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3709篇“ 传热强化“的相关文章
泡沫金属孔密度对石蜡相变传热强化的影响机理
2024年
为了探究泡沫金属孔密度对相变材料熔化过程中流动传热特性的影响,通过试验设计并搭建了1套半圆柱形的可视化蓄热装置,分析了孔密度对复合相变材料熔化过程中温度分布、固液相界面、换热系数等热特性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泡沫金属铜能够提高内部石蜡的温度响应速率,缩短熔化时间,并减小相变材料内部温度梯度;纯石蜡和孔密度为0.20,0.59,0.98 mm^(-1)的铜复合相变材料在石蜡熔化后的温度梯度分别为35.26,12.19,20.49,28.39 K;自然对流换热占比也随着泡沫金属铜孔密度的增加而减小;当加热功率为30 W时,孔密度为0.20,0.59,0.98 mm^(-1)的铜复合相变材料自然对流占比分别为20.72%,19.33%,18.24%,且自然对流占比均小于50%,表明在填充率为1.28%的条件下,泡沫金属铜复合相变材料的传热机制以热传导为主。研究结果可为相变蓄热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朱刘灿王子龙金谦胡常青
关键词:泡沫金属相变储能强化传热
螺旋细通道热沉内单相传热强化及流动沸腾传热研究
姜平
传热强化技术课程的思政教学模式研究
2024年
如何在专业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实现“教科学知识、育民族精神”的目标,是目前高校教师研究的热点。传热强化技术是动力工程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为构建“大思政”格局,实现传热强化技术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而行,开展传热强化技术课程的思政教学改革迫在眉睫。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将通过现有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的结合,开发适合本课程的思政教学模式,找准思想教育切入点,将思政元素引入课程教学,制订新教学大纲,构建思政教学的案例库,实践思政教学于课程教育的各个环节,为其他工科课程提供一定的借鉴。
吴嘉峰钟瀚煜
一种传热强化的外热回转式异位间接热脱附反应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传热强化的外热回转式异位间接热脱附反应器,包括加热塔结构和热脱附反应机构;加热塔结构包括圆柱罐形的熔盐加热壳体,熔盐加热壳体内部固定设有油液加热罐,油液加热罐内固定设有螺旋延伸的油液输送管;热脱附反应机构...
周艳李群高媛赟张胜田邓绍坡
一种基于嵌入式热管传热强化的相变蓄冷板的热管理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嵌入式热管传热强化的相变蓄冷板的热管理系统,应用于冷藏车中,包括快速充冷子系统,用于对冷藏车蓄冷板中的重力热管进行冷能补充;快速充冷子系统包括中空的充冷槽和冷库制冷机组;充冷槽内预先盛放有载冷工质;充...
田绅高泓源郭鑫孙悦桐王启帆宋玉茹吕琳
超临界甲烷新型螺旋槽管的设计及传热强化
2024年
提出以超临界甲烷为工质,利用螺旋槽管来达到强化换热目的.研究发现,与螺旋光管对比,对螺旋槽管的槽头数和螺旋角角度进行合理设计后,二次流强度得以增强,换热性能得到提高.
