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665篇“ 不同脂肪源“的相关文章
- 不同脂肪源饲料对锦鲤生长性能、肌肉脂肪酸组成、血清生化指标、肠道消化酶活性、肠道菌群组成及脂质代谢影响
- 2024年
-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脂肪源饲料对锦鲤生长性能、肌肉脂肪酸组成、血清生化指标、肠道消化酶活性、肠道菌群组成及脂质代谢影响。选取平均体重为(27.65±0.37)g的锦鲤450尾,随机分成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各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鱼油(FO组)、豆油(SO组)、黑水虻油(BO组)、黄粉虫油(TO组)、蝇蛆油(MO组)作为单一脂肪源配制成的等氮等脂试验饲料。试验期8周。结果表明:1)各组之间存活率、增重率、饲料系数、肥满度、肝体比及脏体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2)MO组的肌肉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FO组的肌肉多不饱和脂肪酸、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3)FO和BO组的前肠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SO和TO组(P<0.05),FO组的中肠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SO、TO和MO组(P<0.05)。BO组的前肠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FO组的中肠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TO和MO组(P<0.05),MO组的后肠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FO、SO和TO组(P<0.05)。BO组的前肠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BO组的中肠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SO和FO组(P<0.05)。4)TO组的血清白蛋白含量显著高于FO和BO组(P<0.05),FO、SO和MO组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BO和TO组(P<0.05),TO组的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TO和MO组的血清溶菌酶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5)SO和BO组的Shannon指数、Chao1指数和Ace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Simpson指数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FO、BO和MO组肠道菌群组成和丰富度相似。6)FO组的肝脏脂肪合成酶(FAS)和脂蛋白酯酶(LPL)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FO和MO组的肝脏FAS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MO组的肝脏LPL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虫油
- 方珍珍任顺孙学亮石洪玥赵鸿昊杨圆圆陈成勋
- 关键词:锦鲤脂肪源
- 饲料中添加不同脂肪源对克氏原螯虾营养物质、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被引量:1
- 2024年
- 为研究脂肪源对克氏原螯虾营养物质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添加猪油(LO)、豆油(SO)、鱼油(FO)、鱼油和豆油1:1混合油(MO)为脂肪源配制成4种等氮等脂饲料。将600尾克氏原螯虾[(3.50±0.50)g]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按虾体质量的3%饲喂60 d。试验结果表明:MO组和FO组的肌肉与肝胰脏质量比、肌肉胶黏性显著大于LO组(P <0.05)。LO组粗蛋白质和粗灰分含量低于其他试验组(P <0.05),FO组粗脂肪含量低于其他组(P <0.05)。肌肉脂肪酸中:FO组ARA(13.44%)和DHA(5.15%)含量最高。MO组EPA含量最高(9.89%)。FO组(47.31%)和MO组(45.15%)∑PUFA含量显著大于LO组(37.54%)和SO组(39.95%)(P <0.05)。肝胰脏脂肪酸中:FO组ARA(13.44%)和DHA(5.15%)含量最高。MO组EPA含量最高(9.89%)。FO组(47.31%)和MO组(45.15%)∑PUFA含量显著大于LO组(37.54%)和SO组(39.95%)(P <0.05)。综合体组成、质构、脂肪酸组成和脂肪源价格,选用鱼油和豆油1:1混合油作为克氏原螯虾饲料添加的脂肪源,有利于提高克氏原螯虾肌肉胶黏性、∑PUFA、DHA、EPA和ARA的含量。
- 杨旭红黄凯王丹丹曹鑫盛罗雨萧于凯黄娇
- 关键词:克氏原螯虾脂肪源营养组成脂肪酸组成
- 不同脂肪源对彭泽鲫亲本生长性能、卵巢脂肪酸组成、性腺发育以及血清生化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2024年
