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5591篇“ 减影血管造影“的相关文章
数字血管造影3D技术在颅内动脉瘤DSA介入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2025年
目的:分析数字血管造影(DSA)3D技术在颅内动脉瘤DSA介入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选取我院收治的13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7)采用DSA 2D技术引导下介入手术,研究组(n=68)采用DSA 3D技术引导下介入手术。检测对比两组动脉瘤检出率、动脉瘤瘤颈与载瘤动脉清晰度、栓塞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动脉瘤检出率、栓塞成功率较高,动脉瘤瘤颈与载瘤动脉清晰度(-)占比较低,(++)占比较高(P<0.05)。结论:DSA 3D技术在颅动脉瘤介入手术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动脉瘤的检出率,提高栓塞的成功率,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
杨六一朱正斌柯旭
关键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技术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
数字血管造影下行一次性导管法动态子宫输卵管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5年
目的 探讨数字血管造影(DSA)下行一次性导管法动态子宫输卵管造影(HSG)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1月至2023年9月因不孕症于江西省妇幼保健院行DSA动态HSG检查的648例患者资料,根据造影方法分为一次性导管法组(358例)和金属导管法组(290例),比较两组病例HSG过程参数(置管时长、曝光时长、对比剂用量、检查时长、宫腔和输卵管显情况和图像质量)、术中及术后30 min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以及术后不良反应(阴道流血、恶心呕吐及头晕乏力)的差异。结果 一次性导管法动态HSG术中及术后30 min VAS评分均较金属导管法动态HSG更低,前者置管时长和检查时长更短,对比剂用量更少,且术后阴道出血发生率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图像质量、宫腔和输卵管显情况、曝光时长、术后恶心呕吐及头晕乏力方面,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一次性导管法动态HSG操作简单,置管快捷,缩短了置管时长和检查时长,无需钳夹或牵拉宫颈,较大程度上轻了疼痛,少了术后阴道出血发生的概率及对比剂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熊梦怡何斌李志娟吴芹吴梦伟王进华
关键词:子宫输卵管造影不孕疼痛
数字血管造影下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效果
2025年
目的 探讨数字血管造影(DSA)下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本院收治的104例TBAD患者,将采用最佳药物治疗(BMT)的52例患者纳入BMT组,在BMT基础上行DSA下腔内隔绝术的52例患者纳入联合组。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血清炎症因子、肝肾功能指标、凝血功能指标及住院时间。结果 联合组患者治疗后APACHEⅡ评分、肝肾功能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低于治疗前和BMT组(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变化较治疗前和BMT组显著(P<0.05)。联合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BMT组(P<0.05)。结论 DSA下腔内隔绝术治疗TBAD能轻炎症反应,改善肝肾功能和凝血功能,缩短住院时间,疗效优于药物保守治疗。
吴建强王征文智田明武吕静伍长学
关键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腔内隔绝术炎症反应
数字血管造影引导介入取栓联合替罗非班抗栓治疗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效果
2025年
目的探讨基于数字血管造影(DSA)引导介入取栓联合替罗非班抗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效果的响,为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2年5月至2024年5月茂名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分为两组,常规单一组(40例,采用DSA引导介入取栓治疗)和联合组(40例,在常规单一组基础上联合替罗非班抗栓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14 d。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变化。结果联合组患者临床疗效、血管再通率均高于常规单一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清内皮素-1(ET-1)水平均呈降低趋势,联合组均较常规单一组更低,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均呈升高趋势,联合组较常规单一组更高;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外周阻力、特性阻抗均降低,联合组均较常规单一组更低,平均血流量、平均血流速度均升高,联合组均较常规单一组更高(均P<0.05)。结论采用DSA引导介入取栓联合替罗非班抗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提高血管再通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提高血流动力学指标,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李培圣曾国芳陈海袁莉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替罗非班
3D旋转数字血管造影导引在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药物球囊预扩张裸金属支架治疗中的效果
2025年