杨雨青王海洋
关键词:螺旋槽管强化换热
四叶片式LPD静态混合器内湍流传热强化特性
2024年
本文在雷诺数为2639~17599的恒热流边界条件下,通过实验和数值研究分析偏转角(α)、位错角(β)和间距比(l/D)三个几何参数对四叶片式LPD静态混合器内的换热和湍流流动特性的影响。采用速度场与温度场的协同性、对流换热系数和局部努塞尔数(Nulocal)等参数分析四叶片式LPD静态混合器内传热强化性能。结果表明:采用SST k-ω湍流模型预测四叶片式LPD静态混合器湍流流动和传热是可靠的;通过正交设计表和极差分析方法得到静态混合器的最优结构;随着α的减小混合器内速度场与温度场协同性逐渐增强;考虑到Re和α之间的耦合作用,提出在湍流条件下四叶片式LPD静态混合器的Nu和f的经验关联式;当叶片宽度与直径比(w/D)<0.2时,PEC值最大。
禹言芳宋睿李毓刘桓辰孟辉波
关键词:静态混合器传热对流换热系数结构优化
非牛顿流体在叶片式静态混合器中的传热强化特性
2024年
非牛顿流体在化学、食品和材料等领域具有关键作用,但高表观黏度使其通常具有低传热特性。叶片式静态混合器作为一种高效的传热强化设备,在化工过程强化中具有鲜明的技术特色。本文针对非牛顿流体在Kenics静态混合器(KSM)和Lightnin静态混合器(LSM)内的流动和传热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重点分析了体积流量、元件长径比及流体浓度等参数对羧甲基纤维素(CMC)幂律流体的流动及传热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工况下,随着CMC溶液的体积流量增大,管道内的换热系数和压降均增大。静态混合元件的插入使得换热系数和压降显著提高且Lightnin元件产生的影响更明显。元件长径比和CMC溶液浓度影响流体在管道内的流动和换热。随着长径比的减小,传热性能得到提高,但其增大的阻力系数影响占据主导地位,综合换热性能系数(PEC)降低。溶液浓度的增大使得管道换热能力逐步削弱,并对管道内压降的提升有显著影响,综合换热性能降低。总结得出,在体积流量为4.5×10^(-4)m^(3)/s,质量分数为0.374%、长径比为3.0时,KSM的PEC最大为2.114。
禹言芳丁鹏程孟辉波石博文姚云娟
关键词:非牛顿流体静态混合器传热
竖直互连小通道内流动沸腾传热强化机理分析
2024年
为推动流动沸腾技术在燃料电池散热领域的应用,该文以R141b为工质,对不同流速下的并联直通道及互连小通道内流动沸腾情况进行三维瞬态数值模拟。利用换热系数、基底温度及综合换热因子等参数对比各结构的换热性能,并探究互连小通道的换热强化机理。研究表明:换热趋势随气泡行为呈周期性变化,气泡脱离时的换热效果最佳;由连通口引发的二次流促进热量传递与壁温升高,使通道可提前2 ms满足成核条件,且气泡在10^(-4) m/s以上的二次流速作用下率先脱离;五连通通道的换热系数较并联直通道可提升19.6%~23.3%,继续增加连通口数,换热系数的相对增长率均不足3.5%;涡结构使压降随连通口数增加而增大,且增势并不减弱,八连通通道的压降较并联直通道增加29.5%~42%。可见,二次流在影响气泡行为、强化换热的同时也带来压力损失,综合换热性能与连通口数目不成正相关。
周云龙邵文斌李洪伟胡中远
关键词:数值模拟
中深层地热单井循环系统传热强化方法研究被引量:1
2023年
针对中深层地热单井循环系统井内热贯通导致的换热功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内管末端变径的井下传热强化方法,并建立数值模型,利用FLUENT进行为期30 d的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采用内管末端变径的方式能有效增强地下水“互动”,充分利用含水层的高温来提高单井换热功率。将井下换热分为导热区和采灌区两部分,随着封堵比例的增加,抽水中的含水层补给占比增加,且采灌区换热功率在系统换热功率中的占比逐渐增加。当封堵比例增大到100%时,采灌区换热功率达到导热区的1.76倍,井口出水温度可基本稳定在58℃,系统换热功率稳定在约995.46 kW,相较于内管等径系统,换热功率可提高84.71%。同时,单井循环系统仅导热区的延米换热量就可达到154.23~216.89 W/m,超过了闭式同轴套管换热系统稳定运行的最高延米换热功率,而系统换热功率可达到闭式系统的3.57~6.60倍,在单井换热系统中具有显著优势。
朱强杨轩马凌李扬赵军
关键词:地热供暖废弃井地下水回灌数值模拟传热性能

相关作者

俞天兰
作品数:262被引量:266H指数:10
供职机构:湖南工业大学
研究主题:传热强化 传热设备 污垢 自然循环 蒸发器
俞秀民
作品数:217被引量:283H指数:12
供职机构:湖南工业大学
研究主题:传热强化 传热设备 污垢 蒸发器 自然循环
彭德其
作品数:289被引量:296H指数:10
供职机构:湘潭大学
研究主题:传热设备 传热强化 污垢 蒸发器 自然循环
蒋少青
作品数:136被引量:127H指数:7
供职机构:湖南工业大学
研究主题:传热设备 污垢 传热强化 水冷器 防垢
支校衡
作品数:103被引量:101H指数:7
供职机构:郴州职业技术学院
研究主题:传热设备 污垢 传热强化 防垢 蒸发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