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42篇“ 准双周振荡“的相关文章
- 准双周振荡对榆林夏季极端强降水的影响
- 2024年
- 利用榆林12个国家气象站1979—2019年的5—9月的汛期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DOE再分析资料,对榆林汛期极端强降水进行了遴选,分析了准双周振荡对榆林夏季极端强降水的影响,合成了榆林夏季极端强降水的要素场,并提炼了相关概念模型,利用该概念模型对榆林2019年夏季5次极端强降水事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榆林市夏季降水具有显著准双周(10~30 d)振荡特征;(2)整个汛期极端强降水呈现单峰分布,从5月入汛后,极端强降水事件增多,8月达到峰值,高频区位于西部的定边,西北部的榆阳、横山、神木;(3)极端强降水对应的准双周振荡环流特征表现为副高西伸北抬,伴随西风带低值系统的东移,副热带西风急流北抬;物理场上高层辐散、中低层辐合,强辐合伸展至500 hPa;500、700 hPa风为气旋式辐合的西南风,850hPa先后表现为西南—东南—东北风的转变;整层水汽场上为西南风水汽输送;(4)利用概念模型诊断已出现的极端降水事件,只有一小部分符合其特征,这可能与模型建立时应用了距平处理和滤波处理对中小系统进行了平滑和过滤有关。
- 薛小宁王彤屈艳梅
- 关键词:准双周振荡环流特征物理量场特征
- 近40年大气10~20 d准双周振荡对华西秋季涝旱年降水的影响
- 2024年
- 利用1980—2021年格点化数据集(CN05.1)的中国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对比分析了中国华西秋季典型涝旱年低频降水特征及其与不同纬带大气低频环流的关系,并给出前期预报信号。(1)华西秋季降水在涝旱年存在显著10~20 d、20~30 d和30~60 d低频振荡周期,10~20 d准双周振荡周期(简称为10~20 d)最重要。(2)无论涝旱年,欧亚大陆均有两脊两槽低频环流形式,低频巴尔喀什湖-贝加尔湖(简称为“巴-贝湖”)高压脊、东亚大槽、孟加拉湾反气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华南及沿海反气旋)是影响华西秋雨的关键低频环流系统,但涝年中高纬(低纬)低频环流系统较旱年偏强偏西(偏南),副热带西风急流更强,对流更活跃,导致更丰富的干冷和暖湿气流交绥于华西。(3)影响涝旱年的低频水汽环流系统主要包括“巴-贝湖”低频反气旋式、华北-日本群岛附近的低频气旋式、孟加拉湾低频反气旋式和南海-西太平洋低频气旋式水汽环流,但涝年来自中高纬偏北干冷、偏东北的湿冷气流较旱年偏西偏南偏强;涝年的干(湿)冷气流源地在新地岛(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旱年的在中西伯利亚(日本群岛以东的西北太平洋)。涝年有较多来自孟加拉湾和热带北太平洋中部及南海暖湿水汽流,旱年暖湿水汽流则主要来自南海,少量来自孟加拉湾和西太平洋。(4)无论涝旱年,都要关注“巴-贝湖”高压脊、东亚大槽和西太平洋副高的前期低频预测信号。涝年预测信号出现在-10 d,信号主要沿西北-东南路径传播,旱年信号出现在-8 d,各个信号传播路径不同且略复杂。
- 温雨李丽平
- 关键词:华西秋雨大气低频振荡
- 长江中下游典型涝年准双周振荡特征及其影响分析
- 2023年
- 针对长江下游典型涝年(1999、2016和2020年),通过全域功率谱分析和Lanczos滤波方法提取准双周振荡(QBWO)分量;并采用再分析资料进行同位相合成,揭示不同典型涝年共性特征及其各自的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1999、2016和2020年是长江下游地区最为典型的涝年,存在10—20 d显著的准双周振荡周期,且6—7月更为明显。(2)中、高纬度地区高层低频环流呈现扰动波列分布,有利于“两脊一槽”大尺度背景的维持和下游扰动增强,引起长江下游地区低频垂直运动变化,进而造成降水异常。低纬度地区准双周振荡是长江下游低频变化的另一来源,低层低频涡旋以10°N为轴对称分布,低频辐散风由中国南海指向长江下游地区,热带对流活动低频变化可通过低频大气环流影响长江下游降水。