目的 探讨3D旋转数字血管造影(DSA)导引在椎动脉起始部狭窄(VAOS)患者药物球囊预扩张裸金属支架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12月海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3例VAO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3):观察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52.10±3.62)岁;对照组男19例,女14例,年龄(52.47±3.85)岁。2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采取3D旋转DSA导引下药物球囊预扩张裸金属支架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球囊预扩张裸金属支架治疗,比较2组患者疗效。结果 观察组手术成功率100%(30/30)与对照组96.97%(32/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24,P=0.336)。术前、术后3个月,2组患者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椎动脉起始段的血流动力学水平、神经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循环卒中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2例(占比6.67%)发生再狭窄,对照组有9例(占比27.27%)发生再狭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0,P=0.031)。结论 采取3D旋转DSA导引下药物球囊预扩张裸金属支架治疗能有效降低狭窄率和再狭窄发生率,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张为范恒亮周志明
关键词:椎动脉起始部狭窄裸金属支架
3D数字血管造影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穿支血管定位技术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小腿创面中的临床应用
2025年
目的探讨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修复小腿保肢术后创面术前,组合式应用3D数字血管造影(3D-DSA)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精准定位ALTPF穿支血管及小腿受区血管的应用价值。方法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苏州瑞华骨科医院创伤骨科通过对25例小腿保肢术后患者创面采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覆盖,术前应用3D-DSA联合CDFI定位ALTPF穿支血管以及小腿创面受区血管,统计术前皮瓣穿支血管定位位置、皮瓣穿支数目、口径、穿支类型,小腿创面受区血管类型、口径。术中记录皮瓣穿支数目、口径、穿支类型以及皮瓣血管蒂同小腿创面受区血管口径适配率,验证术前组合式定位的准确性、皮瓣切取效率性。术后记录皮瓣成活率以及皮瓣供区并发症。结果25例患者经3D-DSA结合CDFI组合定位发现穿支70条,术中实际使用穿支40条,其他未使用穿支血管未进行来源追溯,术中所使用穿支均属于术前定位穿支,阳性预测值为100%,术中所测得血管蒂长度8~18 cm,平均12.96 cm;术前所对应预测血管蒂长度7~19 cm,平均13.76 cm,差异值在1~3 cm;携带血管主干近端口径1.55~1.90 mm,平均1.77 mm,同受区血管均能匹配吻合,根据术前设计皮瓣满足术中创面修复要求。术前造影曝光时间30~70 s,平均45 s。手术切取皮瓣时间10~60 min,平均25 min。25例皮瓣均顺利存活,皮瓣供受区均Ⅰ期愈合,术后皮瓣未出现血管危象。皮瓣覆盖后住院时间14~60 d,平均25 d。术后随访6~18个月,伤口无感染,皮瓣色泽红润,无明显色素沉着,质地柔软,外形良好。术后骨折均愈合。结论通过3D-DSA联合CDFI对血管进行组合定位,可较准确地定位ALTPF穿支血管及小腿创面受区血管,为游离ALTPF移植修复小腿保肢后复杂创面,提供良好的术前规划,值得临床参考应用。
李昌松李雷周正虎夏宇航徐磊余向南张心玉巨积辉
关键词:创面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定位技术
浅谈数字血管造影系统故障维修
2025年
目的:把数字血管造影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融入故障分析中,通过机器的工作原理,上下游关系排查可能的故障点,确定故障部件,最终维修或者更换故障部件,达到迅速恢复使用,节约成本的目的。方法:由故障发生时的故障现象,通过报错信息和工作原理推理,按照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观察法,测量法,充分利用捷径有效排查相关联配件,最终确定维修方案。结果:故障案例的表现形式概括讲都是不能曝光,但是故障的根本原因,故障部件却差别很大,本文重点论述探测器冷却系统和探测器故障的维修。结论:开展维修工作不能被表面现象迷惑,必须参考报错信息同时需要充分甄别,刨根问底,找到最终故障部件,才能做好维修工作,节省维修成本。
张红侠杨洪民李奥林田野
关键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平板探测器
数字血管造影引导下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近期疗效
2025年
探讨数字血管造影(DSA)引导下血管腔内成形术(P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LE)的近期疗效。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于邛崃市医疗中心医院介入科及长江大学附属荆州医院放射介入科就诊的ASO-LE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施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LEABG)治疗的LEABG组(n=30)和实施DSA引导下PTA治疗的DSA结合PTA组(n=30)。两组术后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行走时间、住院时间等围手术期指标,手术前后疼痛情况,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3个月下肢神经传导速度与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术后1、3、6个月血管通畅率,术前和术后1、3、6个月踝肱指数(ABI)及术前和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DSA结合PTA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行走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LEABG组,术中平均出血量低于LEAB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3 d两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均呈逐渐降低趋势,且DSA结合PTA组低于LEABG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足背动脉内径(D)、血流量(BF)、血流峰速(PV)均高于术前,且DSA结合PTA组高于LEABG组(P<0.05)。术后6个月,DSA结合PTA组血管通畅率为93.33%,高于LEABG组的73.33%;术后6个月LEABG组血管通畅率低于术后1个月的96.67%(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3、6个月两组ABI呈升高趋势,且DSA结合PTA组高于LEABG组(P<0.05)。