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843篇“ 中国耕地“的相关文章
中国耕地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区划研究所编
关键词:耕地资源利用
中国耕地保护补偿体系研究
2024年
耕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保护耕地就是保护生命线.耕地保护补偿制度是落实国家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重要支撑,对于调动各主体耕地保护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案例分析和归纳演绎等方法,深入探讨了耕地保护补偿体系的理论认识、实践现状、完善思路及框架构想.研究结果:(1)外部性内部化、发展权转移、义务保有量和耕地保护生态效应等是理解耕地保护补偿内涵、测算耕地补偿标准的理论视角,为耕地保护补偿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2)通过普惠性经济补偿、业绩奖励等模式的实践探索,耕地保护补偿制度取得了一定成效,有效调动了各主体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但仍存在补偿对象和标准未分类分级、补偿标准偏低、补偿资金的来源不稳定以及缺乏相应法律法规和配套措施等问题.(3)构建耕地保护补偿体系需深化耕地系统“四维”体系认识,明确耕地保护补偿的核心问题.(4)提出从国家补偿分区体系、科学合理的补偿标准体系、耕地保护补偿效应评估体系3个方面构建耕地保护补偿体系的基本框架.
杨庆媛王浩骅杨凯悦王文鑫李瑶
关键词:经济补偿
中国耕地利用效率研究综述与展望
2024年
中国现有耕地数量有限、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是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必要条件之一。为综合展现近年来中国耕地利用效率的相关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系统回顾现有研究展望未来发展。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Web of Science(WoS)核心期刊为数据源,以2002—2022年208篇研究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法,运用CiteSpace等文献计量可视化软件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目前在耕地利用效率上的研究,形成了以DEA方法为主体,综合运用Malmquist指数、相关参数模型为测算框架的耕地利用效率测度体系;以GIS技术、ESDA等时空差异分析方法;以Tobit计量回归模型为主的耕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评价体系。对比国内外相关研究发现,中国现阶段相关研究主要从效率测算角度出发,探寻耕地利用效率的提升路径,而国外相关研究主要从可持续发展视角出发,力图寻找更合理的耕作制度与农业系统。
宋东金李芳
关键词:耕地利用效率知识图谱
中国耕地集约利用度驱动因素研究
2024年
基于1978—2020年数据,利用GA-BP神经网络模型对耕地集约度利用进行定量评价,在协整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揭示了耕地集约利用度与各驱动因素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耕地集约利用度和自然灾害、农民收入、农业科技进步、财政支农、劳动力转移存在长期均衡关系.(2)农业科技进步对耕地集约利用度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农业灾害面积短期会对耕地集约利用度会产生负向影响.(3)劳动力转移和农民收入对耕地集约利用度的影响呈现先抑后扬的特点,而财政支农则呈现出先扬后抑的特点.基于模型分析,提出了提高耕地集约利用度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丁艳喜张云龙吴佩佩罗晓虎李言言孟庆香
关键词:耕地集约利用GA-BP神经网络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广义脉冲响应
中国耕地种植制度遥感探测及其时空特征
2024年
[目的]耕地种植制度是农业生产方式的具体体现,其形成受自然资源要素与人类土地利用行为综合影响,反映了“人类-自然”的耦合关系。本研究旨在科学掌握全国耕地种植制度格局,为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推动农业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依据。[方法]结合遥感监测与空间决策树模型等手段,构建适合我国农情的跨年度种植制度探测方法体系,并开展空间格局分析。首先,通过辨析种植强度、复种指数等概念,从长期性、周期性、稳定性等方面,定义种植制度的内涵;其次,构建连续度、频度指标,并利用基于时序遥感的2001—2018年中国复种指数监测结果,结合时间滑动窗口方法,在像元尺度分别计算两个指标的具体值;最后,评估耕地的种植强度与种植制度特征的显著性,利用决策树方法确定种植制度类型,从区域差异、动态规律等方面分析不同区域种植制度的时空异质特征。[结果](1)面积上看,一年一熟所占面积最大,占53.52%,超过耕地总面积的一半;其次是一年两熟,占23.28%,季节性休耕(如两年三熟)与年度休耕分别占12.80%和6.94%。(2)空间上看,一年一熟、一年两熟、季节性休耕与年度休耕的集中分布区分别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长江以南地区与“镰刀弯”地区。(3)时间上看,动态稳定的种植制度从时间维度上揭示了静态复种指数背后的异质性,例如,2018年复种指数为1的区域,其中75.18%属于一年一熟、6.60%属于一年两熟、8.92%属于季节性休耕、8.02%属于年度休耕。[结论]本研究提出了一种结合时序遥感监测与空间决策树模型的跨年度分类体系,揭示了中国耕地种植制度分区聚集、种植强度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直观展现了松嫩平原、“镰刀弯”等空间聚集区;分析了耕地复种与种植制度的时空差异特征,主要表现在种植制度与年度复种指数的空间不一�
张素心申格余强毅吴文斌
关键词:耕地复种跨年度
中国耕地“非粮化”时空分异与驱动机制研究
耕地是国家发展的基础资源,在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下,保护耕地和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政策制定的重中之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耕地被转于非粮用途的趋势日益加剧,耕地“非粮化”问题成为关注焦点。对此,我国已经启动了一系列治...
