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到1608篇“ 《文艺报》“的相关文章
- 华文先声与中华文化传播阵地——《文艺报·华文文学》(1998—2023)研究
- 2025年
- 报刊是历史材料,也是历史建构。《文艺报》处于中国文艺批评场域中心,一直跟进港澳台暨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相关报道常分散在“综合新闻”“文学评论”“理论与争鸣”“作品”等板块,内容以简讯为主(会议新闻、书籍发布、作家推介)。
- 戴瑶琴孙艳群
- 关键词:海外华文文学历史建构中华文化传播
- 共和国初期的文艺通讯员培养——以《文艺报》的实践为考察案例
- 2025年
- 《文艺报》从创刊开始,就注重与群众作者的关系,并一直把文艺通讯员队伍的联络与培养作为重要的业务工作,培养了一大批文艺通讯员。他们在不同的历史场合,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他们能够参与和见证新政权文艺体制的历史建构。文艺通讯员培养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实践的一项重要经验。
- 孙向阳
- 关键词:《文艺报》工农兵文艺
- “十七年”(1949-1966)《文艺报》翻译话语研究
- 翻译话语是指有关翻译的一套语言,涉及翻译的观念、陈述、常识、知识和真理。翻译话语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翻译话语指各种翻译理论、翻译批评和翻译策略等知识,隐性翻译话语指那些不直接讨论翻译,但对翻译实践有重要影响的思想观点,...
- 姚子阳
- 关键词:翻译话语《文艺报》
- 1951年《文艺报》高等学校文艺教学讨论在山东大学的发生被引量:1
- 2024年
- 《文艺报》发起关于高等学校文艺教学的讨论1951年10月,在《文艺报》出满四卷之际,编辑部刊登了一篇《编辑的话》,总结了两年之间前四卷的编辑经验,并对第五卷的内容作出设想和规划。
- 周梦真
- 关键词:《文艺报》教学讨论文艺
- 对话、争议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学——以1990年代的《文艺报》为视点
- 2024年
- 作为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重要的转型时期,1990年代的中国,面对着自内而外的多重变革,如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确立、城市化发展中的城乡关系问题、对外开放模式下的全球化浪潮以及商品社会中人的普遍价值转变等等。陈晓明曾将其描述为“剩余的时代”:“文学写作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回到个人本位,不管历史之手赋予什么样的群体意义给这种写作,它首先是以个人对文学说话的姿态进入现实语境的。
- 行超
-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文学写作《文艺报》中国社会现代化个人本位现实语境
- 论新时期初期文学座谈会的基本形态及其意义——以《文艺报》和《文艺情况》(1979—1985)为中心
- 2024年
- 作为一种日常性和普遍性的文学交流活动,文学座谈会在新时期文学的复苏和繁荣中起到重要作用。在1979年到1985年,作为权威的文艺理论阵地的《文艺报》及其内部刊物《文艺情况》刊载了大量的、详细的文学座谈会的会议记录。其中的文学性问题座谈会,促进了当代文学“人性”传统的复归,开拓了对文学功能的认识;题材/作品座谈会促进了新时期文学中农村题材和改革题材的繁荣发展,有利于新的文学现象和作品的产生;文学理论批评座谈会集合了新的批评家队伍和作家队伍,对文学思潮的演进和更新产生了积极影响。新时期初期的文学座谈会发扬文艺民主精神,成为“双百”方针和创作自由、评论自由的集中体现。
- 丛新强毛金灿
- 关键词:新时期文学
- 东北解放区文艺报刊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再思考
- 2024年
- 东北解放区作为新中国文艺政策与文学创作的试验田,其在三年中所形成的文艺报刊文献资料对研究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迄今为止,已整理和出版了为数众多的东北文艺报刊文献集,并同时有大量依据报刊文献资料对东北解放区文艺的研究成果发表。然而,鉴于新的历史时期的研究需求,东北解放区文艺报刊文献资料整理工作仍存在诸多空白与局限,有必要进一步深入挖掘、整理和研究,以期为推进东北文化发展史和文艺创作史的研究提供坚实的档案文献基础。