高、低纬度低频大气环流配合热源强迫存在相向运动,叠加低频水汽强烈辐合,为长江下游地区降水偏多提供有利条件。(3)3个长江下游典型涝年降水分布特征及其关键影响因子存在不同。1999年,西北太平洋上低频反气旋环流偏强、偏西,辐散风由中国南海指向长江下游地区,低频水汽来源为孟加拉湾和中国南海地区。2016年,对流层低层南、北低频环流系统耦合带呈现东北—西南走向,低纬度地区对流活动旺盛,向北传播的大气热源加热作用更强。2020年,中、高纬度地区垂直环流更完整,西北太平洋的东南水汽输送成为主要水汽来源。研究结果对认识长江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异常有重要意义。
- 陈蔚刘梅杨华栋李杨
- 关键词:准双周振荡降水异常长江下游北半球夏季
- 南亚高压准双周振荡调控的北半球夏季沙尘活动特征
- 北半球存在一个从北非西海岸、经中东、中亚和南亚延伸到中国的广阔“沙尘带”,该沙尘带是全球沙尘气溶胶的主要来源,对天气、气候、生态和全球物质循环具有重要影响。相关研究表明西风急流、厄尔尼诺等大尺度气候因子与春冬季沙尘带上的...
- 王程芸
- 关键词:准双周振荡
- 2021年5月江南持续强降水的准双周振荡及可能成因被引量:1
- 2023年
- 2021年5月江南地区降水量是近40年最多的,达到常年的2倍,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基于逐日的降水和NCEP再分析资料,本文对2021年5月江南地区的异常降水事件进行分析,并重点分析了降水的准双周振荡特征及可能机制。结果表明,乌拉尔山阻塞和异常偏西、偏北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为副高)为持续性强降水提供了稳定的大气环流形势。来自北大西洋的Rossby波的能量向欧亚大陆频散,维持欧亚遥相关(Eurasian teleconnection,EU)稳定的正位相,使冷空气不断南下影响江南地区。异常偏西、偏北的副高有利于来自孟加拉湾、南海和西北太平洋的暖湿空气输送至江南地区。来自热带的暖湿气流与高纬度南下的冷空气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形成锋面,产生降水。副高脊线和西伸脊点的准双周振荡引起江南地区降水的南北摆动,造成降水量和降水落区的准双周振荡。此外,海洋大陆(Maritime continent,MC)附近对流活动也具有显著的准双周振荡特征,可能通过激发东亚遥相关波列影响副高位置和强度的准双周振荡,进而造成江南降水的准双周振荡。
- 郭浩康李春石剑
- 关键词:准双周振荡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 青藏高原夏季风准双周振荡动力过程及其对西南地区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研究
- 青藏高原夏季风是一个独特的季风系统,主要由大尺度地形的抬升热强迫作用产生。高原夏季风系统存在明显的准双周振荡,本文基于1979–2018年高分辨率降水、气温格点数据和全球再分析资料,考虑高原夏季风动力学和热力学特征,采用...
- 袁云扬
- 关键词:准双周振荡动力机制极端天气事件
- 夏季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准双周振荡强度的年际变化及其与中国东部降水异常的联系被引量:1
- 2023年
- 基于1979~2018年中国高分辨率格点降水资料、NCEP/NCAR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夏季青藏高原(简称高原)非绝热加热准双周振荡(Quasi-Biweekly Oscillation,QBWO)的主要模态(南部集中型)强度的年际变化与中国东部降水异常之间的联系,并从环流异常演变的角度进行解释。在高原QBWO年际强度偏强年,长江以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与高原南部QBWO扰动呈显著正相关。在高原QBWO强度偏弱年,江淮地区和华南地区降水异常呈偶极型分布。进一步分析揭示,在高原QBWO强度偏强(弱)年,起源于西北太平洋地区的低纬度季节内信号主要表现为向西(西北)方向传播的特征,中高纬度准正压的季节内信号主要表现为向南(西南)方向传播的特征,且低纬度西(西北)传的信号与中高纬南(西南)传的信号共同作用引起中国不同的异常降水型。低纬度向西(西北)方向传播的QBWO信号传播至阿拉伯海(高原东南侧)后减弱消失,中高纬地区向南(西南)传播的信号与低纬度西(西北)传的信号汇合后继续向西(西北)方向传播,最终减弱消失。