-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料不同脂肪源对彭泽鲫亲本生长性能、卵巢脂肪酸组成、性腺发育以及血清生化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初始体质量为(258.95±2.67) g的健康彭泽鲫亲本135尾,随机分成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鱼。3组试验鱼分别饲喂含有5%鱼油(FO组)、大豆油(SO组)和亚麻籽油(LO组)的等氮等能饲料。试验期60 d。结果表明:1)各组彭泽鲫亲本生长性能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2)各组卵巢组织均检测出7种饱和脂肪酸(SFA)、4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8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其中,SO组卵巢花生四烯酸(AR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总高不饱和脂肪酸(HUFA)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LO组卵巢总n-3 PUF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含量以及n-3 PUFA/n-6 PUFA值均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FO组卵巢总MUF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3) SO组性腺指数最高,其次是LO组,FO组最低,且各组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FO组卵径显著低于SO组和LO组(P<0.05)。4) LO组血清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FO组(P<0.05),FO组血清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低于LO组(P<0.05),FO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LO组(P<0.05)。综上所述,饲料不同脂肪源对彭泽鲫亲本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大豆油和亚麻籽油在彭泽鲫亲本饲料中可以一定程度上代替鱼油,有利于促进其性腺发育和提高卵巢ARA、DHA和EPA含量。
- 肖俊姚远丁立云张桂芳张桂芳巫伟华张爱芳
- 关键词:脂肪源卵巢性腺发育
- 不同脂肪源对罗非鱼生长、肉质及氮磷碳利用的影响
- 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又称南鲫,因为其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肉质鲜美,是我国的主要的淡水经济鱼类。目前,在水产动物配合饲料中,脂肪源一般以鱼油为主,但是鱼油价格较高,并且产量供不应求,很难...
- 杨兴亮
- 关键词:脂肪源罗非鱼肌肉品质
- 不同脂肪源对鲟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 2024年
- 为了研究不同脂肪源饲料对鲟鱼生长性能的影响,挑选了体况一致、体重为(80±0.52)g的西伯利亚鲟鱼630尾,随机分为7个处理小组,分别为鱼油组、豆油组、菜籽油组、花生油组、葵花油组、玉米油组和亚麻籽油组,每个小组90尾,分3个平行小组,每个平行小组30尾,每个平行小组的鲟鱼均饲养于规格为1 m×1 m×0.8 m的水族箱中,整个饲喂试验为期70 d,之后测定鲟鱼的生长性能指标。结果显示:鲟鱼的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以鱼油组的最高,其次为豆油组,且鱼油组和豆油组的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是鱼油组和豆油组的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显著的高于其它植物油组(P<0.05),同时饵料系数鱼油组最低、其次为豆油组,且鱼油组和豆油组的饵料系数显著的低于其它植物油组(P<0.05);说明豆油可以作为鲟鱼饲料的植物脂肪源添加应用于鲟鱼饲料中,菜籽油、花生油、葵花油、玉米油和亚麻籽油代替鱼油不利于鲟鱼的生长。
- 何磊
- 关键词:脂肪源鲟鱼
- 不同脂肪源在猪生产中的作用与应用
- 2024年
- 饲粮中的脂肪是猪能量和必需脂肪酸的重要来源。不同脂肪源所含脂肪酸的种类和比例不同,其独特的脂肪酸组成对猪的生长性能与繁殖性能具有不同的改善作用。近年来,不同油脂在猪生产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但其应用效果及作用机制仍不清晰。文章介绍了亚麻籽油、豆油、鱼油、不同碳链长度脂肪酸和大豆磷脂等在猪生产中的研究进展,探讨了不同脂肪源对不同阶段猪的影响,评估了氧化油脂对猪生产的负面作用及其防控办法,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为不同脂肪源在猪生产中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 石宝明孙国栋钊阳
- 关键词:脂肪酸亚麻籽油鱼油大豆磷脂
- 不同脂肪源对草鱼生长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2024年
- 本试验将不同脂肪源添加到草鱼日常饲料中,研究对其生长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将450尾草鱼平均分为5组,分别添加鱼油、猪油、豆油、玉米油和混合油为脂肪源,试验为期30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在日粮中添加不同种类的脂肪源对草鱼末重、增重率有显著影响(P <0.05),其中添加玉米油为脂肪源的试验组对提高草鱼生长性能效果最显著,草鱼平均增重率比对照组显著提高12.23%(P <0.05);其次,在日粮中添加不同种类的脂肪源对草鱼鱼体营养成分也有显著影响(P <0.05),添加玉米油脂肪源的试验组肌肉蛋白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最显著,比对照组显著提高7.16%(P <0.05)。最后,在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脂肪源对草鱼血清中IgA、IgG、IgM等免疫指标均有显著影响(P <0.05),其中添加玉米油脂肪源的试验组血清免疫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最显著,IgA、IgG、IgM分别提高了17.7%、20.9%和36.8%(P <0.05)。本试验结果表明,在日粮中添加5%玉米油作为脂肪源,对草鱼的促生长效果最显著,可使草鱼的增重及鱼体肌肉蛋白含量最高。
