作用不同。
范祖权陶晓冬魏亚茹张雪寒
关键词:锥体神经元前额叶皮层聚类分析
针刺通过增加额叶皮层突触蛋白的表达对两种抑郁症动物模型的快速抗抑郁作用
2024年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onset time and synaptic structure in two different models of depression.Methods:A total of 150 healthy male adult SPF C57BL/6J mice were divided into five time-point groups:1 h,3 h,6 h,12 h and 24 h.Each time-point group was further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the model,scopolamine and acupuncture groups with 10 rats each.Rats were given forced swimming stimulation(15 min,once)before the intervention.A total of 200 healthy male adult specific pathogen-free(SPF)Sprague-Dawley(SD)rats were divided into 30 normal rats,and 170 modelling ones.A total of 90 rats were successfully modeled,an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time-point groups:1 h,6 h and 24 h.And each time-point group was further divided into the normal,model,scopolamine,and acupuncture group.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combined with individual feeding was used to establish the depressed rat model.The sucrose preference test(SPT)and open field test(OFT)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success of the model.There were 10 rats in each group.The acupuncture intervention was performed once for 20 min on"Baihui(GV20)","Yintang(GV29)","Hegu(LI4)",and"Taichong(LR3)"without any other operations for the corresponding animals.Other groups were given corresponding medications.According to different time points,the forced swimming test(FST)was conducted in mice,and the FST and novelty-suppressed feeding test(NSFT)were measured in rats.Monoamine neurotransmitters(NE,DA,DOPAC,5-HT,5-HIAA,HVA)in the prefrontal cortex and hippocampus were detected with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The expression of synapsin I,PSD95,p-mTOR,mTOR,and BDNF in the prefrontal cortex and hippocampus was determined by western blot.Results:At the 1 h time point,compared with the model group,the immobility time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the acupuncture group(P<0.05).At 3 h,6 h,12 h,and 24 h,compared with the model group,the immobility time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both scopolamine and acupuncture groups(P<0.05).At the 1
宁百乐宁百乐杨晴吴倩杨晴高静吴倩邓颖吴炳鑫傅文王聪邓颖
关键词:DEPRESSIONACUPUNCTURE
电针耳迷走神经对断奶母本隔离小鼠社会识别及额叶皮层p-SYN1、神经可塑性的影响
2024年
目的:研究电针耳迷走神经对断奶母本隔离(PMS)小鼠社会识别和额叶皮层(PFC)突触可塑性变化的影响,探讨电针耳迷走神经治疗因早期生活压力诱发的社会行为障碍的神经机制。方法:本实验采用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各10只。采用社会识别检测各组小鼠社会识别能力;高尔基染色方法检测小鼠PFC树突棘密度变化;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检测PFC脑区神经营养因子(BDNF)、突触素1(SYN1)mRNA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PFC脑区BDNF、SYN1、磷酸化突触素1(p-SYN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在社会识别实验中,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在陌生鼠区域的停留时间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小鼠在陌生鼠区域的停留时间上升(P<0.05)。高尔基染色实验中,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树突棘数量和密度减少(P<0.05),电针组小鼠树突棘数量和密度增加(P<0.05);qPCR实验中,三组小鼠SYN1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BDNF mRNA下降(P<0.05);Western blot实验中,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的BDNF、SYN1、p-SYN1蛋白的表达水平下降,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小鼠的BDNF、SYN1、p-SYN1的表达水平上升。结论:电针能改善PMS介导的小鼠社会识别行为障碍,其机制可能与改善相关脑区神经元树突结构,提高额叶皮层p-SYN1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马逢乐李琛袁伟董茜茜
关键词:神经可塑性前额叶皮层电针
幼年期抑制NMDA受体GluN2B亚基功能结合成年后社交应激改变小鼠额叶皮层神经元周围网络
2024年
神经元周围网络(perineuronal nets,PNNs)是一种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被认为是神经系统发育,尤其是皮层发育过程中重要的神经可塑性调节因子。大脑皮层中的PNNs富集在表达小清蛋白(parvalbumin,PV)的中间神经元周围。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PV阳性神经元和PNNs的异常与多种精神疾病相关,特别是属于发育缺陷疾病的精神分裂症。NMDA受体在精神分裂症的病理生理学中发挥重要作用,NMDA受体的选择性拮抗剂常用于精神分裂症实验模型动物的造模。GluN2B亚基在神经系统发育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但GluN2B在精神分裂症中的作用尚缺乏研究。本研究通过腹腔注射GluN2B选择性拮抗剂ifenprodil干扰幼年小鼠(3~4周龄)的GluN2B亚基功能,待小鼠长至成年(9周龄)时,给予小鼠社会应激。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研究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PFC)PNNs和PV阳性神经元的变化,用听觉惊吓和脉冲抑制测试检测PV阳性细胞活性,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NMDA受体GluN2A和GluN2B亚基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在幼年期GluN2B拮抗剂注射和成年应激处理的小鼠PFC中有更多的PV阳性神经元被PNNs包裹;在需要感觉门控功能支持的脉冲抑制测试中被激活的PV阳性神经元显著减少;NMDA受体GluN2A/GluN2B亚基蛋白表达比例显著降低。小鼠的这些由幼年期GluN2B拮抗剂注射和成年应激引起的异常,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动物模型中观察到的现象相似。以上研究结果提示幼年GluN2B功能异常,甚至短暂的功能低下,可能是成年后出现精神分裂症症状的风险因素之一。
梁亦睿张雪寒
关键词:NMDA受体神经发育前额叶皮层啮齿类动物

相关作者

李葆明
作品数:83被引量:118H指数:7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
研究主题:前额叶皮层 Β受体 哺乳动物 Β-受体 猕猴
潘晓川
作品数:11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华东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认知神经动力学研究所
研究主题:前额叶皮层 纹状体 场电位 局域 功能性
胡志安
作品数:123被引量:437H指数:10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
研究主题:觉醒 OREXIN 睡眠 长时程增强 海马
夏建霞
作品数:20被引量:67H指数:5
供职机构:第三军医大学
研究主题:觉醒 OREXIN OREXIN-A 大鼠前额叶皮层 生理学
池霞
作品数:247被引量:790H指数:14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
研究主题:儿童 学龄前儿童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婴儿 学龄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