- 田佳杨双艳刘雅舒
- 关键词: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准双周振荡年际变化降水异常
- 欧亚中高纬夏季准双周振荡实时指数的提取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欧亚中高纬夏季准双周振荡(QBWO)实时指数的提取方法,首先将1979‑2018年夏季5‑9月中高纬度的‑6、‑3和0天滞后的10‑30天带通滤波的500hPa位势高度场进行EEOF分析,得到前4个模态;...
- 姚素香孙添乐夏依聪
- 文献传递
- 欧亚中高纬夏季准双周振荡实时指数的提取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欧亚中高纬夏季准双周振荡(QBWO)实时指数的提取方法,首先将1979‑2018年夏季5‑9月中高纬度的‑6、‑3和0天滞后的10‑30天带通滤波的500hPa位势高度场进行EEOF分析,得到前4个模态;...
- 姚素香孙添乐夏依聪
- 文献传递
- 低纬准双周振荡对2018年8月广东持续性特大暴雨过程的影响
- 2020年
- 2018-08-27—09-01广东发生了一次持续性特大暴雨过程,被列为广东省2018年十大天气事件之一。文章综合利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全球再分析资料ERA-Interim、广东省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中国地面累年值日值数据集(1981—2010年)、NOAA日平均和长期平均向外长波辐射数据,采用小波分析、带通滤波、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分析,主要探讨低纬大气准双周振荡对此次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此次暴雨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影响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为季风低压,并伴随有切变线和低空急流;季风低压减弱西移后,与南海西北部高压共同作用,广东沿海极端降水达到最强。2018年7—9月广东省降水和向外长波辐射OLR有显著的6~13 d振荡特征,同时受低纬西北太平洋对流振荡和热带北印度洋对流振荡的影响。低频振荡自西太平洋地区,向西北方向传播,引起了华南沿海的低频对流与环流的发展;来自热带北印度洋上的气流经由孟加拉湾、中南半岛到达华南沿海地区,形成了低频振荡的垂直环流圈,有利于水汽输送及对流发展。两者叠加,影响了此次持续性暴雨的发生发展。
- 董雪晗李江南阮子夕冯业荣
- 关键词:持续性暴雨大气低频振荡准双周振荡
相关作者
- 纪忠萍

- 作品数:106被引量:881H指数:18
- 供职机构:广东省气象台
- 研究主题:小波分析 低频振荡 准双周振荡 暴雨 延伸期预报
- 谷德军

- 作品数:142被引量:1,029H指数:19
- 供职机构:广东省气象台
- 研究主题:前汛期 准双周振荡 气候学 季节内振荡 小波变换
- 温敏

- 作品数:50被引量:685H指数:19
-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研究主题:准双周振荡 西太平洋副高 持续性 季节内振荡 降水
- 李双君

- 作品数:16被引量:110H指数:6
- 供职机构:湖北省气象局
- 研究主题:热带气旋 准双周振荡 MCS 极端降水 热带气旋路径
- 陶丽

- 作品数:70被引量:302H指数:10
-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 研究主题:热带气旋 年代际振荡 低频振荡 自由模 EN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