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957篇“ 分配正义“的相关文章
- 分配正义
- 本书以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作为方法论上的指导思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思想和理论的基础上广泛借鉴西方哲学家、特别是当代英美哲学家的分配正义理论,同时立足于当今中国的现实国情需要,致力于提出一种以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 向玉乔著
- 关键词:经济伦理学分配经济学
- 共同富裕与分配正义
- 2024年
- 探讨共同富裕,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财富的生产,另外一个是财富的分配。财富生产的关键是效率,即如何能够以最小的投人带来最大的产出。财富分配的关键是正义,即对现有财富的分配如何能够使所有人都感到是公平合理的。从理论分工来看,财富的生产主要是经济学家探讨的事情,财富的分配则主要是政治哲学家关心的事情。财富的分配主要体现为三种形式,即人们通常所说的初次分配、再分配以及第三次分配。对于实现共同富裕而言,由政府实行的再分配是至关重要的。
- 姚大志
- 关键词:财富分配政治哲学家公平合理分配正义共同富裕
- 浅析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
- 2024年
- 马克思以异化劳动理论为基础,对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不正义的分配开展政治经济学批判,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分配正义思想。马克思对生产资料公有制下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设想是:在初级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实行还不能完全脱离资产阶级法权思想的按劳分配原则,这时的分配还不能算是对正义原则的实现;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自由人联合体实行按需分配原则获取社会资源,人真正享有人类文明成果,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社会将超越扬弃以往的分配正义范畴。
- 程波谈昕
- 关键词:分配正义政治经济学批判按需分配
- 侵权法的矫正正义与分配正义互补论
- 2024年
-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矫正正义或最佳威慑的单一理论对侵权法的解释已显局促。更多学者认同侵权法具有多种功能并受多种理论支配,如何协调不同价值之间的关系成为其中关键问题。英格拉德将量子力学哲学基础上的互补性观念引入侵权法,从而将正义的连贯性重构为正义的互补性,主张矫正正义与分配正义应是互斥且互补的和谐状态。矫正正义与分配正义互补论存在中国哲学基础,能够为我国侵权法的法治现代化提供法理基础。
- 韩非彤
- 关键词:矫正正义分配正义
- 基于分配正义理论的罕见病权益保障机制研究
- 2024年
- 罕见病权益保障,长期缺乏适配且充分的理论解释。对此,基于罗尔斯分配正义原则,确立罕见病权益的分配正义框架,并针对目前罕见病权益保障存在的机会分配不均、个体价值不强、实施效果不佳等制约因素,从建立罕见病统筹协调机制、形成罕见病政策支持体系、保障罕见病服务公平可及等维度,探索建构基于分配正义的罕见病权益保障机制。
- 黄金琦董田甜
- 关键词:分配正义过程公平
- 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及当代价值
- 2024年
- 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诞生于其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该思想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落脚点。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无法实现人的解放,资本主义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作为分配起点,这一起点的不正义必然导致结果的不正义。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分配正义的关键与核心,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是分配正义的基本原则,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分配正义的最终目的。马克思所构建的分配正义思想为加快推进共同富裕的实现进程提供了理论支撑,也有助于完善中国当前的收入分配制度。
- 张炜茁
- 关键词:分配正义按劳分配按需分配
- 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的理论内涵、构建导向及当代价值
- 2024年
- 分配正义是马克思资本主义批判的重要问题指涉。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既批判了传统政治哲学的抛开历史谈正义,又批判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脱离生产谈分配。共产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是按劳分配,但其作为分配正义的实现又存在着明显的历史局限。按需分配是人类社会最高级的分配方式,彰显出对分配正义的历史维度的超越。构建需要本位的社会是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指向。发展以“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的内涵式社会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所提出的新课题。
- 杨煌辉
- 关键词:按需分配分配正义
- 大数据时代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对当代中国的现实启示
- 2024年
-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对分配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形成了其独特而深刻的分配正义理论。马克思分配正义理论是在批判“资产阶级权利”的过程中构建起来的,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资产阶级权利”存在的根本原因。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按劳分配中仍然存在“资产阶级权利”,只有到了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实施按需分配,才能够真正超越“资产阶级权利”。马克思的分配正义理论揭示了分配由生产决定的重要观点,主张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而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可以为大数据时代中国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现实启示。
- 许燕芳
- 关键词:分配正义资产阶级权利《哥达纲领批判》
- 分配正义的儒家方案:荀子基于道德的分配正义理论评议
- 2024年
- 分配正义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诉求,儒家也不例外。相较而言,儒家分配正义理论的特点在于强调以德性修养参与分配,而荀子则将这一制度化构想发展至巅峰,构建了一个融道德修养、政治层级分布与益品分配于一体的差等分配体系,道德(礼义)在其中作为主要的分配要素决定人在等级秩序中的位次及权益。荀子视此为“至平”的分配方案,原因在于:所有人在道德基础上是平等的且道德修养完全取决于“心”的抉择,因而机会均等,从而能够突破丛林社会以蛮力定尊卑与传统社会以血缘、出身决定等级地位的弊端。其理论优势包括:差等秩序能够有效克服“好逸恶劳”的性恶趋向,使物质生产与人的欲望相持而长;职位向所有人开放并关照弱势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避权力被滥用的风险,等等。当然,在现代视域下,其不足也所在多有,比如道德水准的难以衡量、道德状况与其社会效应之间的脱节、道德发用上“爱有等差”对社会公平的冲击、在“正义的实现”上对资源的补偿性配置的匮乏、政治职位稀缺性对全民道德化的制约以及事实上形成的对道德及价值多元论的压制与否定等。
- 陈晨捷
- 关键词:分配正义荀子礼义
- 分配正义的时代意蕴与实践向度——基于共同富裕视角的展开
- 2024年
- 共同富裕与分配正义具有价值耦合关系,即一方面,分配正义是共同富裕的价值内核与行动遵循;另一方面,共同富裕是分配正义的实现基础。我国宪法法律上有关共同富裕与分配正义的实证规则是二者关系的规范表达。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分配正义在理念上实现了从效率优先向效率公平共同提倡的转变,在内涵上实现了从单一正义到多层正义协同发展的转变,在内容上实现了从物质分配到其他需求分配并重的转变,在方式上实现了以税收为主到三次分配系统应用的转变。在促进共同富裕背景下实现分配正义,需要构建法治化的市场经济环境以确保劳动基础可能,对税收法律制度进行适应性改革以强化税收调控,对弱势群体进行制度保障以实现社会关怀,完善促进社会财富流动的第三次分配机制以建设慈善社会,通过城乡融合和资源有序流动以促进农民权利保护,以及优化府际合作框架推动区域利益补偿机制的完善。
- 郑鹏曹振
- 关键词:分配正义共同富裕社会正义社会主义
相关作者
- 姚大志

- 作品数:201被引量:1,134H指数:18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
- 研究主题:正义 政治哲学 罗尔斯 自由主义 社群主义
- 何建华

- 作品数:149被引量:505H指数:13
- 供职机构: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 研究主题:正义 中国共产党 分配正义 公平正义 伦理基础
- 向玉乔

- 作品数:123被引量:399H指数:11
- 供职机构:湖南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道德 伦理 分配正义 伦理意蕴 共享
- 高景柱

- 作品数:116被引量:205H指数:6
- 供职机构: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 研究主题:代际正义 资源平等 罗尔斯 德沃金 正义
- 王立

- 作品数:67被引量:218H指数:9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
- 研究主题:正义 权利 罗尔斯 分配正义 德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