术后6个月,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术前,且DSA结合PTA组高于LEABG组(P<0.05)。随访期间,DSA结合PT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低于LEABG组的26.67%(P<0.05)。与LEABG比较,DSA引导下PTA治疗ASO-LE术中出血量更少,围手术期疼痛更轻,下肢神经传导速度、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及患肢缺血程度改善效果更好,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更佳,近期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包东明郭赟吴文泽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腔内成形术近期疗效
数字血管造影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清血栓素A2、CXC趋化因子配体16水平的
2025年
目的:探讨数字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栓素A2(TXA2)、CXC趋化因子配体16(CXCL16)水平的响。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22例,通过治疗计划不同分为观察组(n=68)与对照组(n=54)。对照组方案为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观察组为DSA引导下的神经介入取栓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清CXCL16、TXA2水平、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内皮细胞功能、凝血及血管再通情况。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17%、70.37%(均P<0.05)。经治疗,观察组血清CXCL16、TXA2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均P<0.05)。观察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量表(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均P<0.05),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I)评分有所提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内皮素-1(ET-1)、TXB2水平明显降低,NO水平升高(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PV、FIB、PAR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观察组、对照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5.29%、62.96%(均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DSA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术可以快速清除病变血管血栓,恢复血流灌注,血管内皮功能改善,降低血清TXA2、CXCL16水平。
刘冰霍会永赵聪慧刘晓霞刘佳佳张文超
关键词:脑梗死血管内皮功能血栓素A2CXC趋化因子配体16
数字血管造影iFlow技术预测急性下肢缺血患者接受血运重建术后30天内大截肢事件
2025年
目的观察数字血管造影(DSA)iFlow技术用于预测急性下肢缺血(ALLI)患者接受血运重建术后30天内发生大截肢事件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310例接受血运重建术ALLI患者,根据术后30天内接受大截肢手术与否将其分为大截肢组(n=36)与无大截肢组(n=274)。对血运重建后DSA图像进行后处理获得iFlow参数,包括达峰时间(TTP)和峰值(Peak);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获取TTP和Peak预测术后大截肢的最佳截断值并将其转换为二分类变量,与其他参数共同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可用于预测术后大截肢的独立因素。结果大截肢组TTP高于、而Peak低于无大截肢组(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以TTP及Peak预测术后30天内大截肢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1及0.712,其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6 s及1.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房颤动(AF)[OR(95%CI)=3.048(1.076,8.632)]、皮肤花斑[OR(95%CI)=6.035(2.323,15.677)]、血运重建后TTP≥16 s[OR(95%CI)=8.414(3.116,22.723)]及术后48 h高肌红蛋白[OR(95%CI)=1.001(1.001,1.001)]均为ALLI患者接受血运重建术后30天内发生大截肢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而Peak二分类变量并非独立预测因子[OR(95%CI)=0.485(0.183,1.283),P=0.145]。结论DSA iFlow参数中的TTP可用于预测接受血运重建术ALLI患者30天内发生大截肢。
李锐东李承志张艳王晓白李王海
关键词:缺血下肢

相关作者

张晓磷
作品数:122被引量:332H指数:9
供职机构: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研究主题:介入治疗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多层螺旋CT 原发性肝癌
凌锋
作品数:697被引量:4,491H指数:30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研究主题:颅内动脉瘤 颈动脉狭窄 脑动静脉畸形 血管内治疗 栓塞治疗
刘作勤
作品数:274被引量:584H指数:12
供职机构:山东省立医院
研究主题:介入治疗 脑动静脉畸形 介入放射学 血管内栓塞治疗 栓塞
李慎茂
作品数:197被引量:1,861H指数:22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研究主题:颈动脉狭窄 血管成形术 并发症 缺血性脑血管病 血管内治疗
王金龙
作品数:41被引量:207H指数:9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研究主题: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介入放射学 介入 缺血性脑血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