- 仲惟
- 关键词:脂肪源草鱼生化指标
- 不同脂肪源在杂交鳢配合饲料中应用效果的比较研究
- 2024年
- 为降低水产配合饲料对鱼油和豆油的依赖,开发新型脂肪源,本研究配制5种不同脂肪源的等氮等脂(48%粗蛋白质,12%粗脂肪)配合饲料(D1~D5),其中D1的脂肪源为复合油1(罗非鱼油∶豆油=1∶1)、D2为复合油2(亚麻籽油∶豆油=1∶2)、D3为复合油3(鱼油∶棉籽油∶棕榈油∶亚麻籽油=3∶3∶3∶1)、D4为罗非鱼油、D5为豆油。以上述饲料分别在室内循环系统中对应投喂5组初始体重为(112.09±0.15)g的杂交鳢(Channa argus×Channa maculate♀)幼鱼60 d。结果显示:在生长性能和肌肉常规营养成分含量方面,各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生化指标方面,饲料脂肪源对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和肝脏总抗氧化能力以及血清、肝脏、肠道丙二醛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对其他生化指标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D3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与肝脏甘油三酯和粗脂肪含量最低,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和高密度脂蛋白含量,血清、肝脏和肠道酸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肠道碱性磷酸酶活性最高;在肌肉品质方面,D3组肌肉中C20∶5n-3(EPA)、C22∶6n-3(DHA)含量以及肌肉的咀嚼性、胶着性最高,其中EP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DHA含量显著高于D1、D2和D5组(P<0.05),咀嚼性显著高于D2和D4组(P<0.05),胶着性显著高于D1、D2和D4组(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以复合油3为饲料脂肪源不仅可保证杂交鳢的生长效果,而且可提升其免疫和抗氧化能力,改善肌肉品质。
- 黄泽葵关俊锋桑宇航许健照欧阳斌李雪菲李远友谢帝芝
- 关键词:脂肪源杂交鳢生化指标肌肉品质
- 不同脂肪源对克氏原螯虾生长性能与肠道菌群的影响
- 2024年
- 为研究饲料中不同脂肪源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生长、营养代谢及其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本实验通过在人工配合饲料中分别添加5%的豆油(SO)、鱼油(FO)、猪油(LO)和混合油(豆油∶鱼油=1∶1,MO)作为主要脂肪源,对克氏原螯虾进行60 d饲喂实验后检测其生理生化指标与肠道菌群组成。结果显示:不同脂肪源对克氏原螯虾存活率与特定生长率影响显著,MO组存活率与特定生长率均为最高,LO组均显著低于其他组;营养代谢指标检测结果显示,LO组肝胰脏的脂肪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血清的总胆固醇均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运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肠道微生物组成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四个组共有优势菌属只有拟杆菌属(Bacteroides),可见脂肪源是克氏原螯虾肠道菌群的较大影响因素;未知的RsaHf231菌属和Anaerorhabdus_furcosa_group属是除了SO组外其他三组的共有优势菌群;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是SO组和FO组的优势菌群;Candidatus_Bacilloplasma是MO组特有优势菌群。综上所述,混合油更能满足克氏原螯虾生长所需,其肠道菌群组成也更为稳定;猪油不适宜作为饲料单一脂肪源,易引起虾体肝胰脏损伤进而影响生长。
- 王超男黄凯郭睿婕于凯曹鑫盛李辉廷莫翠琴
- 关键词:脂肪源肠道菌群
- 全植物蛋白饲料中添加胆固醇和不同脂肪源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及胆汁酸代谢的影响
- 张宝平
相关作者
- 陈立侨

- 作品数:454被引量:3,204H指数:30
-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中华绒螯蟹 中华绒螯蟹幼蟹 河蟹 凡纳滨对虾 饲料
- 牛淑玲

- 作品数:107被引量:445H指数:12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
- 研究主题:奶牛 围产期奶牛 芦花鸡 摄入水平 能量摄入
- 李二超

- 作品数:152被引量:832H指数:18
-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中华绒螯蟹 凡纳滨对虾 中华绒螯蟹幼蟹 盐度 体成分
- 杜震宇

- 作品数:128被引量:1,009H指数:15
-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中华绒螯蟹 中华绒螯蟹幼蟹 鱼类 尼罗罗非鱼 脂肪源
- 王煜恒

- 作品数:85被引量:193H指数:8
- 供职机构: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 研究主题:乌鳢 水产养殖 杂交鳢 亲本选择 异育银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