- 于瑾高云球
- 关键词:东北解放区文艺报刊
- 《文艺报》与新时期现实主义的话语建构(1979—2000)
- 2023年
- 创办于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文艺报》曾引领探索文学的潮流,是纵览文艺新潮、理论争锋的主要阵地,对作家和批评家观念的调整,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力。新时期以来,《文艺报》关于“现实主义”的讨论呈现出几个高峰,通过学术史的梳理和观念的反思,可以窥见“现实主义”在不同话语秩序下呈现的“启蒙意识”“现代意识”“现场主义”等多种“理想型”,这些“理想型”成了镶嵌在精神史坐标上的特殊编码方式。把握“现实主义”观念在新时期中国文学研究中的流变规律,返回到历史的“话语场”中,还原和构建新时期“现实主义”话语建构的一些理论轨迹,有助于对“现实主义”问题的再认识和再思考。
- 孙立武
- 关键词:新时期文学《文艺报》现实主义话语建构
- 《文艺报》与小说《金锁》批判风波始末——兼谈“赵树理方向”在新中国文艺规范下的失效问题
- 2023年
- 回顾中国当代文学格局分化、重组的过程,特别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之交的剧烈转折,“规范”文学形态“一体化”的意识一直伴随着当代文学的建构,其具体表现在,对不同文学派别的作家划分等级,甚至对左翼文学内部持不同主张的作家,也以文艺批评的形式进行政治“裁决”。纵是代表着解放区文艺最高成就的方向的作家赵树理,也没逃过被批判的命运。1950年5月25日,《文艺报》第二卷第五期的“批评与检讨”专栏,一连刊发了邓友梅批评《金锁》的文章、《说说唱唱》编委会对《金锁》的讨论结果,以及赵树理对《金锁》发表前后的一则检讨。5月31日,《光明日报》的文艺副刊《文学评论》第八期发表了一则对《金锁》的批评文章。风波一出,对《金锁》的讨论还未停止,《文艺报》第八期再次刊登赵树理对“检讨”的再检讨,并连发数位读者的来信意见,指责《金锁》的文学水准与错误思想。尽管文艺界对于《金锁》的批评还在文艺讨论范围之内,并没有造成很大轰动;但对于赵树理来说,这次批评不仅针对他主编《说说唱唱》工作的失误,甚至传递出一个危险信号——“赵树理方向”已无法为赵树理保驾护航。
- 罗文婷
- 关键词:《文艺报》左翼文学文学形态文艺副刊
- “过渡时期”鲁迅研究及史料呈现的一个缩影——以1956年《文艺报》“鲁迅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纪念专号和特辑”为例被引量:1
- 2023年
- 1956年,在鲁迅逝世20周年之际,《文艺报》相继推出“鲁迅纪念专号”和“鲁迅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纪念特辑”。“专号”所刊内容大致分为缅怀和纪念鲁迅、回忆和追思鲁迅、研究鲁迅及其著作与文艺思想、围绕《鲁迅全集》的编注和北京鲁迅博物馆建立的随感、历史文献、以纪念鲁迅为主题的美术作品等六类。“特辑”则以研究文章及未发表的鲁迅书简为主,可看作对“专号”的补充,尤其是补充了鲁迅思想、鲁迅精神及其作品的域外传播等内容。本文以“特辑”和“专号”为研究对象,从作为政治符号的鲁迅、立足鲁迅作品的学术研究、最大限度还原本真的鲁迅、走进鲁迅生活的现场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意在探究“过渡时期”鲁迅研究及其史料呈现的缩影。
- 刘运峰信凯
- 关键词:鲁迅研究
相关作者
- 魏宝涛

- 作品数:50被引量:83H指数:4
- 供职机构:辽宁大学
- 研究主题:《文艺报》 文化认同 新时期文学批评 十七年文学批评 朋友圈
- 祝学剑

- 作品数:42被引量:15H指数:2
- 供职机构: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 研究主题:迁徙 延安文学 《文艺报》 解放区文学 论争
- 张均

- 作品数:138被引量:224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人文科学学院中文系
- 研究主题:当代文学 本事 当代文学研究 本事研究 考释
- 黄平

- 作品数:143被引量:705H指数:13
-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
- 研究主题:新时期文学 80后 细读 文学 当代文学
- 刘福春

- 作品数:22被引量:38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 研究主题:中国新诗 《文艺报》 新诗 诗集 诗歌理论