裴温琪
关键词:耕地保护
中国耕地补充与撂荒的空间关系识别及其失衡归因
2024年
研究目的:探究耕地补充与耕地撂荒的空间匹配关系,为耕地保护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遥感监测、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失衡指数、地理探测器和增强回归树模型。研究结果:(1)近20年中国耕地年均补充263.22×10^(4) hm^(2),年均补充率为1.39%,集中分布于西北、东北和西南地区。耕地年均撂荒226.68×10^(4) hm^(2),年均撂荒率为1.19%,主要分布于黄河中游和西南地区。(2)耕地补充和耕地撂荒之间以轻度失衡和不失衡为主,但极度失衡和重度失衡的单元数量逐年增加。至2020年,中度、重度和极度失衡的单元占16.87%,主要分布在西北、黄河中游、西南和南部沿海地区。(3)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是耕地补充和撂荒失衡的主要空间集聚模式。其中,高—高集聚区集中在西北、黄河中游、西南和南部沿海地区,低—低集聚区集中在东北、长江中游、西南和北部沿海地区。(4)坡度和年平均降水量为耕地补充与撂荒空间失衡主要的自然资源驱动因子,非农从业人数、农业机械总动力是主要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研究结论:耕地补充和撂荒之间空间失衡具有复杂性且受当地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因素的交互影响,未来应基于不同的情景和目标综合确定最优的利用模式,为高质量耕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郭维红陈浮杨斌蒋非非马静朱新华
关键词:耕地撂荒
耕地轮作休耕政策对粮食绿色生产的促进作用——基于中国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的准自然实验
2024年
基于中国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为准自然实验,根据2000—201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DID)、非期望的超效率-Malmquist生产指数(SBM-Malmquist)、系统广义矩估计(SYS-GMM)方法,实证检验耕地轮作休耕对粮食绿色生产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中国粮食绿色生产以及促进粮食绿色生产的粮食绿色生产技术进步与粮食绿色生产技术效率均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显著促进了粮食绿色生产,主要表现为粮食生产绿色技术效率的持续改善以推动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从粮食绿色生产视角准确客观评估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的政策绩效,对于当前试点地区调整或完善耕地轮作休耕制度的政策举措,推动耕地轮作休耕制度的常态化、制度化具有重要的政策蕴含,也为当前促进粮食绿色生产提供路径参考。
肖青奕侯娇柳溪陆世东张旭鹏
中国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规律与公平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耕地生态系统伴随人类社会发展出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石,但近年来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和城市扩张引发耕地占用,人口增长对耕地需求上升导致其供给与经济发展需求失衡;另一方面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实现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不可避免地带来...
吴星仪
中国耕地重心迁移特征及气候适宜性评价
2024年
为了解中国耕地空间格局与气候适宜性变化,基于耕地、降水和气温数据,运用重心迁移模型和生态位模型,对中国耕地重心迁移变化特征及气候适宜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10-2020年,我国耕地重心向北迁移112 km,水田重心向东北迁移260 km,水浇地重心向西北迁移116 km,旱地重心向东北迁移90 km.2)耕地降水适宜性从我国东南向西北方向逐渐降低,积温适宜性从我国南方向北方逐渐降低,青藏高原积温适宜性程度最低,气候适宜性从我国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3)水田的降水、积温和气候适宜性均为较适宜面积大,水浇地的降水和气候适宜性均为一般适宜面积大,积温适宜性为较适宜面积大,旱地的降水、积温和气候适宜性均为一般适宜面积大.4)耕地气候适宜性整体处于下降趋势,降水较适宜和不适宜耕地面积增加,极适宜和一般适宜耕地面积减少;积温极适宜和不适宜耕地面积增加,较适宜和一般适宜耕地面积减少;气候不适宜耕地面积增加,极适宜、较适宜和一般适宜耕地面积减少.建议严格保护耕地,尤其是水田等优质耕地,并根据气候条件开垦耕地和退耕,从而对耕地数量和质量进行综合保护.
祝培甜马永欢陈霈弦李蕾郭瑞雪
关键词:气候适宜性耕地保护

相关作者

曲福田
作品数:457被引量:8,743H指数:56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心
研究主题:土地利用 可持续发展 农地非农化 耕地保护 土地管理
李效顺
作品数:121被引量:817H指数:16
供职机构:中国矿业大学
研究主题:土地利用 城市蔓延 经济增长 中国耕地 假说
陈印军
作品数:249被引量:2,628H指数:29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研究主题:粮食生产 粮食安全观 耕地 农业 耕地质量
蒋冬梅
作品数:34被引量:358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矿业大学
研究主题:耕地资源 中国耕地 土地资源 资源变化 土地督察
张凤荣
作品数:449被引量:9,077H指数:58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
研究主题:土地利用 农村居民点 耕地 耕地保护 土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